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余晖(二十)章惇多次上表请辞宰相,为何宋徽宗赵佶拖着不批

惊心探索古今 2024-04-04 06:24:12

宋徽宗赵佶登基继位之后,将朝政大权委托给了皇太后向氏,于是在向氏的带领下在绍圣年间被章惇驱逐出朝廷的旧党官员开始回归朝廷。旧党官员卷土重来,自然要对新党大肆报复,力图废除新法,驱逐新党官员。章惇作为新党领袖,又是当朝宰相,所以成了他们首选的攻击对象。面对这种政治局面,章惇主动选择了退让,多次向赵佶上表请辞宰相的职位。然而让人意外的是,赵佶居然没有批准章惇的辞呈,反而给对方加特进以挽留。此后旧党挑起多轮对章惇的弹劾,赵佶依然拖着不批,朝廷官员们感到疑惑不解。

从史书记载来看,宋徽宗赵佶和章惇的关系是不太好的。章惇是宋哲宗赵煦重用的宰相,独占宰相之位七年,是赵佶登基前最有权势的朝廷重臣。由于宋哲宗赵煦英年早逝,而又没有留下太子,所以宋朝皇帝再次出现难产的情况。为此朝廷中开始推举拥立与赵煦血缘亲密的宗室王爷为新皇帝,而章惇却没有推荐当时是端王的赵佶。章惇先后推荐了简王赵似和申王赵佖,却极为反对向太后推荐的赵佶,因此两人的关系一开始就不好。前文讲过,赵佶登基后与向太后“权同处分军国事”,就是利用旧党势力制衡章惇和新党。

赵佶即位之初是很忌惮章惇的,因为章惇带领新党权倾朝野,他很可能成为傀儡皇帝,所以才与向太后和旧党结成了政治同盟。旧党在向太后的支持下回归后,以绍圣年间的旧事各种弹劾章惇,向新党发起政治攻击。此时章惇主动退让,上表赵佶表示辞去宰相之位,这对与赵佶来说是巴不得的事情。按理说此时对新党非常忌惮的赵佶应该火速批准章惇的辞呈,然后顺势将其外放到地方州府。只要章惇离开朝廷,新党的擎天之柱便塌了,新党被旧党驱逐出朝廷是早晚的事。然而赵佶却没有利用这个机会,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赵佶为什么不抓住这个机会,一波流的将章惇和新党彻底驱逐出朝廷呢?史书上认为赵佶比较仁慈,看在章惇是老臣,而且地位尊崇,所以才没有答应对方的辞呈。史书上说,赵佶对章惇进行了各种劝说,礼遇上非常隆重,可以说是给足了面子。直到半年后旧党官员丰稷、陈师锡、陈瓘等多次弹劾章惇,赵佶才罢免了章惇特进的待遇,然后将其外放至越州知州。而他罢免章惇的理由也很奇葩,说章惇在运送宋哲宗赵煦的灵车去皇陵的时候遇到大雨,因为车陷于泥沼而耽搁了一夜,所以是对先皇不恭,这才将其罢相。

很多历史爱好者看史书读到这一段时都不能理解,本来就是互相看不对眼的两个人,为什么在此事上却表现的这么恭敬。赵佶明明想将章惇罢相,却要摆出一副恩遇老臣的姿态。章惇明明恨赵佶不行,却主动各种退让辞职。实际上这样的情况都是两人演出来的,本质上都是为了自己未来的政治利益。章惇的主动退让,是知道赵佶的真实意图。他没法与皇帝作对,而身后还有旧党官员穷追猛打,主动上表辞去宰相之位,也是明哲保身的选择。说白了他看出旧党要效仿司马光的元祐更化,所以在旧党展开攻势前退场避祸。

与章惇比较单纯的目的不同,赵佶玩这套的心思可就深沉了。赵佶拒绝章惇辞相大概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在元符三年六月底之前,第二个阶段在元符三年六月底之后。在第一个阶段朝廷是向太后临朝听政时期,此时她大量召回宋哲宗绍圣年间被章惇贬谪外放的旧党官员,拉开了新一轮新旧党争的序幕。第二个阶段向太后因为年老多病将朝政大权归还给赵佶,于是赵佶开始了自己亲政的时代。这两个阶段宋朝朝廷的政治形势不同,所以赵佶对章惇辞职的反应就不同,因此他挽留章惇的目的也就不同。

