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比曹操高一个境界,三国大政治家比拼

石中毛 2024-03-26 15:57:30

以前,说书先生讲《三国演义》,儿童们听到刘备胜、就喜;听到曹操胜、就哀。在后世,人们指出曹操的才干、才能,证实曹操是个“伟大人物”。

但是,总体来说,刘备比曹操高一个境界。

首先,刘备比曹操“名声”好;刘备有个“爱民如子”的“好名声”,在撤离新野时,有几万老百姓跟着刘备走。按理说,“军事战争”是不针对平民的,刘备和曹操打仗,老百姓务农种地就行了,管那些事干什么。但是,由于刘备“爱民”、“护民”,所以,老百姓举家带口、跟着刘备。

曹操,因为自己的父亲被奸人杀害,曹操报仇雪恨,攻打徐州,扬言要“屠城”,把徐州的所有人都要杀;这样,就是“暴虐害民”、名声就不好了。

对于政治人物,有个好名声,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得民心”、是“代表人民”。反之,不停地屠杀人民、盘剥人民,有了“恶名声”,就算有权势,也是“反面人物”了。

其次,刘备的“战略”比曹操的“战略”高一个层次。刘备的旗号战略是“匡扶汉室、尊刘护刘”,所做的一切,是为了“复兴汉室”。在古代社会,这样的行为,就是“大忠臣”,能在道义上站得住脚。而且,刘备还在“衣带诏”上“签字”,更是“忠臣”。

曹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名为汉相,实为汉贼”、“谋朝篡位”,许多汉室旧臣,仇视曹操,还要像除董卓一样、除掉曹操。曹操见时机不成熟,只得“若天命在孤,孤为周文王矣”。准备让儿子“篡位”,自己是做不到了。

所以,曹操成为“奸臣”,刘备成为“忠臣”;在古代,忠臣还是奸臣,这是至关重要的。

再次,对于“笼络下属”来说,刘备更高明一些。曹操,确实礼贤下士、求才若渴;但是,曹操是以“君臣名义”、“以法御之”,并没有“人情味”。

刘备,和关羽、张飞结拜为“兄弟”,这二人死心塌地为刘备卖命、效劳。就像关羽对张辽说的,自己和刘备是“朋友而兄弟,兄弟而君臣”,有三层关系,和张辽仅仅是“朋友”而已。曹操那样厚待关羽,给与关羽权力、金钱、恩德,关羽最后还是回到刘备身边;可见刘备的“吸引力”之大。因为关羽不能违背“桃园结义”时的“誓词”、还有和刘备的“君臣大义”、“兄弟之情”。

还有诸葛亮、赵云、黄忠、张松等等;刘备以诚心诚意的关怀、真心,以人格感召,获得他们的支持、拥戴。而曹操,是用“权谋”、“法术势”、“利益”来“御下”,就比刘备低一个层次了。

还有,曹操的“定位”是“奸雄”,算命先生说曹操是“乱世之奸雄”,年轻的曹操也很得意这个“奸雄”称号。但是,刘备被称为“英雄”、有“英雄之名”。“英雄”与“奸雄”,还是英雄层次更高一些。

曹操还经常盗墓,用作“经费”,袁绍在檄文中说曹操设置“摸金校尉”、“发丘中郎将”。在古代,毁人坟墓,是大罪、大不义、被人唾弃;刘备是不可能干“盗墓”那样的事情的;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刘备比曹操高明。

曹操是个成功的政治家,能“论功行赏”,下属立了功,就给与权位、爵位、金银。但刘备也能做到这样,比如黄忠立了功,刘备就把自己的“黄金甲”赐给黄忠。

但是,刘备在给与下属物质赏赐的时候,还能给“人情”。比如,赵云救出阿斗,刘备为了答谢赵云,把阿斗扔在地上,说为了此儿,差点损了赵云的性命。这样做,有点“虚伪”,但是,只要拿捏得当、掌握住火候,下属往往是感恩戴激、觉得自己的这个“领导”好,把自己看得比他的儿子都重。这就是刘备的高明之处。

还有在“人格、行事”上,刘备确实很“仁德”,为了大义、能舍弃“利益”。比如,徐州刺史陶谦去世时,把徐州让给刘备,刘备再三辞让,最后把徐州让给吕布;吕布先不敢要,后来乘机袭取徐州。吕布是无义之人,和刘备差得远了。后来刘表要把荆州让给刘备,刘备也拒绝了;诸葛亮主张得到荆州、不要推辞,但刘备不愿那样做。从这些事来看,刘备也确是“仁德”,能“见利思义”。

曹操就不一样了,为了活命,杀了恩人吕伯奢一家,还说“宁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以致谋士陈宫离他而去了。

其它方面,曹操杀杨修、杀孔融、杀董承、杀伏完、杀伏后、杀荀彧、杀华佗、毒杀皇子等等,睡梦中也要杀人,确实有点“残暴不仁”。

在“仁德”上,刘备要比曹操仁慈一些。

曹操出身官宦世家,是“官后代”,具有“政治优势”、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刘备,虽然是“皇室后裔”,可是到刘备这一代,已经家道衰落,“织席贩履”为生,是社会底层的小商贩。所以,刘备的成功更不易、更励志、更有意义。

曹操确实是位大政治家、大军事家、大诗人,其“文治武功”、是有目共睹的;但刘备也是位大政治家,在某些方面,比曹操高一个“境界”。

0 阅读:10
评论列表
  • 2024-03-26 19:38

    曹操恐人暗中谋害己身,常分付左右:“吾梦中好杀人;凡吾睡着,汝等切勿近前。”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一近侍慌取覆盖。操跃起拔剑斩之,复上床睡;半晌而起,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众以实对。操痛哭,命厚葬之。人皆以为操果梦中杀人;惟杨修知其意,临葬时指而叹曰:“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操闻而愈恶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