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博士们都是如何一步步落入某些地方本科院校优厚引进待遇陷阱

警事记钩沉 2024-04-09 00:58:21

引言

近年来,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中对专任教师中博士占比这项指标越来越重视,所占权重越来越高,几乎到了一票否决的地步。为了应付考核,很多地方高校开始挖空心思引进博士,前有湖南某高校大量引进东南亚、韩国水博被曝光的前车之鉴,现在地方本科高校在引进博士这件事情上,开始变得规矩起来。

然而,虽然每年博士毕业人数在六七万人多得好像已经烂大街了,北上广以及很多强一线城市博士想留下来已经很不容易,但是对于很多三四线的中西部城市而言,引进博士等高层次人才依然很困难。

有幸在某三线城市高层次人才联谊会上,听领导讲话谈到全市拥有230余名博士人才在当地各个行业发光发热。这数字远远低于我以前的预期和想象,这么算,一年有十来个博士能到这个中西部三线城市就业就很难得了。

大多数博士人才宁愿在东部三四线城市或者一线城市的大专职业技术学院就业,也不愿意去中西部地区的地级市本科院校。

为了吸引人才,这些中西部高校开出了很多让人咋舌的高人才引进待遇。诸如,五十万以上的安家费、十多万的科研启动费以及租房补贴,博士津贴等,有的还提供校内住房在服务期内免费居住,甚至解决配偶工作。这些待遇加起来,通常都在百万上下了。

很多人眼红不已, 但是这样的待遇依然很难招来博士人才,招到以后在一二年内辞职,或者考核期、服务年限一到就辞职的依然很多。

地方本科高校人才流失很严重,究竟什么原因呢?真的是这些博士人才都是喂不熟的白眼狼,这么好的待遇不懂得珍惜?

实际上,很多涉世未深的应届博士去了才知道理想和现实差距有多大,可以说简直是被某些地方高校画大饼式忽悠给“骗过去”的。

某些地方本科高校如何收割年轻博士

那些地方本科院校坑起年轻没经历社会险恶的博士书生有多心狠手辣?除了招人的时候,看起来诚意满满外,拿捏引进博士主要靠的是两份合同:一份是人才引进合同。另一份是科研任务合同。人才引进合同就是刊登在学校公众号,官网的高层次人才引进公告上的优厚待遇。 核心就是让久居象牙塔,没见过大钱,也没见过什么社会世面的博士们看着心动,在招聘会现场或者来校参观考察的时候签三方协议,然后把人事档案转过来。协议还会明确约定工作年限,一般最少六年,最多的十年。安家费痛快的签字就一次性打卡。不痛快的则约定按年给还要扣税,但总之都是会按照合同约定给的。

然而,等博士到签约的学校二级学院正式报到以后,很快会有第二份协议等着——科研任务合同。那些人才引进待遇是跟科研任务完成情况挂钩的,完不成的话人才引进合同里的待遇是不会兑现的。

段位低,吃相难看的地方本科高校,会把科研考核定的特别高,高到几乎不可能完成。博士通常一看就不想签,想立马辞职走人。然而很快发现,想走没那么容易了。

有的地方本科高校就像一家黑店——“来时好好的,回不去了”:档案在他们手里,就是不放人。这帮博士书生去告去闹吧,学校陪着打官司,哪怕知道自己肯定会输,也要干耗着耗死你,等官司输了再放人,也算杀鸡给其他已经进坑的猴看了。

心不那么黑的高校,则会给定一个看起来不那么难完成的任务。比如六年合同期,三年一考核。就人文社科博士常见的考核要求来说,考核要求是2-3篇c刊,立项一个省部级以上课题即可。大多数博士觉得挺厚道,爽快就签约了,看着很容易,一年写篇文章,三年摸奖中一个省级课题应该问题不大。

然而,等博士们签字画押以后,深入了解了现在地方本科院校的科研实际情况,就可能悔断肠。很多博士错把平台当能力,读博的时候在双一流大学的好平台,又有导师罩着,领着带着发一二篇C刊文章不是太大问题。

