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登基后与太上皇乾隆如何相处?对乾隆继续独揽大权是何态度?

小岛知风 2023-12-13 10:03:42

在中国历史上正经当过皇帝并主动让位为太上皇的人不多,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像唐高祖李渊和唐玄宗李隆基那样被动退位为太上皇,这些太上皇晚年都比较凄凉,但是要说历史上最幸福、最有权力的太上皇还得是清高宗乾隆皇帝。

在乾隆六十年(1795年)时,85岁的乾隆主动宣布在次年让位给皇十五子颙琰即嘉庆皇帝,虽然宣布让位,但乾隆的太上皇生涯可以说是建立在嘉庆的痛苦之上。

其实历史上现任皇帝对已经退位的太上皇老爹肯定会多有抵触,嘉庆对于乾隆只是敢怒不敢言罢了,看看历史上嘉庆在乾隆去世后的所作所为就能看出来,不过话说回来,把任何人换成嘉庆恐怕都忍不了乾隆这三年的太上皇生涯。

乾隆在宣布让位后就开始考验嘉庆

其实乾隆并不是很情愿让位,只是他当初曾对外说过自己在位时间不能超过爷爷康熙皇帝,据《清高宗实录》记载:昔皇祖御极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穹卷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乙卯,予寿八十有五,即当传位皇子,归政退闲。

乾隆这漂亮话说出去了,他就得办到啊。想一想乾隆25岁登基,在位六十年的话就是85岁,要知道在古代很少有人能活过85岁,因此乾隆当初说这话的时候也没有想过自己会这么长寿活过85岁。

而真到了85岁的时候,乾隆身体还很硬朗,按照他当初对外说的话,那他就该退位让贤了,因此乾隆退位属于是为自己当初说的漂亮话买单。

乾隆很明白历史上退位为太上皇的人大多都是失去至高无上的权力之后晚景凄凉,比如唐高祖李渊和唐玄宗李隆基,他们俩都受到继任者的冷落,晚年不是很开心,而乾隆也明白这些太上皇晚年凄惨的主要原因就是所谓的人走茶凉。

因此乾隆想避免自己像李渊和李隆基那样,他就决定退位可以,但是一定要让位不让权,只有国家大权继续在自己手中掌控,儿子嘉庆才不会冷落自己,于是乾隆决定退位后以太上皇身份训政。

所以乾隆在传位给嘉庆之后,就开始了对嘉庆的考验,想给他来个下马威。在禅位大典之前,乾隆亲自带着嘉庆去祭拜了一个九岁夭折的孩子,并让嘉庆对着这个孩子的陵寝行三跪九叩的君臣大礼。

这个陵寝中埋葬的人正是已经去世五十多年的嘉庆二哥永琏,乾隆的次子永琏系富察皇后所生嫡子,出生后就受到乾隆的老爹雍正皇帝喜爱,雍正特意给他赐名为永琏就是隐喻着承宗器之意。

乾隆继位之后就秘密册立永琏为皇储,并将册立诏书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面,怎奈永琏9岁夭折,乾隆在永琏夭折后对外宣布了秘密册立永琏的诏书,并追封他为端慧太子安葬于天津蓟州朱华山。

乾隆让嘉庆对永琏行三拜九叩的君臣大礼,特意强调“已有名分,非因以弟拜兄之故”,乾隆这意思就是说嘉庆祭拜永琏不是弟弟祭拜哥哥,而是继任太子祭拜前任太子。之所以这么做除了乾隆对永琏的喜爱和怀念之外,他也是故意考验嘉庆听不听自己的话,其言外之意就是告诉嘉庆,即便你成了皇帝也得继续听我的话。

还有更深层的含义就是乾隆想告诉嘉庆,他并不是乾隆心目中最理想的继承人。当初永琏早逝之后,乾隆曾一度考虑秘密册立皇五子永琪为皇储,但是永琪25岁英年早逝,也就断了乾隆的念头。

乾隆在85岁时包括嘉庆在内还有四个儿子健在,除了嘉庆还有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和皇十七子永璘,虽然永璇和永璘在历史上比较荒唐糊涂,但是永瑆才华横溢,曾一度是嘉庆有力的竞争对手,只是有些优柔寡断,因此最后乾隆才选择了嘉庆。

如果嘉庆不听话的话,那么乾隆很有可能会用永瑆取代他,所以乾隆让嘉庆祭拜永琏的目的就是考验他,并暗示他即便自己退位,他也得听乾隆的话,否则他并不是乾隆最满意的继承人,乾隆照样换了他。

