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写的赤壁之战,虚构了哪些故事

历史客栈 2024-02-27 16:01:14

在《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是最浓墨重彩的一场战役,尤其是诸葛亮,舌战群儒、智激周瑜、草船借箭、巧借东风等等故事,让诸葛亮成为赤壁之战中最亮的那颗星,亮得不能再亮了。

但实际上,罗贯中写的赤壁之战,和历史上真实的赤壁之战,是有着很多不同之处的,很多故事都是罗贯中虚构出来的,或是把别人的故事挪到了诸葛亮的身上。

比如诸葛亮“舌战群儒”,罗贯中用了一大段篇幅,浓墨重彩地刻画出了诸葛亮慷慨陈词、处处占先的雄辩之才,把东吴群臣都给比下去了。

但是,非常遗憾,这个故事并不是真实的。

在真实的历史上,诸葛亮确实去东吴游说过,但只是跟孙权一个人谈过,力劝他与蜀汉结盟,共同抗曹,在正史《三国志》中,有详细的记载,两人之间的对话也非常精彩。

但是,诸葛亮的使命到这里就结束了,孙权并没有安排他和群臣见面,自然也就没有机会去“舌战群儒”了。诸葛亮毕竟只是蜀国派来的说客,不可能参加吴国内部的高层会议。

其实,真正“舌战群儒”的并不是诸葛亮,而是他的老对手周瑜。

据《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记载,曹操准备攻打东吴时,孙权召集群臣讨论对策,结果,大多数人都被曹军吓破了胆,认为东吴根本没有能力抗衡曹军,只有投降曹操,才能保全东吴。

这时候,周瑜站了出来,严厉驳斥了这些人的卖国求荣,曹操虽然兵多将广,但远道而来,水土不服,尤其不会水战,根本不足为虑,只要给我三万精兵,就能打退曹军!

正是周瑜的力挺,才让孙权坚定了信心,联刘抗曹,最终在赤壁之战中打败了曹操。

这段对话,其实就是“舌战群儒”的原型故事,周瑜的发言也非常精彩,并不亚于诸葛亮的“舌战群儒”。

但可惜的是,罗贯中太喜欢诸葛亮了,把本来是周瑜的功劳,都送给了诸葛亮,以至于后人一提起“舌战群儒”,就会第一时间想到诸葛亮,完全不知道其实是周瑜的功劳。

而且,罗贯中还专门安排了一段诸葛亮“智激周瑜”的故事,让原本徘徊不定的周瑜,彻底下定了与曹操决战的决心。

实际上,这个故事也是虚构的,甚至连虚构的背景都不符合历史。

首先,周瑜本来就是坚定的主战派,根本不需要诸葛亮去说服他。

曹操兵临城下时,东吴的很多大臣都主张投降,但周瑜却严厉地驳斥了他们,坚定了孙权与曹操决战的信心。

其次,在正史《三国志》的记载中,诸葛亮到东吴后,只是与孙权见过面,根本没有见过周瑜,又怎么会“智激周瑜”呢?

最后,还有最不靠谱的一点,就是这个故事的背景。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对周瑜说,曹操刚建了一座铜雀台,还让儿子曹植写了一篇《铜雀台赋》,其中有这样两句:“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所以,只要把江东“二乔”给曹操送过去,曹操就不会攻打东吴了。

就是这句话,彻底激怒了周瑜,因为“二乔”中的小乔,就是他的夫人。

但实际上,曹操建造铜雀台,是在建安15年,而诸葛亮出使东吴,是在建安13年,那时候还没有铜雀台,诸葛亮怎么会提前知道两年后的事呢?

所以,这个故事假得不能再假了,从头到尾都是假的,罗贯中为了吹捧诸葛亮,真是脸都不要了!

而且,人家曹植写的《铜雀台赋》里面,根本就没有“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这两句,完全就是诸葛亮为了激怒周瑜,故意加上去的。

可怜的周瑜,本来是力主抗战的东吴第一功臣,却被写成了诸葛亮戏耍的对象,真是比窦娥还冤啊!