博士在读期间,看导师和双一流年轻老师申请国家级课题也很轻松平常,省部级课题都佛系申请,立项如麻,却食之如鸡肋。

但是一旦到了地方本科院校就会知道,这些科研底蕴几乎没有,升本才十来年的本科院校一年中2-3项国家级项目(一些年份可能为零),省部级以上课题立项,全年加起来也就20-30项。

而一所师生规模1.5-2万人左右的地方本科学校,可能身份在岗的有教职工有2000名,其中400-500名博士及副高以上职称人员。简单的轮一圈,也要十多年才能可能每人都中一项省部级课题。

真的是这些地方本科高校的博士、教授们不努力吗?实际情况是,每年省里的项目立项总数是相对固定的,要重点照顾的是省里那几所拔尖院校,这些高校也有学科建设需要,省部级以上课题是重要指标。这些立项指标,基本上是像大集体时期过年分猪肉一样分下来的。

申报本子写得再好,申报数量再多也不改变最后结果。一些省级项目,哪怕地方本科院校一年报50项上去,立项也只有3-5项之间,顶天在5项而已,不然其他需要保障的重点高校就指标不够了。哪怕是这所地方本科院校申报时集体摆烂,学校就报5项出去,也能保底中2项。

发文章更是如此。同样质量的文章,学术期刊的编辑更愿意要那些著名大学平台博士、教授老师的文章。凭什么有人认为同样的教育背景,同样经过博士学术训练,那些在双一流重点平台更接近资源中心,接近学术前沿的科研人员写得文章会比地方本科院校青年教师差?

双一流乃至一些省会城市的本科学院新进人员都是非升即走,压力更大,卷得更厉害。这些高校的年轻人更拼命加上研究平台的加持,自然把有限的版面占的差不多了。

甚至可以说,国内双一流高校都不够分那些核心期刊版面,哪还有底端的地方本科高校青年教师的什么事儿。

地方本科院校的青年博士教师发c刊,要么海投碰大运,要么靠动歪脑筋蹭热点,要么花钱走邪路,要么靠过去导师师兄的关系。很少有踏踏实实写文章,做过去一直以来的研究方向,能产出高水平成果的。

这时候没什么关系,做人比较耿直,做学术比较踏实的年轻博士,很快就会从前两年的意气风发,以为这科研任务很好完成,到第二年就会开始焦虑,发现很难乃至确定完不成约定的科研任务了。

地方高校如何套牢乃至白嫖引进博士

完不成科研任务,地方本科高校通常会要求退还一半以上安家费(或者不再发放剩余的),停发津贴补贴。假设一个高校给了50万人才引进费,合同期6年。博士津贴每月1000元,租房补助每月2000月(或者提供免费校内住房),这时候可能就需要退赔学校25万元,停发3000元每月的津补贴。

大多数中西部省份的财政并不太富余,大学老师每月到手可能就只有6000出头,加上课时费绩效费,一年堪堪10万元左右的到手收入。有的博士如果拿50万的安家费真的买了房,那这时候除了把工作三年攒的钱全赔钱学校外,还需要借一些钱才可以凑齐25万。

赔了钱,考核不合格,是不是就可以辞职了?不是的,合同期签的是6年,还有第2个考核期。如果想走,这时候博士们会发现合同里写的是未满6年合同期辞职的,需要退还全部安家费以及相关津补贴。

这几年中西部三四线城市房地产普遍跌了二三成,房子卖了都不够还银行的贷款。有的地方本科高校甚至在博士想要离职,除了基本工资,要退赔完领过的全部待遇外,还要额外再收取违约金。

大多数博士还得老老实实领着6000出头的工资再干一个服务期,心灰意冷又是三五年蹉跎。

学术圈发表立项是典型的内卷,存在幸存者偏差,但客观事实是目前圈里僧多粥少,卷不过是大多数,成果平庸是大多数。第二个服务期依然没有完成任务的话,这时候,发现自己的所谓学术理想,人生抱负都已经归于尘土了。

