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到底该怎样规范治疗?必须射频消融或者左心耳封堵吗?

心血管汤医生 2024-03-22 13:10:37

心房颤动是老年人常见的心律失常,房颤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引起脑栓塞、心脏功能衰竭等。80岁以上的人群,房颤的发生率高达7.5%。那么,有了房颤,到底该怎样规范的治疗呢?

我举几个房颤治疗的例子:

一个是我的一位年轻患者,在一次喝酒后,第二天起来感到心慌得厉害,来医院就诊,检查发现快速心房颤动,患者的血压偏低,伴有头昏。考虑房颤的时间很短,并且相关的检查未发现血栓的情况下,进行了电复律,结果,很快患者恢复了正常的窦性心律。

第二个患者是我在北京某三甲医院学习期间,有一位急诊科的主任自己发生了房颤,以前也经常发作,本次来就诊后,也考虑是阵发性的房颤,因为是熟人,在没有严格检查食道超声排除血栓的情况下,直接进行了电复律,心律是转复了,结果半小时后突发意识不清、偏瘫,是因为转复的过程中,心房的血栓脱落堵塞了大脑中动脉,造成了大面积脑梗塞。

第三个患者是胡大一教授科普的病例,一位男性68岁,房颤没有症状,在接受了冷冻球囊、射频消融、等先后3次手术后,患者仍然房颤频发,阵发性发作,导致情绪急躁焦虑,睡眠差,服用安眠药、抗焦虑药,在房颤持续发作后,感觉没有症状了。

从这3个例子可以看出,阵发性房颤是可以转复的,房颤是有风险的,会造成脑梗塞,引起偏瘫。手术治疗也并不是万能的,有较高的复发率。

那么,房颤该怎样规范治疗呢?

房颤分为3种情况,一是阵发性房颤,持续时间小于一周,一般指的是小于48小时,这种阵发性房颤形成血栓的风险较低;第二种是持续性房颤,指的是持续时间超过一周;第三种是长期持续或者永久性房颤,指的是持续时间大于一年。

房颤大多数是因为基础性疾病导致,常见的有风湿性心脏瓣膜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病越来越少;高血压性心脏病,由于长期的高血压,会造成心脏的压力逐渐增大,引起房颤;冠心病,长期慢性心肌缺血,引起房颤;另外像肺心病、心肌病、甲亢等都可以诱发。

如果有房颤,一定要把握好治疗原则:

急性发作,需要及时就医,防止出现血流动力学紊乱,出现意外情况。

对于大多数慢性病人,治疗上选择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个方面。

因为房颤容易形成血栓,所以,对于阵发性的房颤,能够转复的房颤,最好转成正常的窦性心律,如果心跳偏快,需要用药物控制心跳的频率,能够减轻心慌胸闷等症状。

因为房颤的时候,心脏里主要在左心耳的位置,血液循环形成涡流,会形成血栓,这是造成脑中风、其它动脉堵塞的重要原因,因此,需要用抗凝药对抗血栓的形成。

因此,房颤的药物治疗,包括洛尔类药物,比如比索洛尔、美托洛尔等,还有地高辛等,控制心跳次数,让心跳在安静的时候在70次左右,稍微活动的时候不超过100次,具体用药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抗凝药物的选择上,最老的药物是华法林,但这个药需要监测凝血功能,经常不断地抽血化验,很多患者不能接受,这个药物原来是老鼠药,使用的剂量上非常关键,多了会造成严重出血的并发症,少了达不到抗凝的效果。新型的抗凝药有利伐沙班、哒吡加群等,这类药物的最大好处不需要抽血监测,常规剂量就能够起到很好的抗凝作用。但不适合瓣膜病手术的患者。

咱们讲了控制心跳和抗凝的问题,在转成正常窦性心律上,有射频消融的方法和药物转复的方法。胺碘酮、心律平有转复的作用,但对于永久性非常无效。具体用药需要专科医生指导。

射频消融能够把房颤转成窦性心律,但成功律并非很高,需要把握严格的适应症。像我讲的第3例患者,做了3次手术仍然是房颤。许多患者的手术一次成功率只有60%-70%左右,需要权衡利弊进行选择。

左心耳封堵也是近来开展的预防血栓的方法之一,对有些人有效,需要严格掌握适应症。

总之,对于房颤,大家也不要紧张焦虑,如果没有症状,并不需要积极手术治疗,控制好心率,注意抗凝预防血栓,不会有更大的风险。

0 阅读:18

心血管汤医生

简介:专注心血管健康咨询与慢性疾病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