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年巴铁遭遇大危机,中国出手相救,毛主席:给印度72小时撤军

愚鉴 2024-03-04 16:05:23

1965年,中国的坚实盟友巴基斯坦遭遇大危机,情势危急,已经到了亡国的边缘。

千钧一发之际,毛主席下令支援巴铁,要求印度军队在72小时内撤军,否则后果自负。

那么,巴基斯坦遇到的大危机是什么,为什么毛主席要让印度在72小时内撤军呢?

巴基斯坦遇到的危机,和第二次印巴战争有直接的关系。

在这场战争中,巴基斯坦的本土损失惨重,当巴军主力部队陷在克什米尔地区时,印度集结大量兵力进攻巴基斯坦本土。

印度军队的行动,对军事实力本就不强的巴基斯坦来说是一个相当致命的打击,仅靠巴基斯坦本身,是无法解除此次危机的。

这个结果,对巴基斯坦政府来说是十分意外的,按照原本的预估,印度军队的实力根本没有这样强,克什米尔地区应该是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拿下的。

不难看出,巴基斯坦之所以会陷入这样窘迫的境地,和克什米尔地区有着很大的关系。

事实也是如此,印度和巴基斯坦因为克什米尔地区的归属问题爆发了多次冲突。

1965年爆发的战争叫做第二次印巴战争,也就是说,在此之前,双方还有过一个较大的战争,并且此次战争的导火索,也是因为克什米尔地区。

在殖民时期,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关系还算说得过去,因为有共同的目标,所以双方很少有大的冲突。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英国的实力大打折扣,已经无力维持在印度的统治,如果放弃印度,将来对英国造成的影响是难以控制的。

为了不引起更大的麻烦,英国政府经过多次商议,最终决定放弃统治印度。

彻底撤离之前,英国政府采用了“蒙巴顿方案”,打算用这个方案解决英属印度内部存在的诸多问题。

“蒙巴顿方案”中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就是日后引起两次印巴战争的克什米尔地区的归属问题。

克什米尔地区的地理位置极其重要,不仅与多个国家接壤,而且还有较为丰富的水资源。

经过多次交涉,印度和巴基斯坦都对分配方案不满意,最终,一场大战不可避免地到来了。

令人意外的是,印度和巴基斯坦竟然没有很快决出胜负,第一次印巴战争爆发于1947年,直到1949年还是没有分出胜负。

最终,在联合国的调解下,印度和巴基斯坦宣布停火,克什米尔地区的归属暂时有了结果。

因为印度国土面积和人数都占有优势,因此分到了克什米尔地区五分之三的地区,还有大约400万的人口。

这个结果,巴基斯坦是十分不满意的,碍于联合国的面子,只能暂时忍耐。

为了争夺克什米尔地区,巴基斯坦在第一次印巴战争结束后积极整备,增强军事实力,以期未来能够一举击败印度,占领克什米尔地区的全部领土和人口。

1965年,中国的忠实盟友巴基斯坦遭遇大危机,印度军队的突然进攻,让巴基斯坦猝不及防,结果本土损失惨重,距离亡国已经不远了。

千钧一发之际,毛主席下令支援巴基斯坦,要求印度军队在七十二小时内撤离。

那么,中国为何要支援巴基斯坦,此次危机最终是如何解除的?

在第二次印巴战争开始之前,巴基斯坦认为印度军队不堪一击,这个估计是十分错误的。

这个错误的估计,来自爆发于1962年的中印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印度军队的表现令全世界震惊。原本以为印度军队会和中国军队大战一番,结果是印度军队快速溃退,根本没有抵抗之力。

看到这个结果后,巴基斯坦政府觉得印度军队徒有虚名,已经是一支无用的军队了。

因此,在准备充分后,巴基斯坦政府集结军队,采用军事手段争夺克什米尔地区。

初期,巴基斯坦取得了一些成果,很快,巴基斯坦军队发现问题有些不对劲。

原本一触即溃的印度军队,竟然在克什米尔地区顶住了巴基斯坦军队的进攻,进而导致巴基斯坦军队的主力陷在了克什米尔地区。

当印度政府察觉到这一情况后,迅速集结了一批精锐部队,直接向巴基斯坦本土发起了进攻。

巴基斯坦被打了一个猝不及防,结果损失惨重。危急时刻,巴基斯坦集合了本土的军队,在查温达地区抵抗印度的进攻。

这次战役打得相当惨烈,巴基斯坦军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终于止住了印度军队进攻的步伐。

