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因轻敌而拒绝采纳沮授和许攸的建议,许攸降曹后献计火烧乌巢

史海撷英 2024-04-28 10:32:33

建安五年(200年)10月,袁绍又派人从河北邺都运来一万余车军粮,囤积在官渡大营以北40里处的乌巢(今河南延津县境内)、故市(今延津城北十里铺一带),他吸取上一次粮草被曹将徐晃焚劫的经验教训,特遣大将淳于琼率一万精兵驻扎在那里严加保护。由于上次大将韩猛(韩荀)负责监押的数千车粮草被曹军焚烧、劫走,一度造成前线袁军给养的困难,因此谋士沮授特别提醒袁绍,“太祖与绍相持日久,百姓疲乏,多叛应绍,军食乏。会绍遣淳于琼等将兵万余人北迎运车,沮授说绍:‘可遣将蒋奇别为支军于表,以断曹公之钞。’绍复不从。”

袁绍麾下的另一位谋士许攸则认为曹操兵少,而且其主力大都集中在官渡一线与我军对峙,其后方必定空虚。“许攸进曰:‘曹操兵少而悉师拒我,许下余守埶必空弱。若分遣轻军,星行掩袭,许拔则操成禽。如其未溃,可令首尾奔命,破之必也。’绍又不能用。”“许攸说绍曰:‘公无与操相攻也。急分诸军持之,而径从他道迎天子,则事立济矣。’绍不从,曰:‘吾要当先围取之。’攸怒。”

许攸是个聪明人,他感到袁绍如此骄傲轻敌,在以用兵诡诈著称的曹操面前,还有这样莫名其妙的优越感,最后一定要失败。因此,他的思想发生动摇。就在他犹豫不决之时,他的家族有成员犯了法,被留守邺城的审配拘捕并准备严加惩治。许攸知道后非常气愤,救又救不得,左思右想,无计可施,干脆一跺脚背弃袁绍,去投奔曹操。“审配以许攸家不法,收其妻子,攸怒叛绍。”

曹操与许攸是旧相识,彼此早有交情,他对许攸的才智很是欣赏,早就有“挖角”之心,却一直没有合适的机会。他做梦也没想到,就在曹、袁两军僵持对峙的关键时刻,袁绍的重要谋士许攸竟然主动来投,他欣喜若狂,“公闻攸来,跣出迎之,抚掌笑曰:‘子远,卿来,吾事济矣!’既入坐,谓公曰:‘袁氏军盛,何以待之?今有几粮乎?’公曰:‘尚可支一岁。’攸曰:‘无是,更言之!’又曰:‘可支半岁。’攸曰:‘足下不欲破袁氏邪,何言之不实也!’公曰:‘向言戏之耳。其实可一月,为之奈何?’攸曰:‘公孤军独守,外无救援而粮谷已尽,此危急之日也。今袁氏辎重有万余乘,在故市、乌巢,屯军无严备;今以轻兵袭之,不意而至,燔其积聚,不过三日,袁氏自败也。’公大喜,乃举精锐步骑,皆用袁军旗帜,衔枚缚马口,夜从间道出,人抱束薪,所历道有问者,语之曰:‘袁公恐曹操钞略后军,遣兵以益备。’闻者信以为然,皆自若。既至,围屯,大放火,营中惊乱。大破之,尽燔其粮谷宝货,斩督将眭元进、骑督韩莒子、吕威璜、赵叡等首,割得将军淳于仲简鼻,未死,杀士卒千余人,皆取鼻,牛马割唇舌,以示绍军。将士皆怛惧。时有夜得仲简,将以诣麾下,公谓曰:‘何为如是?’仲简曰:‘胜负自天,何用为问乎!’公意欲不杀。许攸曰:‘明旦鉴于镜,此益不忘人。’乃杀之。”

火烧乌巢使袁绍煞费苦心征集到的万余车粮草灰飞烟灭,也是整个官渡大战的重大转折点,由于有了许攸献上的“投名状”,是曹操意外获得一份大礼,知道了袁绍军中最机密的情报——粮草囤于何处的信息。这正是曹操梦寐以求的一项破敌之策。毕竟兵力不足尚可放手一搏,而如果粮食不济,那么士气下降以至军队哗变、溃散、叛降就会随之而来,曹操知道缺粮会导致的严重后果。与其说焚烧乌巢的胜果是曹操在战略、战术上取得的成功,不如说是袁绍在用人方面出现重大失误所导致的一连串失败。

袁绍

袁绍的一意孤行也直接促使许攸的背叛,人心向背再次决定了战争的走势。“初,绍闻操击琼,谓长子谭曰:‘就操破琼,吾拔其营,彼固无所归矣。’乃使高览、张郃等攻操营,不下。二将闻琼等败,遂奔操。于是绍军惊扰,大溃。绍与谭等幅巾乘马,与八百骑度河,至黎阳北岸。”​火烧乌巢粮囤这样一个战争当中的致命转折点为曹操的胜利带来了曙光,也为实力强大的袁绍敲响了丧钟。

因为许攸的缘故,战局为之大变,曹操由被动变主动,胜利只是时间问题,而袁绍却将一手好牌打得稀烂,等待他的是土崩瓦解、兵败身亡的悲惨结局。

0 阅读:20

史海撷英

简介:历史不在神坛,也不在地狱,将一切历史拉回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