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松狮染成“熊猫犬”,动物园不带这么引流的|新京报快评

新京报评论5 2024-05-05 18:30:20
在旅游营销和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动物园的社会责任和科普功能更应被重视。 ▲网友在社交平台分享的泰州动物园门票和拍摄的“熊猫犬”视频。图/社交媒 体截图 文 | 徐斌荣 “这两只熊猫怎么狗里狗气的。”近日,多名游客反映在江苏泰州动物园内发现两只奇奇怪怪的“熊猫犬”,有网友晒出的泰州动物园门票上确实印有“熊猫犬见面会”字样。网友拍摄的视频显示,这两只“熊猫犬”周身颜色与真正的熊猫十分相似,但是走路时“摇头晃脑”的样子又像小狗。 为何动物园会将狗打扮成熊猫迎客?据上游新闻报道,泰州动物园一名工作人员表示:“园里没有熊猫,这么做想填补下空白。现在看的人挺多的,需要排队。从早上8点半到下午5点都能看。” 泰州动物园的“熊猫犬”,其实是两只被染成大熊猫样貌的松狮犬。动物园将其照片与“熊猫犬见面会”的信息印上门票,其营销手段无疑是“成功”的,巧妙地利用了人们对大熊猫的喜爱,“填补了园里没有熊猫的空白”,一时观者如云。 但泰州动物园的这一举措,也引发了公众对动物园营销底线的广泛讨论。 将松狮犬染色成熊猫模样,这种做法涉嫌欺骗性诱导消费。动物园在票面宣传中并未明确告知游客“熊猫犬”的真实身份,这很容易让游客产生误解,认为自己将要看到的是真正的大熊猫。当游客发现真相后,难免有人会感到失望和受骗。 从生物学角度,大熊猫、小熊猫、松狮犬是完全不同的物种,这并不止于宠物与野生动物或圈养动物的区别。动物园的对外宣传及其现场展示中,都应该准确地介绍动物的名称、特征与习性等。这也是我国《城市动物园管理规定》的基本要求。 而为了吸引眼球,将松狮犬染发变“熊猫犬”的行为,有意混淆了动物物种定义的概念。虽然不至于一定让公众误认了大熊猫、小熊猫、松狮犬,却突破了动物园营销的基本底线。 给松狮犬染发的行为,也引起了人们对动物福利的担忧。动物园是关于人与动物之间最重要的道德和伦理教育场所,本身就具有促使人们思考和讨论关于动物权益和人类对待动物方式的道德问题,促进社会对动物伦理的理解和反思的使命。 染发会对动物的皮肤和毛发造成损伤,这是毋庸置疑的。作为宠物主的个人,给自己宠物染发或只是值得商榷的事。但于动物园而言,这一有虐待动物之嫌的行为,显然有悖于动物园的基本责任。 更为重要的是,作为公共空间的动物园是供公众游览、娱乐和教育的场所,承担着向公众普及动物学、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等科学知识的责任,有着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和动物保护意识的功能。 当然,动物园亦是一个经营场所,通过有效营销,创造更多的经济收益本无可厚非。但任何经营活动或营销手段都应有底线。动物园在旅游营销上的底线,就是以动物保护为基础、以动物福利为前提、以科普教育为天职。其任何举措与行动不应以牺牲动物的健康和福祉为代价,更不应在科普与宣传上误导公众。 动物园不仅是动物的栖息地,也是人类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社会对这种关系的理解和态度。动物园在追求经济价值的时候,不能忽视文化、教育、伦理方面的影响,更不应以牺牲其社会角色和功能为价值。 五一假期的旅游高峰就要过去,但“熊猫犬”事件留下的思考并未结束。这也提醒我们,在旅游营销和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动物园的社会责任和科普功能更应被重视。 撰稿 / 徐斌荣(自然保护工作者) 编辑 / 徐秋颖 校对 / 卢茜 新京报评论,欢迎读者朋友投稿。投稿邮箱:xjbpl2009@sina.com 评论选题须是机构媒体当天报道的新闻。来稿将择优发表,有稿酬。 投稿请在邮件主题栏写明文章标题,并在文末按照我们的发稿规范,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职业、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以及银行账户(包括户名、开户行支行名称)等信息,如用笔名,则需要备注真实姓名,以便发表后支付稿酬。
1 阅读:405
评论列表
  • 2024-05-05 19:39

    看到那个视频,两只汪汪还是挺可爱的[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可怜兮兮的

  • 2024-05-06 10:14

    人家动物园小。引进不了大熊猫,搞搞气氛是把你们咋了,

  • 2024-05-06 13:33

    这狗自媒体也是乱扯。人家售票的地方,包括参观的地方,甚至宣传都写的明明白白不是真熊猫,到你这儿就变成没说明?别跟我扯动物的权益,圈养的动物你这不伪善吗

  • 2024-05-06 15:33

    又不是大逆不道老让人规规矩矩,难怪很多企业没有创新就是因为怕被议论,反正我觉得这两只狗熊挺可爱的[呲牙笑]

  • 2024-05-06 15:00

    管的太宽了。人家爱展出狗不可以吗

  • 2024-05-07 09:49

    这不是当初张译电影里的剧情吗[得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