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手2024》直播争议的背后:真相是什么

有心有何人 2024-05-15 16:01:44

近期,华语音乐界的一个节目悄然引爆,源头竟是久违归来的《歌手2024》。这档节目不仅没按常理出牌,反而在网络上掀起了一场意想不到的「爱国梗」“战役”,让网友们热议纷纷

以「叶赫那拉英子」为首的热搜轮番上阵,情感与立场激烈碰撞,此起彼伏

这《歌手》怎么就突然掀起一场如此浓厚的民族大战了呢?

01

一切的一切,都始于一个排名

在《歌手》正式宣布参赛阵容时,观众们的期待似乎并未被完全点燃。除了那英这一华语乐坛的实力唱将,其余如香缇·莫和凡希亚等国外选手在国内知名度平平

使得“那英稳赢”的观点甚嚣尘上。然而,首期节目一播出,局势陡然反转:香缇与凡希亚凭借直播无修音的惊艳表现,分别夺得了冠亚军,那英则只得探花之名。这一结果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层层波澜

这怎么回事儿?原来《歌手》此次回归放了一个大招:直播不修音

两位外国嘉宾一开嗓就惊艳了四方

香缇的海豚音与凡希亚的醇厚歌声,不仅展示了他们深厚的音乐功底

再看咱们的英子,听这二位唱的时候,贡献了一堆的表情包,现在网络上到处都是,那表情格外精彩

可以从表情包看的出来她紧张了,虽然唱功依旧,但肉眼可见的少了我们熟悉大开大合的飒爽之气,而其他几位华语歌手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

对此,网友不满意了,这种被外国嘉宾吊打的感觉太丢人了,也激发了网络上的“爱国梗”狂欢,于是纷纷开始在网上进行一个「摇人」的大动作

特别是韩红一句“我是中国歌手韩红,我请战!”的豪言,更是将网络讨论推向高潮,引发了众多歌手和网友的响应,形成了一股“国家队请战”的浪潮

接着就是冲进歌手本人直播间,希望其能前来救场

好像是为了响应「国家队」的号召,不少歌手开始接龙般发表应战宣言

曾一鸣

张力尹:

娄艺潇:

纪丹迪更是激动:

然而,这场看似热血的“民族保卫战”逐渐走向了极端,一些言论甚至涉及“殖民地化”、“八国联军”等敏感词汇,让原本旨在音乐交流的综艺节目蒙上了厚重的政治色彩

02

可能是担心大家入戏太深一发不可收拾

《歌手》官方迅速做出回应,强调音乐的交流与分享应超越国界,鼓励大家享受音乐本身,而非过度解读

有人认为那些将节目竞争上升至民族情绪高度的“梗”只是玩笑,不必太过严肃对待

另一方面,这样的玩笑式民族情绪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本身即反映了一种微妙的偏差

毕竟,音乐,尤其像《歌手》这样的节目,是一档竞演类节目,核心价值在于艺术的展示与文化的交流,而非体育赛事般的激烈对抗

音乐艺术的美妙之处,在于它的多样性和国家特色。节目虽然设置了竞赛框架以增强观赏性,但真正的目的在于促进歌手间的相互学习与风格碰撞,让观众有机会接触到异彩纷呈的音乐世界

因此,将民族民族对抗的情绪,来玩梗音乐交流,实在很不合适,显然偏离了音乐本身的纯粹和美好

其次,歌手的舞台竞演也是多维度的,唱功仅仅是其中一环。个性化的嗓音特质、舞台魅力以及情感传递同样重要

正如体育比赛中成绩的量化清晰,音乐领域的评价标准却更加主观与多元,难以简单以高音的强度或技术难度一概而论。网络上流行的“大嗓、铁肺”概念,若仅简化为谁的音域更广谁就更优秀,谁更能飙高音谁就厉害,无疑是对音乐丰富性的忽视

音乐的美感不仅仅来源于高音的震撼,更多时候,是情感的共鸣和表达的深度,想想全场都是飙高音真的好听吗?