六到十年的服务期到期了,终于可以摆脱一纸合同束缚。然而, 这时候应届博士们通常已经在当地成家买房,孩子三五岁还小,正在上幼儿园或者小学,抛家舍业换个高校或者去另一个城市就业谈何容易。如果在地方本科高校没有逆天的本事在服务期内作出不错的成果,也没有更好的高校可供选择了。工作动来动去,也不过是从狼窝跳到另一个虎穴而已。

更可悲的是,有的地方本科高校完成了本科教学评估,或者近几年又“骗来了”一些年轻博士,就开始清理乃至恶心那些没有作出什么成果的博士了,美其名曰“杜绝躺平,激励队伍”。

这时候又开始签新的科研任务考核,完不成就末位淘汰转岗,乃至扣罚绩效,一步一步逼着这些奔四的博士们做着学院里最多的闲杂事项,被压榨到极致,让他们被行政事项,排满的教学任务逼得疲于奔命,更加没有时间做科研。

在或许已经四十出头,却一事无成的年纪,上有老下有小,学校和学院领导再怎么恶心这些当年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也只能逆来顺受。不听话就会被调岗到行政部门,真有可能让博士去守大门(保卫科)、管食堂(后勤部门)。此举就是为了恶心这些不听话,已经被榨干剩余价值,沦为他们眼里的中年“水货博士”,让他们受不了这么侮辱,主动辞职腾位置出来。

最后的肺腑之言

因 最近想从体制内辞职去高校,同某地方本科高校人事部门领导以及在各层次高校就职的师兄弟谈得比较多,他们对我说得最多的忠告就是:千万别去中西部地区的地方本科高校(尤其是一些三四线城市的叉叉学院),最差去省会城市,要么就老老实实在省直机关待着。高校里看着风平浪静,实则波谲云诡。

也顺带给了应届博士们几点忠告:

一、如果家境过得去,没有经济上太大的后顾之忧。勇敢地去做师资博后,卷一把,卷过了就拿到了学术圈的入场券:双一流高校副教授。卷不过拿个博后资历出站,就去读博高校所在的省会城市差一点的本科高校就职。

二、如果家境比较差,年纪比较大乃至拖家带口,就直接去省会本科高校就职。科研成果不够进不去,就去职业技术学院也比地方本科高校强。为了孩子的教育以及未来的生活居住人文环境考虑,最差了留在读博所在省的省会,或者户籍所在省生活。拿了博士学位,眼里大多数容不下眼前的苟且,一些地方上的蝇营狗苟事打听完了,会惊掉下巴。

三、如果实在没办法,只能去地方本科高校就职。那就一定要回老家以及老家毗邻的地级市。越是小的地方,越是利益盘根错节,越是人脉而是能力因素起决定性作用。在科研学术上,孤军奋战打不开局面的时候,如果人还在外省蹉跎被打击报复的时候,没有任何人能帮上忙,就实在可怜可悲了。回老家或者离家近,起码还有一些同学朋友可以倾诉,能有个家人陪伴左右,事业没有什么成就,家庭团圆也是人生一大幸事。

四、读了那么多书,一定记住:生活和身体才是第一位的,要坚持学术生活化 ,不要生活学术化。学术随时可努力,生活时刻在继续。

64 阅读:16530
评论列表
  • 2024-04-10 01:49

    客观翔实,不吹不黑,难得的好文章[点赞]

    Lemon Tree 回复:
    圈内人[笑着哭]
  • 玲珑 26
    2024-04-09 21:25

    写给太真实了!谢谢你的提醒[点赞]

  • 2024-04-09 18:11

    来企业更难。企业要求项目落地不是写写论文编编数据。我这企业离职2个博士了。没有落地能力。博士刚毕业能力有限需要我们给予指导。最怕认不清自己能力的。

    累了 回复:
    博士不是这样用的啊~归根到底还是大多数企业底蕴不够,养不活博士。一个博士,一个方向,没有几年时间基本上没什么成果出来。可是很多企业自己能不能活过三五年都是问题。
    用户79xxx05 回复: 累了
    我们公司3个博士2个博导创业的。你教教怎么用
  • 2024-04-09 19:09

    全体辞职

  • 大王 14
    2024-04-13 15:04

    博士又不是傻子,去三四线城市自然有他的目的,一线城市容不下那么多的博士,绝大多数还得去二三线城市。

  • 2024-04-09 21:41

    中国人不骗中国人[笑着哭]

  • 2024-04-09 21:36

    博士多了,也就不博了

  • 2024-04-15 12:28

    有几个博士能用?给你一个工作已经很不错了,自求多福吧!

