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5年,北京城市副中心绿电用量比重将达60%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5-17 22:15:47

这里有“充电10分钟,行驶400公里”的超级充电桩,这里有国内首条充电设施自动化检测流水线,这里就是位于通州区的新型电力系统实验基地。

为服务城市副中心低碳绿色发展,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打造新型电力系统,实验基地是以科技创新助力系统建设的“试验田”。副中心绿色发展要依托充足的绿电供应。预计到2035年,城市副中心外调绿电规模预计将达到约90亿千瓦时,绿电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将达到60%,有效支撑城市副中心能源低碳发展。

充电桩检测效率提升90倍

走进新型电力系统实验基地里的规模化充电设施检定检测与车网互动技术实验室,充电设施检定检测流水线上,一只橘黄色的机械手臂正模拟车主为电动汽车充电时的场景,对一台电动汽车充电桩进行投入市场前的安全性检测。

“这条流水线最大的特点是可以实现对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检测全过程的无人化和自动化检测。”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新能源技术中心高级工程师金渊告诉记者,这条流水线目前有5个检测工位,自动化运输机器人4台,机械臂3条,可以实现5个检测工位并行检测,一天可完成对30台充电设施的172项全性能检测,“相比于传统的人工检测方式,检测效率可以提升90倍以上。”金渊说。

金渊介绍,这条流水线既可对外承接交直流充电桩的批量化、无人化检定,又可开展大功率、车网互动充电桩等新型充电技术研究,探索可复制、可推广车网互动技术路径。目前已获得了第48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特别嘉许金奖”和7项省部级奖项。 除此之外,新型电力系统实验基地里还有许多创新技术已经落地应用。比如基于可实现“充电10分钟,行驶400公里”的480千瓦超级充电桩,全市已建成15座超充站。为满足北京“十四五”时期新增电动汽车用户的需求,国网北京计划在两年内建设300座这样的超充站。

外调绿电规模提升5倍以上

国网北京通州供电公司创新中心负责人王雅群介绍,位于张家湾镇垡头村的新型电力系统实验基地,占地面积56亩,建筑面积6600多平方米,“基地本身就是一个绿色低碳成功转型案例。” 王雅群介绍,基地原来年用电量116万度,在配置了160千瓦的地源热泵与园区能源智慧管控系统后,提升了基地整体能效,全年可节电31万度。同时,通州供电公司在基地的实验室、办公楼屋顶以及户外实验区加装了400多千瓦的光伏,同时采用风力发电技术,基地现状85万度用电中的44万度由绿电进行了替代,这样园区碳排放整体降低65%。 “副中心绿色发展要依托充足的绿电供应。绿电供应有两个来源,分别是本地分布式光伏以及域外绿电。”王雅群介绍,目前副中心分布式光伏装机总容量为15万千瓦,达到副中心历史最大负荷的8%。基地实验室正针对下一步发展,研究哪些光伏组效率更高、影响最小、性价比最优,为北京市分布式光伏大规模建设提供数据支撑。

除了助力本地分布式光伏大力发展,通州供电公司还规划打造绿色电力“域外开发、定向输送”的绿电进京模式。预计到2035年,城市副中心外调绿电规模预计将达到约90亿千瓦时,绿电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将达到60%,有效支撑城市副中心能源低碳发展。

新型电力系统将推广至更多区域

去年,通州供电公司探索将新型电力系统的示范效应由点及面应用到综合示范工程建设中。 通州供电公司协同北投集团,打造城市绿心“零碳”运营园区综合示范,现已入选国家能源局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典型案例。自2023年以来,通州供电公司在城市绿心以“引绿+赋数+提效+汇碳”为路径开展工程建设,从规划设计、施工建设、运营管理全环节助力园区节能降碳,零碳运行。预计2025年,在城市绿心,构建以电能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区域绿电供应100%,本地可再生能源消纳100%,有高度数字化、智能化的配电网支撑,最终将实现园区负碳运行。

此外,结合区域发展规划,今年,通州供电公司还将在综合交通枢纽、文化旅游区等区域建设新型电力系统示范,服务数字经济、公共交通、文化旅游等方面建设,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副中心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方案。

0 阅读: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