男子走失18年后在潍坊与家人团聚被救助时患脑出血

奎文发布 2024-01-19 10:58:49

2024年1月16日,一名来自江西的母亲与其走失18年的儿子在潍坊相认,多年未见的母子俩抱头痛哭。男子于2023年12月25日在潍坊高铁北站被潍坊市基本民生保障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救助,因疑似智力障碍被送至潍坊市精神卫生中心诊断治疗,后被发现患有脑出血且身体多处骨折,被送至潍坊市中医院治疗。经过潍坊市基本民生保障服务中心十几日的寻亲工作,该男子的母亲赶赴潍坊与其相认。待DAN比对结果确认二人的亲属关系,潍坊市基本民生保障服务中心将协助护送该男子返乡团圆。

2023年12月25日,潍坊市基本民生保障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在潍坊高铁北站发现一名流浪男子露宿街头,疑似智力障碍,身上也没有任何证件,询问过程中发现其精神状态较差,无法正常表达,一时难以获得有效信息线索。鉴于其疑似智力障碍,潍坊市基本民生保障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随即将其护送至潍坊市精神卫生中心诊断治疗。当日下午,经潍坊市精神卫生中心初步检查,发现其患有脑出血且身体多处骨折。为切实保障该男子的生命安全,潍坊市基本民生保障服务中心又立即将其护送至潍坊市中医院,由于其当时意识已经模糊,出现嗜睡等症状,综合评估下入住重症监护室接受紧急治疗。

在为该男子紧急医疗救治的同时,潍坊市基本民生保障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也同步通过今日头条等平台发布了寻人启事并协调潍坊市公安局、缘梦寻人等开展人像比对,但均未获得任何回应。

2024年1月9日,经过多日治疗,该男子病情基本稳定,意识也有所恢复,并能表达出自己叫“魏鑫闻”(音)、爸爸叫“魏冬勇”(音)、妈妈叫“姬小艳”(音)等信息,中心工作人员随即将这些信息发至抖音寻亲平台帮其寻亲。

1月14日晚上,一名女子拨打了中心24小时救助热线,自称是“魏新闻”(化名)的母亲,是热心志愿者将抖音寻亲信息发给她,经初步辨认很像她的儿子。1月15日,工作人员与该女子进一步沟通确认,该女子称其儿子魏新闻是江西人,1986年出生,从小智力障碍,2005年在深圳走失。这些年他们一直寻找,也通过张贴寻人启事、采集DNA、登记寻亲网等多种渠道寻亲,但一直没有找到,并早已注销儿子的户口,没想到他来到了离家这么远的潍坊。该女子与中心工作人员约定来潍坊与被救助男子见面确认。

1月15日,该女子携其家人赶赴潍坊。1月16日一早,在中心工作人员的陪同下,他们来到医院见到了多年未见的魏新闻。

虽然多年未见,一见到魏新闻,该女子一眼就认出了这是她走失18年的儿子,激动地紧紧握住他的手,魏新闻也一直盯着女子看。当该女子问“我是谁”的时候,魏新闻喊出了“妈妈”,当该女子问其爸爸、弟弟、舅舅等人的名字的时候,魏新闻也都一一答出,此时阔别多年的母子俩抱头痛哭。鉴于魏新闻的身体状况,基本民生保障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和其母亲又一起详细咨询了主治医生,获知魏新闻目前已达到出院条件,并咨询了一些今后护理的注意事项。

1月16日下午,中心工作人员为魏新闻及其母亲做了DAN比对并将血样送到了公安部门,待比对结果出来后,将协助护送其返乡团圆。

魏新闻仅是潍坊市基本民生保障服务中心众多成功寻亲案例中的一个。为切实帮助受助人员寻亲团圆,潍坊市基本民生保障服务中心持续创新寻亲方式,深入提升寻亲救助效能,合力为流浪乞讨等临时遇困人员保驾护航。成立“巧寻亲—帮你回家”救助寻亲工作室,推行“互联网+救助寻亲”工作模式,巧用“全国救助寻亲网”、“今日头条寻人”、微信公众号、朋友圈、QQ群以及“缘梦寻人”等媒介,多渠道全方位寻亲。充分发挥20处临时志愿服务关护点作用,用好环卫工人、公交出租车司机、夜间安保人员等志愿者力量,引入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团队,采取面对面劝导和定期回访等有效手段,合力帮助受助人员成功团圆。联合潍坊市公安局印发《关于建立潍坊市流浪乞讨人员协同救助工作机制的通知》,充分利用公安部门人脸识别、DNA等技术,整合利用大数据资源,实现对受助人员的快速识别,大大提高了寻亲成功率。服务大局、织密织牢关爱救助网络,立足本职、确保困难群众温暖过冬,组织开展了“百日”救助行动,行动以来已救助受助人员62人。2023年,中心累计救助各类受助人员1104人次,其中疑似精神病患者64人,未成年人28人,护送返乡107人,成功寻亲40人。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