乾隆这一番考验和敲打嘉庆之后,嘉庆也就明白是怎么回事,所以他对乾隆只能是继续保持恭谨和听话的态度,他明白只有这样才能保住自己的位置。

乾隆让嘉庆成了见习皇帝

祭拜永琏如果说是乾隆对嘉庆的敲打和考验之外,那么乾隆让位时才是真正各种为难嘉庆。按照明朝时期流传下来的规矩,皇帝一直都住在乾清宫,到了乾隆老爹雍正时期才改在养心殿居住,此后清朝历代皇帝都居住在养心殿中,养心殿也成了皇帝的标配住所。

可是乾隆让位后却以自己在养心殿住了60年为理由坚决不肯搬出养心殿,不搬出养心殿也可以,那就让嘉庆住进乾清宫也行啊,乾隆也不允许嘉庆住进乾清宫,只让嘉庆继续住在之前的毓庆宫,嘉庆只能白天到乾清宫打卡上班,晚上就得离开回毓庆宫居住。

不仅如此,乾隆在禅位大典前又开始变卦,他不肯交出象征皇权的玉玺,不搬出皇帝的居所,还不交出皇权的象征玉玺,这不是让嘉庆难堪嘛,乾隆这么做明摆着就是不想让位,因此引起了群臣议论纷纷。

最后时任吏部尚书了刘墉和礼部尚书纪晓岚看不过去了,纪晓岚给乾隆引经据典,劝告乾隆这么做不合礼法,刘墉则建议乾隆在搬出养心殿和交出玉玺二者之间选一样,否则不如取消禅位大典,免得闹出笑话。

要知道乾隆可是一个十分喜好面子的人,取消禅位大典那他可就太没面子了,因此乾隆在刘墉与纪晓岚的劝说下,决定交出玉玺,不搬出养心殿,于是在禅位大典上乾隆才十分不情愿的把玉玺交给了嘉庆。

交接完玉玺之后,乾隆当着众朝臣面一顿自我吹嘘,称赞自己是:今明足授受,为千古第一全人,不特三代以下所未有,以视尧舜,不啻过之。

这意思就是乾隆把自己让位给儿子的举动形容为不次于尧舜二帝让位之贤,之后乾隆又开始自吹自擂,他以古今一些伟大的皇帝统治疆域、统治人口、寿命长短与自己进行对比,最后得出结论自己是古往今来继三皇五帝之后最完美、最成功的皇帝,最后乾隆还不忘强调自己之所以退位是出于对爷爷康熙的孝顺,为了成全康熙千古一帝的名头,所以在位时间不能超过康熙。

而实际上乾隆的言外之意是自己早已经超越了祖父康熙,只是作为孙子出于孝顺才不能超越康熙的在位时间。

就这样这场禅位大典成了乾隆个人职业生涯亮点回忆,作为接任皇帝的嘉庆连上岗发言都没机会说,整个禅位大典就是乾隆自我吹嘘、自我标榜的时间,别看乾隆把自己说得很完美,格调定得很高,他在让位前后的一系列所作所为都说明了他压根就不想让位。

而乾隆让位后的一系列操作则更加说明了他不想让位,他让位后对外依旧称“朕”,颁布的旨意还称之为“敕旨”;朝臣们在上书时,写到“太上皇”三个字要像皇帝一般抬三格书写,真正的皇帝嘉庆却只需要抬两格;他的生日称为万万寿日,嘉庆的生日称为万寿日,并且他的生日当天还像皇帝一般全国庆贺,全民休假;紫禁城内继续使用乾隆年号,紫禁城外才用嘉庆年号。

乾隆虽然把玉玺交给了嘉庆,但他又命人造了一方“太上皇帝之宝”的印章,并明确规定批阅奏折只有太上皇玉玺和皇帝的玉玺同时签盖才能生效,这就等于乾隆虽然交出玉玺,但却变相削弱了嘉庆的皇权,乾隆是把权力继续攥在自己手里。

乾隆在接见朝鲜使臣时,还特意告诉朝鲜使臣:“朕虽然归正于皇帝,然军国大事还得由朕批准方可。”

这意思就是明摆着告诉朝鲜,虽然乾隆退位了,但他还是大清国的老大,大清国还是他说了算。

嘉庆对乾隆这些行为只能是继续保持恭谨和听话,他要迎合跟讨好乾隆,所以《朝鲜李朝实录》记载:侍坐上皇之侧,初步游目,上皇喜则亦喜,笑则亦笑,只视上皇之动静,而一不转瞩。

