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中最不该杀的三个人:曹操杀一人,关羽杀一人,孙权杀一人

小遇说历史 2024-03-20 10:51:17

在三国那段波诡云谲的历史长河中,英雄豪杰辈出,智勇之较层出不穷。

就在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时代背景下,却发生了三起令人扼腕叹息的杀戮事件。

它们不仅在当时引发了巨大的波澜,更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这三起事件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又为何会被后人称为“最不该杀”的悲剧呢?

一、曹操误杀华佗

建安十三年(208年),三国鼎立的格局初现端倪。

在这个风起云涌的时代,曹操,作为曹魏的奠基人,以雄才大略著称于世。

即便是这样的英雄人物,也有犯错的时候。

这一年,曹操犯下了一个错误——误杀了神医华佗。

华佗,字元化,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医学家。

他医术高超,名扬四海,被誉为“神医”。

曹操因为长期征战,患有严重的头风病。每当病发,头痛欲裂,痛苦不堪。

为了根治此病,曹操请来了华佗为自己诊治。

据《三国演义》记载,华佗提出,需要开颅手术才能根治曹操的头风病。

在那个时代,开颅手术无疑是一种极具风险的治疗方法。

曹操听后心生疑虑,认为华佗是想趁机加害自己,于是下令将华佗处死。

华佗的死,对于三国时期的医学界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损失。

他的医术和医学理念在当时无人能及,他的离世也使得许多疑难杂症失去了治愈的希望。

更为严重的是,后来曹操的爱子曹冲得了重病,因为找不到像华佗那样的名医而耽误了治疗时机,最终英年早逝。

曹操对此深感后悔和自责,但为时已晚。

事实上,关于华佗的死因,《三国志》中的记载与《三国演义》略有不同。

《三国志》中提到,华佗是因为不愿意成为曹操的专职医生,而借口妻子生病返回家乡。曹操多次催促他回来,但华佗却迟迟不归。

最终,曹操愤怒之下,将华佗处死。

无论是哪种说法,华佗的死都是三国时期的一大憾事。

二、关羽错斩庞德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发动襄樊战役,意图夺回荆州。

在这场战役中,他遭遇了曹魏名将庞德。庞德,原是马腾的部将,后来归顺了曹操。

他勇猛善战,武勇著称。

在这场战役中,庞德与关羽展开了激战。

据《三国演义》记载,关羽在与庞德的战斗中,曾试图劝降他。

但庞德却宁死不屈,表示愿意为曹魏效忠到底。

最终,关羽将庞德斩杀。

庞德的死,对于曹魏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打击,曹魏失去了一位难得的将才。

更为严重的是,庞德的儿子庞会,后来为了报父仇,随邓艾灭蜀时,尽杀关羽后人。

这一事件加剧了蜀汉的衰落,也使得三国之间的仇恨更加深重。

关羽在斩杀庞德的同时,也犯下了一个致命的错误:没有留下庞德的性命,来作为与曹魏谈判的筹码。

如果关羽能够生擒庞德,并将其囚禁起来,那么他在与曹魏的谈判中,就会拥有更多的主动权。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关羽的这一决策失误,也为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三、孙权下令杀关羽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底,孙权趁关羽北伐曹魏、荆州空虚之际,派遣吕蒙偷袭荆州。

关羽腹背受敌,在进退无路的情况下,被东吴军队所擒。

孙权为了泄愤,和震慑蜀汉,下令处斩了关羽。

关羽的死,引发了蜀汉的极大愤慨,和报复行动。

刘备为了替关羽报仇雪恨,发动了对东吴的大规模讨伐战争,即夷陵之战。

在这场战役中,刘备倾全国之力,与东吴展开激战,双方损失惨重。

最终,刘备战败,逃回白帝城,并在那里病逝。

孙权的这一决策,无疑是错误的。

他原本可以通过囚禁关羽,来与蜀汉进行谈判,从而达成更有利的协议。

他却选择了最极端的方式来处理关羽,这无疑加剧了三国之间的紧张局势。

孙权的这一举动,也使得东吴失去了与蜀汉联盟的机会,从而使得自己在三国鼎立的格局中,处于更加孤立的地位。

结语

这三起事件都是三国时期,令人扼腕叹息的悲剧。它们的发生,不仅给当时的三国格局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和变化,也使得后世无数人为之感到惋惜和遗憾。

如果历史可以重写,或许我们应该给这些英勇无畏、才华横溢的人物,一个更好的结局。然而,历史没有如果,只有结果和后果,这些人物的死亡和悲剧,也成为了三国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 阅读:70

小遇说历史

简介:讲历史故事,悟人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