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汉武帝来说,战争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和平亦是昂贵的

璞因挲果 2024-03-08 09:41:51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知道了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就已经有人提出了以商业立国,发展工商业富民的意见了。这位拥有前瞻性经济思想的人就是汉武帝的钱袋子,桑弘羊。

何为“经济”,乃经世济民,是整治天下,使社会繁荣;是拯救民众,使百姓安居。虽说“经济”一词是日本思想家福泽谕吉对英文economy一词的翻译,却完美地契合中国几千年来治国理念:经邦济世,富国强民。

因此,早在西汉时期,桑弘羊便早已将儒家的伦理道德,套入了工商业的发展,最终又与家国责任完美协调。然而在两千多年前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当年或许唯有桑弘羊敢行,唯有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可行。

说到那个时代,便绕不开对汉武帝的评价。有人说他雄才大略,乃“千古一帝”,亦有人认为他穷兵黩武,好大喜功,造成了对国家与民生的破坏。

然而对游牧民族的征伐亦属无奈。2013年美国古气候专家库克发现,西汉时期匈奴领地的草原地区气候并不稳定,时有大灾,这使得匈奴时常南下掠夺。不堪匈奴持续进犯的汉武帝便开启了持续十多年的汉匈战争,最终夺取了河套,打通了西域,却也将文景两朝的存粮消耗殆尽。成果是辉煌的,但代价也是巨大的。

对于汉武帝来说,战争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和平亦是昂贵的。

霍去病定鼎河西后,匈奴浑邪王率领四万部众投降,汉武帝决定在边境划出五个属国安顿这些降众。但是,土地的问题虽然解决了,要安置这么一大批人安家定居,安置成本的花费也是不小的。

因此,汉武帝最初下诏让长安富商捐赠车承前两给这一批降众作为“安家费”。不想,却被商人们强硬地拒绝了,大臣们亦抗谏道:为了抵抗为非作歹的匈奴,我们耗费了无数资财,牺牲了多少将士才取得了如今的成果。现在得到这批俘虏本该赐给死难将士的家人做奴仆,而如今居然要用官府的钱去供养他们?让汉地的良民去照顾他们?就像照顾骄横的儿子一样?这不是伤害了国之根本么?

汉武帝无言以对,最终只得自掏腰包,由皇家内库出钱安置了这些俘虏。

自古以来,哪有不以战败者为奴隶,还自掏腰包供养战俘的?同时期的罗马与迦太基的第三次布匿战争,罗马夷平迦太基,将投降的五万老幼妇孺全数卖为奴隶。

旧时西方的战争皆以获利为目的,唯有大汉贴钱开边,还被史书批为“虚耗海内”。然而,这不正是儒家治下的人仁政精神么?汉朝以仁政治天下,所求不是钱财,而是人心,若匈奴以诚意归附,那么大汉便以仁义财帛待之,以使“远人归心”。

但是,对汉朝来说,仁政亦是一笔沉重的负担。

气候的变迁,使得汉朝内部也是天灾不断,民众急需安置,但连年的战争使得府库空虚,存粮也早已耗尽。此时对于朝廷来说,在无法节流的前提下,只得考虑如何开源。

但是,农商矛盾亦是西汉时期一直争执不下的问题。文景时期,法家主张“重本抑末”,但是当时商业乃西汉繁荣的基础,若以法家的主张行事便又回到了秦制苛政了。儒家则是主张减免农业税减轻民众负担,以应对小农的大规模破产,但这么以来中央收入减少了,又拿什么去打仗抗灾呢?

文景两朝难以定夺的问题,到了武帝时代更是尤为棘手。好在有人为他提出了一个无需退回秦制,更无需增加税负还能增长国家财力的方法。

这个人便是被后世批为“与民争利”的“商人叛徒”桑弘羊。

那么桑弘羊是如何解决了汉武帝的燃眉之急,却落得千年骂名的呢?篇幅问题,我们之后继续聊哦。

0 阅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