从当时宋朝朝廷的政治形势来看,第一个阶段宋徽宗赵佶应该是真心挽留章惇的,因为不挽留章惇就会给自己留下一个大患。当时赵佶对章惇上书多次挽留,而且给予了极高的待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的便是加章惇为特进,封为申国公,拜山陵使。以章惇的宰相身份达到如此高的待遇非常正常,但赵佶选的时机非常微妙。当时正是旧党官员大量复起的时期,向太后在朝廷中权柄极重。她召回了大量旧党官员,以宋英宗赵宗实时期的保守派宰相韩琦之子韩忠彦为右相,与章惇分庭抗礼,目的是制衡章惇和新党在朝廷中的权力。

在这种背景下,章惇成为回到朝廷的旧党官员弹劾的对象,而章惇为了明哲保身也提出了辞呈。在新党的尚书左丞蔡卞被弹劾贬官后,章惇的相位岌岌可危,这本是将章惇罢相的最好机会。但宋徽宗赵佶却给章惇加了特进,给了旧党官员当头一棒,相当于扶稳了章惇。他如此操作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希望章惇带领新党拖住旧党,给他夺取朝廷大权赢得时间。从当时朝廷的政治形势看,章惇罢相对赵佶是非常不利的,所以赵佶没有接受章惇的辞呈,而是加官和增加礼遇,以此来挽留章惇,达到掣肘旧党的目的。

前文讲过,赵佶在当端王时期没有什么政治势力,更不可能又政治团队,所以他必须抓紧时间建立自己的势力。半年之内他自己的势力还没完成,章惇主动辞职却给他带来了危机。如果章惇离开朝廷,新党在朝廷的势力必然会大面积崩坍,得利的只能是刚刚回到朝廷的旧党。这些旧党显然要复制元祐更化,再现元祐年间旧党权倾朝野的局面。这个局面赵佶是不想看到的,他也想当旧党的傀儡皇帝。旧党当初如何架空宋哲宗赵煦的,赵佶对此很清楚,所以他不能让旧党再度把持朝廷,必须让章惇拖住这些人官员。

第二个时期是向太后还政之后,此时赵佶已经亲政,但对朝廷的掌控还没有牢固。一方面是他刚组建的团队没有经过磨合,无法完全控制朝廷局势。另一方面新党在朝廷中的势力还不小,具有很大的利用价值。此时赵佶挽留章惇有两个目的,第一是敲山震虎,第二是招揽新党。此时旧党发起多轮弹劾章惇的政治攻势,赵佶表面上维护章惇,实际上是敲山震虎。他借旧党之力敲打新党,逼迫新党对他进行投靠。新党官员见到章惇面临窘迫的政治局势,必然会出现人员分流的选择。一部分可能退出朝廷,一部分也可能投靠新的政治派系。

章惇被弹劾得越激烈,新党官员就越发人人自危,他们的势力瓦解得就越快。新党中的强硬派退出朝廷,而两面派则重新选择阵营站队。赵佶便可以借机吸纳新党中的两面派官员,以此来壮大自己的政治势力。等到新党彻底瓦解之后,他的政治势力也会逐渐掌控朝廷局势。只要达到这个目的,旧党就再也无法掌控朝廷,重现元祐更化时期的辉煌。从历史发展看,以曾布、蔡京位代表的一大批软骨头新党投靠了赵佶,成为后来的朝廷骨干。尤其是蔡京在宋徽宗时代多年为相,掌握朝廷大权,成为遗臭万年的一代权奸。

可以说在这场政治斗争中,宋徽宗赵佶将权谋机变运用到了极致,表现出极为高明的政治手腕。他通过一系列手段让新党内部瓦解,然后全面洗牌,成为了自己的政治后援。虽然这些新党还打着元丰党人的招牌,但已经不是王安石变法和章惇执政时期为国为民的新党,而是挂羊头卖狗肉,吸老百姓血的新党。这个新党与旧党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只是招牌不一样而已。这种新瓶装旧酒的新党出现,让宋神宗和宋哲宗时代的变革成果逐渐被毁于一旦,宋朝回到了宋英宗时代的腐朽政治时期,也为靖康之难的发生埋下大患。

0 阅读:0

惊心探索古今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