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傅冬菊如何极力促成“北平无战事”?她的下场最后如何?

史说新读 2022-12-02 22:31:50

1949年2月3日的古城北平街头,锣鼓喧天、红旗招展,人们不顾北京2月初的空气中依旧充斥的凉意,穿红披绿、手举鲜花来到街头,喧闹声与嘹亮的军乐汇合成一首胜利的交响乐。

这一天,北平和平解放,也正是在这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刻,原国民党华北“剿总”傅作义,正和他的女儿傅冬菊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一位原国民党将领,一位潜伏在敌人“巢穴”的地下共产党员,就这样前嫌尽释,双双来到北平城复兴门迎接人民军队。

北平和平解放

话说到这儿,事实上,傅作义之所以痛下“和平起义”的决心,其身为共产党员的女儿傅冬菊绝对功莫大焉。

那么,傅冬菊是如何一步步促成“北平无战事”的皆大欢喜的呢?

在促成和平起义之后,这位为北平和平解放立下汗马功劳的奇女子,又有着怎样的结局?

傅作义:爱国将领值得争取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傅作义,字宜生,山西荣和安昌村人,出生于中日《马关条约》签订的1895年。

1910年,15岁的傅作义粗通文墨,却在眼看中国人民备受欺凌,中华民族濒临灭顶之后,毅然决然地弃文从武,考入了山西陆军小学,并于日后陆续升入北京清河陆军中学,及保定军官学校第五期步兵科。

从军校毕业时,傅作义23岁,决意南下闯荡。之后,在安徽在与夫人刘芸生结婚,并于1924年生下了他人生中的长女,也就是傅冬菊。

傅冬菊

此后,傅作义在1927年的北伐战争,与1930年的中原大战后发迹,担任了三十五军军长,又被任命为绥远省政府主席,自此成为阎锡山所谓晋绥一系中的一方大员。

而作为国民党的高级将领,待到日寇侵华,傅作义本人旗帜鲜明地主张反对日寇侵略,其中,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前,他曾先后率部于1933年与1935年参加了长城抗战与绥远抗战。

而待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其人更是先后在平型关、忻口、太原、包头、绥西、五原等多个战场,抵抗日寇侵略,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同样也受到中国人民的肯定和赞扬。

长城抗战

解放战争爆发后,为了迅速粉碎蒋介石集团的反动内战计划,解放军在获得了东北战场的胜利之后神速入关,继而陷傅作义部入兵临城下的“绝境”之中。

此后,中共中央通过对形势的分析,认为傅作义本人曾是爱国将领,与蒋介石存在矛盾,在蒋政府覆灭之时,完全可以争取。

以此为背景,立足于“打”的同时,为力争和平解放北平,保护北平的文物古迹,减少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北平市底下党组织大胆利用好傅作义身边的各种关系,开始展开对傅作义的争取。

傅作义

就这样,已经是资深共产党员的傅冬菊,便因此回到了父亲的身边。

傅冬菊:在父亲身边当卧底

说起傅冬菊成为共产党员的契机,那是在她来到重庆之后。

1941年,傅冬菊的母亲为了躲避日本人,来到大后方的重庆。随后傅冬菊便被安排进入重庆南开中学读书。也正是在中学学习期间,她参加了读书会中的秘密革命组织,并且开始在暗中秘密进行一些革命活动。

傅冬菊与同学

高中毕业后,傅冬菊考入西南联大,加入了“民先”组织。也正是接受了组织中先进思想的洗礼,傅冬菊渐渐开始对自己的父亲施加影响。

比如,每当其父亲来到重庆,一家人相会之时,傅冬菊总会有意无意地向父亲讲述一些国民党的丑闻,以及共产党团结抗日的事情,虽然傅作义并不表示任何态度,但女儿的倾向,终究对他产生了一些影响。

不久,傅冬菊从西南联大毕业,前往天津《大出版》出版社担任记者,并在这里与身为共产党员的周毅之结婚,并在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一直留在平津地区进行工作,直至1948年……

傅冬菊与周毅之

那是1948年11月初的一天,华北“剿总”素来沉闷的官邸中,突然增添了一丝热闹的氛围,因为就在这一天,傅作义和自己的女儿傅冬菊久别重逢。

久别重逢,傅作义自然百感交集,但是想到自己眼前的处境,他却又难免心事重重起来。而见状,傅冬菊便开口问道:“爸爸,有什么难事让你如此发愁呢?”

