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三国时期,真的只有刘备的属下称主公嘛?​

枯木沟 2023-12-07 11:13:23
是真的。称曹操为“明公”,称孙权为“至尊”。

在《三国志》中,“主公”这个词汇总共出现了十三次。其中,有十二次是用来指代刘备的,只有一次是用来指代刘禅的。这个称谓在当时显然是蜀汉特有的。

“主公”这个称谓字面上可以理解为“主人”和“公”,其中“公”是对尊者的敬称,最早是用于称呼三公。

刘备能够接受这个特殊的称呼,也许是因为他作为蜀汉的君王,希望能以一个更亲密、更平等的身份与部下交流,让部下感到他们的关系不仅是君臣,更像是主人和仆从的关系。

至于这个称呼是由谁发明,又是如何流传开的,我们就不得而知了。但可以确定的是,这个称呼在当时是蜀汉特有的,而这也反映了蜀汉独特的社会文化和组织结构。

但在《新三国演义》里,只要是个诸侯,都会被属下叫做“主公”。这显然是忽略了史实。

刘备主公由来

确实,刘备最早并没有被称为“主公”。这个称谓是在特定时期才被发明出来的。在东汉时期,按照惯例,太守通常被称为“府君”,而刺史或州牧则被称为“使君”。

当刘备因救援陶谦而被表为豫州刺史时,按照惯例,人们应该尊称他为“刘使君”。这个称谓体现了刘备在当时的正式官职和地位。在他不在场的时候,人们可能会称呼他为“刘豫州”,这个称谓同样强调了他的官职和地位。

在东汉末年,占地割据的人常常自称为公,并且常常会加上一个“明”字,被尊称为“明公”。然而,刘备一直寄人篱下,也不好意思在别人的地盘上过于张扬。因此,他一直被称为刘将军。

随着赤壁之战的胜利,刘备占领了荆南四郡,他的地位和权力得到了提升。这时,他终于可以自己说了算,开府治事。在这个时期,称呼他为“明公”也是合适的。

但是,由于刘备只是一个左将军,与地位显赫的曹操相比略逊一筹,所以当别人称呼他为“明公”时,他可能会感觉有些别扭。

因此,刘备集团创新性地使用了“主公”这个称呼。考虑到刘备能够给自己的儿子取名为刘封、刘禅,我们有理由推测“主公”这个称呼很有可能是刘备自己创造的。

这个称呼既体现了他的身份地位,又能够让部下感受到对他的尊重和忠诚。

由此推测,“主公”这个称谓的出现,可能是因为刘备在建立蜀汉政权后,为了加强与部下之间的联系和认同感,开始使用这个更亲密、更平等的称呼。这个称谓后来逐渐流行开来,成为蜀汉特有的尊称。

在刘备称汉中王之后,对他的称呼就不能再称为“明公”或“主公”了。

在这个时期,通常的尊称应该是“王”、“大王”或“殿下”。

因此,费诗在劝说关羽接受前将军的册封时,使用了“且王与君侯,譬犹一体,同休等戚,祸福共之,愚为君侯,不宜计官号之高下,爵禄之多少为意也”这样的表述。

同样地,当魏延出任汉中都督时,他曾表示:

“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这里的“大王”也是对刘备的尊称,体现了他在蜀汉政权的地位和影响力。

0 阅读:2

枯木沟

简介:分享每天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