可是巴基斯坦的危机并没有彻底解除,印度军队的攻势暂时停止了,一旦得到补充,巴基斯坦就再也挡不住下一轮的攻击了。

此时的巴基斯坦将全部的希望寄托在英美等国家身上,希望这些国家能够及时出手,让印度停止进攻。

令巴基斯坦感到绝望的是,英国和美国竟然选择在这个时候袖手旁观,甚至选择支持印度。

在巴基斯坦向英国求援时,英国的回复是不能向英联邦国家出兵,因此拒绝向巴基斯坦提供支援,这让巴基斯坦失望不已。

巴基斯坦对美国寄予的希望是比较大的,美国和巴基斯坦是同盟关系,美国给巴基斯坦提供的援助也比较多,这让巴基斯坦对美国产生了一定的依赖。

可是当巴基斯坦向美国求援时,美国不仅没有提供援助,还宣布停止和巴基斯坦的交易,这个决定,无疑是釜底抽薪。

美国这样做,已经明摆着是要放弃巴基斯坦。因为此时苏联已经多次拉拢印度,美国担心在这个时候支援巴基斯坦,会让印度彻底倒向苏联。

这个结果,美国是不愿意看到的,因此,美国决定舍小弃大,就算巴基斯坦真的亡国了,对美国来说并不是多大的损失。

此时,巴基斯坦政府已经完全绝望了。绝望之际,毛主席决定向巴基斯坦提供援助,并决定采取围魏救赵的战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1965年,中国坚实的盟友巴基斯坦遭遇大危机,英美等国的坐视不理,让巴基斯坦绝望至极,如果得不到大国的援助,最终只能被吞并。

危急时刻,毛主席下令援助巴基斯坦,使用“围魏救赵”的战略,让印度首尾不能相顾。

那么,中国为何要帮助巴基斯坦,围魏救赵的战略又是如何实现的?

南亚的局势变化,对整个亚洲的政治格局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此前,因为印度和巴基斯坦是两个不同的国家,力量都比较小,所以对中国来说威胁不大。

可是第二次印巴战争的结果,却让毛主席看到了隐藏的危机。巴基斯坦一旦亡国,印度的实力就会有极大的增长。

此外,因为美国和苏联正在争夺霸主地位,所以对印度的约束力不是很强。不仅如此,美国和苏联还会拉拢印度,印度的实力还会有不小的增强。

如果印度真的吞并巴基斯坦,中国的边境一定不会安宁,而且将来还会对中国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必然的结果。

第二次印巴战争爆发之前,印度就已经有了侵略中国的想法和动作。趁着中国还在起步阶段,印度多次派兵袭扰中国边境,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为了打击印度军队的嚣张气焰,让印度政府彻底放弃侵略中国的想法。1962年,中央决定派兵反击印度,用军事手段让印度政府安分一点。

此次战争,印度军队一溃千里,见识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强大之后,印度政府再也不敢派遣军队大肆侵扰中国边境,在之后的时间里,基本没有太过分的动作。

印度政府在实力不强的时候,就已经有了侵略中国的想法和动作,一旦实力有了较大的提升,侵略中国的结果则是必然的。

因此,毛主席认为一定不能让印度吞并巴基斯坦,否则就是养虎为患。

在当时的国际背景下,中国直接出兵干涉印巴战争是不合适的,这会让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舆论上攻击中国,后果是比较严重的。

经过多次商议,毛主席认为应该采用“围魏救赵”的战略,中国人民解放军不直接参与第二次印巴战争,而是集结军队,对印度形成军事威慑,迫使印度停止进攻。

这一战略能够实现,是因为当时印度在锡金边境修筑了许多军事建筑,这让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出兵有了正当理由。

1965年,中国政府发表声明,要求印度在72小时内拆除锡金边境修建的军事建筑。此外,大量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锡金边境集结,大有进攻印度本土的势头。

印度惊恐不已,为了一个巴基斯坦丢掉本土,这是得不偿失的。最终,印度放弃了进攻,选择和巴基斯坦握手言和。

第二次印巴战争结束后,巴基斯坦认清了谁才是真正的盟友,此后多年的时间里,巴基斯坦和中国保持着十分友好的关系,遂成为“巴铁”。

参考资料:

《第二次印巴战争》 来源:央视网

《第二次印巴战争中中国对巴基斯坦的支援》 来源:中国知网

2 阅读:906

愚鉴

简介:莫言离殇,大智者,愚之极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