言罢,傅冬菊只见自己的父亲意味深长地望了自己一眼,几经犹豫,才将他此刻进退维谷、徘徊观望的苦闷处境告予傅冬菊。傅冬菊似乎听得很认真,只不过在这一刻,她并不是一个年少无知的名门闺秀,而是一名带着重要使命来到这位“华北剿总”身边的中共地下党员……

傅冬菊

听完父亲诉苦,傅冬菊一面在生活上努力关心心神憔悴的父亲,经常为父亲做饭,找父亲聊天,稳定他的情绪。

另一面,却又在上述过程中,了解和掌握傅作义的神情、言谈、情绪、活动,继而通过自己的丈夫,向北平地下党委汇报。

按照当时北平地下党委的崔月犁的回忆,当时他与傅冬菊每天见面一次,在傅冬菊的帮助下,他们对傅作义的行踪可谓了如指掌。

傅作义

而在傅冬菊的描述中,其父傅作义本人的思想斗争似乎极为激烈,不仅时常唉声叹气、大发脾气,有时甚至会去咬火柴头,乃至于想要自杀。也正是由于傅作义的这般举动被获悉,中共中央才愈加笃定可以争取这位“华北剿总”。

傅冬菊巧解心结,傅作义决心起义

话说回来,完全投向共产党,在起初,傅作义作为一名军阀出身,甚至一度在解放战争中犯下血债的“剿总司令”,无论如何是不会这样想的。

而且在那时,他虽然觉得蒋介石国民政府的失败局面已经不可挽回,但是却依旧有着持军而自傲的打算。

傅作义(右边)

事实上,在最初,傅作义本打算将自己麾下的军队扩充到100万,并希望以此为底气与共产党谈判,力求成立所谓的联合政府,来一个“平分秋色”,一对一的平局地位。

而倘若联合政府搞不成,他就打算收缩兵力固守北平城与平绥线,若平津亦不可守,那便伺机沿平绥线西逃至自己的老巢绥远,或是从塘沽乘船率军南下,继续自己的富贵。

正是打着这样的主意,傅作义一面扩军充实后路,一面同自己的政工处长王克俊秘密策划模拟定与中共“言和”的电文,要求中共派人来北平谈判,呼吁和平,并提议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所谓的“联合政府”。

傅作义

话说到这儿,没错,其实傅作义很早就已经察觉到女儿的真实身份,却没有声张,只是将此事默默记在心里,直到他下定决心向中共中央发动第一封和谈电报。

而按照傅作义后来的说法:

“我早知道冬菊是共产党,是我身边的红色‘卧底’,我时时刻刻都在呵护着她,怕她遭到特务的暗算,而她也时时都在爱护着我,并且把我引向光明、引向新生。”

傅作义

就这样,在1948年末,傅作义从南京开军事会议回到北平,并切实认识到局面不能再这样僵持下去之后,他找到了自己的女儿,说道:“你认不认识那边的人?”

傅冬菊闻言心头一惊,随后却又强装镇定地反问:“那边是指谁啊?”

傅作义轻轻将手放在傅冬菊的肩头,也不纠结女儿的反问究竟是不是在装傻,索性不再遮掩,俯身向傅冬菊说道:“我想给毛泽东发个电报,你不要用纸记,用这儿记……”

蒋介石与傅作义

说着,傅作义指了指自己的脑袋,而傅冬菊虽然心惊,却也当即会意,听着父亲的口述,将他不愿再打内战,以及华北还有多少部队,多少飞机的消息记在自己的脑子里,转告给了北平地下党委的王汉斌。

不过诚然,一如前面提到的,傅作义这封所谓“和谈”电文,本质上只是一招缓兵之计,电文背后依旧藏着他的野望,也就是依旧希望可以维护其自身“华北王”的地位。

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傅冬菊继续苦口婆心地劝说傅作义放下野心。而既然身份已经形同于互相挑明,傅冬菊索性直接在一次与父亲的共处中,直言不讳地向父亲质问:

傅作义

“这场战争的结局,您觉得最后是国民党胜,还是共产党胜?你觉得自己可以守住北平,可是守不住怎么办?”