还有“草船借箭”,也是赤壁之战的经典故事,把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性,体现得淋漓尽致。

但遗憾的是,在真实的历史上,诸葛亮并没有这样的高光时刻,而是根据孙权的故事改编的。

在正史《三国志》《后汉书》里面,都没有这个故事,只在《魏略》中记载了一个类似的故事:“权乘大船来观军,公使弓弩乱发,箭著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曹操与孙权对垒时,孙权有一次乘坐大船去前线视察,曹操发现后,下令放箭,很快,船的一边就射满了箭,马上要翻了,孙权就让船转过来,用另一面来接箭,等两面都接满了箭,才回去了。

这就是历史上真实的“草船借箭”,主角是孙权,而且不是主动去“借箭”的,而是一个意外事件,孙权急中生智,才化险为夷。

罗贯中在写《三国演义》的时候,没有把这个故事放在孙权身上,而是经过了艺术加工,放在了诸葛亮身上,再次体现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其实,“草船借箭”这种事是有很大的风险的,不可预估的可能性太多,雾太大不行,太小也不行,曹操万一用“火箭”,就更完了,而且,谁能保证借到的箭正好是“十万支”呢?

可以说,随便一个意外,就能让这个计划功亏一篑,也就只有小说敢这么写,反正不用负责任,只要好看就行了。

另外,在赤壁之战中,庞统“巧授连环计”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不然的话,赤壁那把火就不可能烧得那么彻底。

但可惜的是,这个故事也是虚构的,庞统根本没有做过这件事。

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庞统当时正在东吴隐居,经蒋干引荐,见到了曹操,向曹操献计说,曹军不习水战,可以把战船都连在一起,再铺上木板,士兵走在上面就跟平地一样了。

就是这个计策,让曹军在赤壁之战中吃尽了苦头,跑都跑不了,大多数人都葬身火海。

但是,在《三国志·蜀书·庞统传》中,记载了庞统的一生,却没有记载这个故事,而且在关于赤壁之战的所有文字中,也都没有出现庞统的名字,这就只能说明,这个故事其实是罗贯中虚构的。

不然的话,庞统的高光时刻本来就不多,如果真有这么精彩的故事,史书怎么会不记载呢?

那么,罗贯中为什么要虚构这个故事呢?其实就是为了突出一下庞统的才华。

庞统与诸葛亮并称“伏龙凤雏”,但是,诸葛亮已经得到无数次展示机会了,而庞统却迟迟没有发挥,在正史中也没有记载他有什么特别精彩的故事,不免让人有点失望,所以,罗贯中就虚构了这个故事,让他在赤壁之战中小试身手,立了一功,也算不辱没他“凤雏”的名头了。

另外,从小说的角度来说,让“伏龙凤雏”一起在赤壁之战中出现,也会让这个故事更加好看,至于符不符合真实的历史,就不是小说的责任了。

赤壁之战结束后,还发生了一个经典的故事,就是“关云长义释曹操”,体现了关羽“义绝”的一面。

不过,跟前面的几个故事一样,在真实的历史上,这个故事也没有发生过。

曹操兵败华容道的故事,是真实存在的,比如《资治通鉴》记载道:“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

可见,曹操在华容道确实是非常艰险的,损失惨重,但是,他遇到的都是天气和道路的困难,并没有遇到关羽拦路。

另外,在《三国志》里面,无论是《武帝纪》还是《关羽传》,也都没有提这件事,所以,大概率是没有发生过的,不然的话,这么经典的故事,史书是不可能不记载的。

那么,《三国演义》为什么要虚构这个故事呢?其实就是为了突出关羽“讲义气”的特点。

在历史上,关羽最大的特点就是“义”字当头,义薄云天,义重如山,后来民间帮会结盟,都要拜关羽,就是为了一个“义”字。

这个“义释曹操”的故事,就非常形象地体现了这一点。

本来,诸葛亮调派兵马的时候,就没打算让关羽去,因为他知道曹操曾经对关羽有恩,害怕关羽会心软放了他,关羽为了争口气,就立下了军令状,说如果自己放走了曹操,甘愿军法从事,诸葛亮这才答应了。

所以,关羽放曹操走,是背负着巨大的压力的,很可能自己的性命都难保!

在这种情况下,他还是放走了曹操,就更加体现了他“义”字当头的特点。

实际上,在真实的赤壁之战中,双方的主角是曹操和周瑜,诸葛亮的作用其实非常小,毕竟交战双方的主力就是曹魏和东吴。

但是,罗贯中可能是太喜欢诸葛亮了,把所有的好事都安在了他的头上,其他人都只是他的陪衬,连赤壁之战的最大功臣周瑜,也成了被嘲笑的对象,实在是太不应该了!

(参考资料:《三国志》《三国演义》《资治通鉴》)

0 阅读:93

历史客栈

简介:《旧闻新知》主编,《读者·原创版》签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