  • 2024-04-27 06:15

    都是套路,一套一套的。

  • 2024-04-10 07:22

    博士这么大,一线城市容得下么?一线城市博士压力比三四线城市压力大得多

  • 2024-04-13 11:44

    大学也玩骗子的游戏?

  • 2024-04-15 21:13

    写的真实,一言难尽。

  • 2024-05-05 23:05

    大城市高校的非升即走也是一路货色。目前去职业技术学院还行,过几年就难说了。

  • 2024-04-22 20:22

    医学外科博士怎么办?不行就去操手术刀了,不跟他们卷了,再不行去小三甲医院操刀,总要混口饭吃吧,待遇低就外出开飞刀,总要活吧。

  • 2024-05-02 21:15

    当老师的都是没啥真本事的。不管小学中学还是大学老师。有真本事的还真看不上这个臭鱼烂虾职业……

    无言 回复:
    你吃多了大葱还是蒜?肤浅
    用户10xxx80 回复:
    没上过几年学
  • 2024-05-06 17:42

    先把你骗过去,然后你要走就给巨额的赔偿

  • 2024-05-14 07:53

    花一百万真金白银“骗”个博士?到底谁骗谁啊!人家还说你“拿钱不办事”呢![得瑟]

    安澜枫 回复:
    青年博士遇到纸面安家费的事,也不是第一天发生。就是引进合同里有,但是钱拿不到手,永远无限拖延。考核合同却照常执行。学校违约在先却不允许青年博士违约,这事不是没发生过的。然后拖到青年博士娶妻生子,在本地安家,知道你走不了了,就更不要想全款安家费的事了。你如果有心,去查查青年博士告高校的事就能查到。如果不是被恶心得实在受不了,哪里会这么自断前程。
  • 2024-04-18 23:20

    小骗,中小学甚至幼都要求本科毕才能有资格当老师,难道地方本科大学反而是小学毕业就有资格当教师?

  • 2024-05-13 16:33

    心塞!是不是高端人才留在省城才有出路?无论国家还是地方,均衡发展好了,才是大前途

  • 2024-05-20 12:32

    良心文章!大学变骗子!

  • 2024-06-05 10:36

    学校不好好教学生,净整花活

  • 2024-04-13 19:26

    发表作文太难了。

  • 2024-04-23 00:51

    这是个方方面面问题

  • 2024-05-02 22:13

    到三线城市,你博世是进不去他们那个圈子,而且还冷嘲热讽,收入打折,不走就是等死

  • 2024-05-12 08:17

    博士也有水的吧?看第一学历

  • 2024-05-23 11:22

    现在社会都是这样,你以为你是去打工赚钱的,然而他们只想白嫖,甚至还想让你倒贴钱[笑着哭]

  • 2024-05-06 17:28

    要是引入竞业协议又能增收一波[笑着哭]

  • 2024-05-15 08:21

    哈哈哈,现在我们学校都是摆烂的博士,导致学校顿悟了,现在没关系根本进不来。关系户们都已经多到离谱了。说出来你不信,机械学院80人的教师队伍里现在高分子材料的博士占了60多人[抠鼻]。平时给学生上理论力学和机械基础还有uh solidworks制图的老师都是学高分子材料的。

    用户15xxx92 回复:
    那这个机械学院应改为高分子机械学院
  • 2024-05-23 11:48

    良心被狗吃了

  • 2024-06-13 20:27

    点赞[点赞]

  • 2024-04-13 06:36

    真的有那么多有意义的课题吗?学校还是先把学生教育工作做好,不要让学生患抑郁症

警事记钩沉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