话音未落,傅作义欲言又止,傅冬菊继续说道:“我知道您早在安排退路,但是到时候万一退不出去怎么办?东北已经解放了,阎锡山也被赶走了,绥远早就已经独木难支了。”

说到这儿,傅冬菊见到傅作义的脸上已有仓皇之态,遂趁热打铁,以大义晓之:“最后是拼上个人的性命为‘党国’成仁,还是保全几十万士兵的生命,保住这座古城,保住城内几百万市民免遭战争之苦?”

傅作义

一番话讲下来,傅作义早已心神动摇,事实上,即便这些话傅冬菊不讲,他的内心其实也明白这些道理。但是,即便明白这些道理,但真要迈出投共这一步,对傅作义而言,却依旧有着许多矛盾在他的脑海中翻滚,比如:

和谈算不算投降?过去积极反共,现在讲和怎么向部下交代?谈成后对蒋介石的嫡系怎么处理?谈判后会不会得到共产党的宽恕?当然,最重要的是,傅作义虽然精明,却总是抱着侥幸心理,不愿轻抛手中的权力和地位。

正因如此,面对女儿的质问,他讲出了自己的疑虑。他说:

傅作义

“要和共产党和谈,我得冒着三个‘死’啊!

第一,我不断对部属讲‘勘乱’、‘剿共’的话,而今来个180度的转弯,他们思想若不通,定会打死我;第二,这件事如果泄露出去,蒋介石会以叛变罪处死我;第三,共产党还可能以战犯罪处决我。”

说罢,他自顾自地低头感慨:“难啊!难啊!”

结果,也就在他感慨的时候,女儿傅冬菊却扬声对父亲的顾虑逐条分析:

傅作义(左),蒋介石(中),卫立煌(右)

“和共产党举行和谈,军中肯定会有反对者,但在这种形势下,他们决不会舍命 为蒋效力;机密如果泄露出去,蒋介石肯定会办您的罪,但他在南京,鞭长不及马腹,无可奈何。”

“最后,与共产党和谈,使北平千年文物不受毁坏,人民生命财产不致涂炭,您会成为人民的功臣,共产党怎么会处决您呢!”

话说到这儿,傅作义恍然抬头盯住了自己的女儿,只觉得女儿说的话句句在理之余,也都毫不留情的揭掉了自己方才言语中的“遮羞布”……和平起义还是负隅顽抗?傅作义此刻终于肯去面对自己内心那个早就有了的答案……

当然,话说回来,只凭傅冬菊的晓之以理,终究难让傅作义彻底下定决心,因此,在傅冬菊劝说的同时。

中共中央双管齐下,一面与傅作义的谈判代表谈判,显示诚意,一面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解放天津,彻底切断了傅作义的海上退路。

在这样一面春风化雨,一面泰山压顶的境地中,再加上女儿的晓之以情、动之以理。1949年1月21日,傅作义在北平召开高级军官会议,宣布接受和平改编。

31日,傅作义部25万人全部开出北平城,古城北平和平解放。

尾声

北平和平解放之后,平津战役指挥官之一的聂荣臻元帅评价了傅冬菊作出的贡献,他说:

“保护北平这座文化古都和无数灿烂文明及两百万人民生命财产,傅冬菊作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傅作义

而傅作义也不得不感慨,正是因为自己听从了女儿的劝说,所以才得以在建国后担任水利部长长达二十余年的时间。这一点,和苦守天津最后被俘的陈长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就这样,在北平和平解放之后,傅冬菊离开父亲,去天津担任了《进步日报》的副刊编辑,又随刘邓大军南下,参加了第二野战军的西南服务团,一手创办了《云南日报》。

待到新中国成立,傅冬菊将自己的名字改为傅冬,先是在北京的《人民日报》社内工作,后又在1982年前往香港从事统战工作,直至1995年以70岁高龄从岗位上离休。

傅冬菊

到了晚年,有了闲暇,傅冬菊渐渐理解了父亲,也开始向世人讲述父亲与北京和平解放的故事。

而在她的回忆中,晚年的傅作义曾不止一次地和她说过:“这件事我们总算做对了,而且越往后越觉得做对了……”

3 阅读:593

史说新读

简介:喜欢历史,正能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