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帅说傅作义赢了是侥幸,傅作义自己也承认,张宗逊却有不同意见

近现代史源 2024-05-16 21:58:40

1946年解放战争初期,张家口是我军晋察冀根据地首府,地理位置和政治意义都十分突出。但张家口面临两面受敌的情况,为改变敌我态势,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请示中央后,决定发起大同集宁战役,重击华北国军。但战役结果却很难令人满意,我军不仅没能打下大同,不久后还丢了更重要的张家口。晋察冀军区兵力严重受损、根据地迅速收缩,形势非常被动,直到平津战役前基本上处于守势。

聂帅把这一仗当成教训,军政生涯中始终耿耿于怀。不过晚年撰写回忆录时,聂帅称傅作义取胜有“侥幸因素”,并且引用了傅作义本人的话:集宁会战得到胜利是一个侥幸。两位重要当事人,都说国民党军“运气好”才打了胜仗,那事实确实如此吗?有一位解放军指挥员持有不同意见,他认为当年的这场会战从根上就错了、不该打,而非运气使然。

说这话的人,是开国上将张宗逊。张宗逊级别比聂帅低,但很敢说话,因为大同集宁这一仗,跟张宗逊将军的名誉也是密切相关的。当年我军的一线负责人,正是时任大同前线指挥部司令员的张宗逊,统一调度晋察冀军区、晋绥野战军及地方部队共9个旅的兵力。张宗逊的部队将敌将董其武的3个师压缩在大同城内,敌人非常困难。

董其武是傅作义嫡系爱将,傅作义自然不会坐视不理,他派出援军第101师等部队,于9月12日与我方接战。面对这个变化,张宗逊司令员做了一个决定:将全力攻城改为“先打援,后攻城”。这是聂荣臻事后最恼火的一件事,他认为董其武已经陷入绝境、心惊胆战,我军应当坚持住、继续全力攻击大同城内敌人,而非分兵拒敌。后来董其武与援军两面夹攻,战场形势逆转,我军不得不撤离战场,完全没有达成作战目的。

涞源会议上张宗逊遭到聂荣臻严肃批评,被批为“指挥不力”;但张宗逊认为晋察冀军区首长应该负有主要责任,自己下令阻援没有问题,为此跟聂帅闹得不愉快。由于将帅失和,不久后张宗逊被调离这一战区,到西北战场辅佐彭老总去了。若非大同集宁一战,也许张宗逊不会成为西北野战军副司令员。

话说回来,到底是谁的责任呢?后人看待史料,只能见仁见智,不好妄加评议。跟聂帅一样,张宗逊将军也有回忆录,详细分析了当年的那次失利。他总结道:晋察冀前期主动裁军过多,打大仗时兵力不足,是一大问题;军区上下弥漫轻敌情绪,坚持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打攻坚战,是其二;最后张宗逊强调:毛主席及党中央,事先3次发电指示“勿动傅作义部队”,军区相关首长不以为然,并给中央提供错误反馈。

孰是孰非难以论说。但不能看出,大同集宁战役是张宗逊将军的一大心结,晚年仍然十分遗憾。有意思的是,关于这一战,傅作义确实曾自称“侥幸”,这里面有两个因素:傅作义是一代名将,很会打仗,战后总结时比较理智全面,不愿自夸;另外傅作义在49年北平起义后,终归属于“弃暗投明”的将领,讲话谦虚低调也属正常。

“史源历史专栏”由中国近现代史作家运营,专注于党史、军史、战史研究,以专业视角为您还原历史全貌,带来精彩历史细节。欢迎关注以获得更多精彩文史内容。作者期待您宝贵的意见建议。本文全网同步,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0 阅读:12

近现代史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