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羹尧经科举入仕,因父亲年遐龄之故受到清圣祖重用

史海撷英 2024-04-02 18:12:34

作为清世宗的“藩邸故人”,年羹尧凭借平定青海和硕特贵族罗卜藏丹津叛乱的功绩,被清世宗“捧”到了权势地位的巅峰。然而,历史上真正发现并培养年羹尧的,并非是清世宗本人,而是他的父亲康熙皇帝。

那么,清圣祖为何会如此的器重和抬爱年羹尧呢?这其中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是因为年羹尧的父亲年遐龄,其二便是年羹尧自己的努力和成绩。

先来看看年羹尧的父亲年遐龄。

一直以来,年遐龄都是处事低调、勤勉严谨,在朝中素以“忠厚”而著称,在担任地方官员的二十多年时间里,他不贪名利、勤政廉明、政绩突出,不仅得到了治下百姓的爱戴与朝中上下官员们的认可,就连清圣祖也是对其赞赏有加。清圣祖是一个非常“恋旧”,同时也非常看重家族出身的人,因而在清圣祖的朝堂上,出现了不少父子同为要臣的情况,如索尼、索额图父子,遏必隆、阿灵阿父子,佟国维、隆科多父子,张英、张廷玉父子等,而也正是因为对于年遐龄的欣赏,使得清圣祖对于年羹尧有了一个“好印象”,这便为日后年羹尧在康熙朝时期的扶摇直上埋下了深深的伏笔。

再来说说年羹尧。

一直以来,因为年羹尧常年带兵打仗的原因,人们普遍认为年羹尧就是一介武将,可事实上,年羹尧是可是正儿八经通过科举入仕的。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年羹尧考中进士,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年羹尧升迁内阁学士,不久后又被提拔为四川巡抚,而这一年,年羹尧只有30岁左右。“羹尧少官都下,好冶游,而博闻强记,文誉甚彰。一日试翰林,题为‘西南垦荒防边事’,年备言地理险要,圣祖大悦。未几,遂以阁学擢巡抚。然少年得志,意气颇盛,或规之,乃折节谈宋明理学书,倾心阳明,尤慕陆宣公之为人,为人书字,多录陆之奏议。”对比一下与年羹尧同榜的进士、且年龄还要稍长年羹尧几岁的张廷玉,这个时候仅仅是担任翰林院的编修的职务,无论是品阶还是趋势地位上,都与年羹尧相距甚远,能在这个年龄担任封疆大吏的,纵观整个清朝历史也没有几位。不仅如此,清圣祖还专门给年羹尧提出了“始终固守,做一好官”的极高期望,足可见清圣祖对于年羹尧的抬爱。而年羹尧本人也没有辜负清圣祖的信任,在四川巡抚任上收获了很好的政绩。

年羹尧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准噶尔汗国首领策妄阿拉布坦进攻西藏、灭掉了和硕特汗国,清圣祖任命十四阿哥胤禵为“大将军王”带兵出征。在此期间,年羹尧不仅积极筹措粮饷,还主动配合胤禵的军队作战,期间表现出了极强的政治能力与军事素养,因而也得到了清圣祖的赏识。于是在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年羹尧被晋升为四川总督,兼管巡抚事务,随后又在康熙六十年(1721年),升任川陕总督。

可以说,正是清圣祖的器重和抬爱,让年羹尧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施展,收获了极高的人生“起点”,并且,年羹尧成为清世宗的“藩邸故人”以及成为清世宗的“大舅哥”,也是清圣祖的安排所为,毫不夸张的说,年羹尧已然成为了清圣祖留给清世宗的一份重要“遗产”,故而在雍正初年,当青海发生叛乱的时候,清世宗最先想到的便是年羹尧,而年羹尧也不负众望,以极短的时间迅速平定了罗卜藏丹津的叛乱,帮助清世宗彻底稳定了皇位。

只不过,权势地位达到巅峰的年羹尧愈发的居功自傲、飞扬跋扈,最终忍无可忍的清世宗只得选择将年羹尧赐死。

1 阅读:101

史海撷英

简介:历史不在神坛,也不在地狱,将一切历史拉回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