就看乾隆这些操作,他明显就根本不想让嘉庆当真正的皇帝。事实也是如此,乾隆在当太上皇期间,嘉庆就如同是傀儡,国家还是乾隆说了算,嘉庆只负责出席一些祭祀典礼活动,如同国家吉祥物一般,与其说嘉庆是皇帝,倒不如说那时候的他更像是太子。而乾隆对外给出的理由是嘉庆太过年轻,还需要见习,所以嘉庆那时候的状态算是见习皇帝状态。

要知道那时候的嘉庆已经36岁了,别说古人立事早,就说现代有多少36岁的人都已经能独当一面了,而36岁的嘉庆还只能继续在85岁的乾隆指导下当见习皇帝。

乾隆为了专权通过和珅来压制嘉庆

嘉庆二年(1797年)时,乾隆的语言功能开始退化,他逐渐出现说话口齿不清晰的问题,虽然语言功能退化,但是乾隆的脑子还算好使,他更害怕自己语言功能退化,嘉庆会趁机独揽大权。

而这一年领班军机大臣兼大学士阿桂去世,乾隆果断提拔了心腹和珅接替了阿桂的位置,这样一来和珅就成了乾隆的代言人,乾隆通过和珅来压制儿子嘉庆。

乾隆说话不清不楚,但是善于揣摩乾隆心意的和珅却能听得懂他的意思,于是和珅就成了台前代言人替乾隆独揽大权。

面对这种情况嘉庆还是继续忍,他也不敢与和珅闹僵了,毕竟和珅当时都可以矫诏废了他的皇帝之位,所以他只能继续忍着。

在这时期每天朝会都很有意思,上朝时乾隆继续坐在皇帝宝座上,正牌皇帝嘉庆坐在下首,乾隆旁边侍立着“翻译”和珅,朝臣们跪拜皇帝就等于跪拜了乾隆、嘉庆、和珅三个人,因此时人称和珅是“二皇帝”。

实际上乾隆对和珅的器重也是想让他背锅,和珅虽然是一代大贪官,但他很有才能,尤其善于理财,每当乾隆想用钱的时候,和珅都能给整出来。乾隆为了树立明君形象,不能敛财,所以只能通过和珅去敛财,和珅是贪官,可他贪来的钱大多数都到了乾隆口袋,而他却背了恶名,老百姓和嘉庆全都恨透了,因此和珅可以说是专门替乾隆背锅的人。

乾隆通过和珅去压制嘉庆,也给和珅带来了杀身之祸,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日乾隆去世,正月十八日,嘉庆就立刻以二十条大罪赐死了和珅,乾隆与和珅离世相差仅半个月时间。

嘉庆无论对老爹乾隆有多么不满和抵触,他绝不能公开表现出来,但是从他在乾隆去世后就立刻赐死和珅就能看出来,他忍够了,他把多年对老爹乾隆的不满和抵触全部发泄在了和珅的身上。

写在最后

其实嘉庆在老爹乾隆去世后,也稍微的恶心了一下老爹,乾隆生前最反感和讨厌的历史皇帝就是宋高宗赵构,而且由于赵构当年与金国媾和,让奸臣秦桧杀害了抗金名将岳飞,因此自宋朝之后元明两朝的皇帝都不屑用高宗庙号,就是耻于与赵构相提并论。

而乾隆生前评断历史人物时,也多次公开批评赵构丧权辱国,认为赵构配不上中兴大宋的说法,也配不上高宗的庙号。结果乾隆刚去世不久,嘉庆就给他上庙为清高宗,把他和赵构相提并论了,这大概就是嘉庆故意恶心一下老爹的意思吧。当然,高宗这个庙号在古代还算是很不错的,只是赵构拉低了它的档次。

所以从这些看出来,乾隆在太上皇时期,嘉庆虽然内心对他肯定是不满和抵触,但是也只能一个字忍,嘉庆只有忍和迎合讨好乾隆才能保住自己的位置。

就算是乾隆死后嘉庆也不敢明目张胆表现出来不满,他只能用上庙号和处死和珅这些操作来稍稍发泄自己对老爹乾隆的不满。

1 阅读:177

小岛知风

简介:杂家一枚,爱好摄影、旅游、文学、越野,天南海北都爱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