《歌手》第一季时,周晓鸥说过这么一句话:

回顾《歌手》第一季,周晓鸥的话提醒我们,该节目意在展现职业歌手的专业风采,音乐是包含风格、表演和情感的综合艺术

就像李玟在节目中的每一次演出,无论何种风格,都能通过其精湛的技艺和舞台表现,给予观众视听的双重盛宴

音乐的感受因人而异,风格各异的演绎能触动不同的心弦。例如,这次的外国歌手,尽管在技巧上未必超越那英,但她们轻松自如的表演状态,特别是凡希亚从柔情弹唱到动感高歌的自如转换,展现了强大的情绪感染力,这正是音乐交流中最为吸引人的地方

在这一季的华语歌手中,“红白歌手”二手玫瑰以其独特的台风赢得了网友的戏谑称赞,即便歌曲内容不谈,单是他们在舞台上的自如表现,就足以让其他歌手汗颜。香缇对《耍猴》的反应,恰如其分地表明了观众对于新鲜与惊喜的渴望

相比之下,Jessie J的夺冠曾经被普遍赞誉为实力的体现,而非对华语音乐的挑战,这与当下娱乐的强烈反差

或许恰好说明了这次的《歌手》的确戳中了华语音乐的痛点

也揭开了大众对华语音乐的失望

03

都在说,《歌手》的直播揭开了华语乐坛的遮羞布,某些尴尬角落似乎在聚光灯下无所遁形

没有了录音室的修音与垫音,没有了对口型的保护伞,许多歌手好像就张不开嘴了一般,仿佛失去了往日的光彩

节目导演洪啸的一番坦诚,透露出因直播要求而婉拒的歌手不在少数,能够同时满足实力、勇气和时间安排的艺人屈指可数,这一现状映射出的乐坛之困,让人忧虑

面对质疑,有人或许会列举韩红、凤凰传奇、林志炫、张学友等一连串实力派的名字,以此证明华语音乐界不乏强者

诚然,这些名字的确够实力,但他们大多属于乐坛的中坚甚至老将,而非新生代的崛起力量。而那些应该正当年的年轻血液,在长期依赖后期处理的环境中似乎失去了现场演唱的锐气,杨丞琳与汪苏泷虽在年龄上尚属年轻,但在新秀凡希亚面前,已然是资深前辈

杨丞琳成名于千禧年代

而汪苏泷作为QQ音乐三巨头之一,也成了回忆杀

这不难看出,华语乐坛正面临着代际传承的断裂,其背后隐藏的是音乐创新乏力与人才断层青黄不接的深层次问题

回溯过去十年,国内音乐综艺百花齐放,从《中国好声音》到《乐队的夏天》,几乎涵盖了所有音乐流派,然而,真正能脱颖而出的新人,成为主流焦点的新星却是凤毛麟角

即便是《乐队的夏天》这样聚焦小众文化的节目,最终热议的依旧是老乐队与“摇滚已死”的感慨

后来,爱豆制造崛起

有人说这种典型的「商品文化」影响了音乐的发展

反观国外,其爵士、摇滚、R&B等音乐类型有着成熟的市场与稳定的受众基础

即使在爱豆文化盛行的背景下,可实际上,就算是爱豆音乐,我们做得也不够好

前段时间韩国Hybe公司的内部大战不仅让人们吃饱了瓜,也让人再次意识到,韩国在爱豆制作上给市场带来那么多极具艺术性与概念感的作品

而我国在这一领域的探索,只是培养出粉丝经济,爱豆的实力就是在综艺过过场,露个脸,然后就是影视发展

此外,所谓“国家队”这一概念的提出,无形中构建了一条音乐领域的隐形鄙视链,这种简单粗暴的层级划分,是一种简单而盲目的对立情绪

近来网上的“摇人大战”,与其说是对比赛结果的在意,不如说是在高涨的民族情绪下,对华语音乐现状问题的回避与转移。即便设想韩红这样的重量级歌手参与并胜出,

非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可能错失了自我审视与成长的机会

而且,这还是一场中国观众自己投票的竞演节目。你赢了吗?并没有吧...

毕竟,真正的胜利,是音乐本身的力量与生命力,激励创新,培养新人,愿在每一个时代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歌手

0 阅读:103

有心有何人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