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齐白石去世,毛主席非常难过地说:我没能替他实现最后心愿

执笔读春秋 2024-02-01 12:42:37

齐白石是我国家喻户晓的一位绘画大师,他一八六四年出生于湖南一个农村。七岁读书,十四岁当木匠,到了二十二岁才“弃凿学画”,从此进入中国画坛。

“半路出家”的齐白石因为得到名师的指点,再加上自身不懈的努力,终于成为民国时期中国画坛的名人,并在一九二八年当上了北平大学艺术学院的教授。

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末,到整个三、四十年代,齐白石的画作曾经多次代表中国参加国际绘画展览,取得了非凡的影响力。

一九四九年北平解放前夕,许多艺术界的名流都做好了“南下”或者出国的打算。当时齐白石的好友胡适劝他去南京,徐悲鸿却劝他相信中国共产党,留在北平。

八十五岁高龄的齐白石选择留在北平,没想到却迎来了自己人生中最后的辉煌时刻。因为帮周世钊向毛主席递了一封信,齐白石意外成为毛主席的座上宾,还与之结下了一段翰墨情。

在得到毛主席的款待后,齐白石回到家中向亲朋诉说,毛主席曾把炖得很烂的红烧肉用筷子夹到他的碗里,对他非常客气。

后来,齐白石当上了中国书画院的名誉院长,并且在一九五三年的时候,得到了“人民艺术家的”荣誉。

周总理还亲自下令在地安门外的雨儿胡子,买下了一座王府的旧宅,然后改造成了齐白石的画室,让他在那里绘画和接待外宾。那么,齐白石是凭什么能得到毛主席这样的礼遇呢?

毛主席与齐白石的忘年之交

新中国成立后,文艺界里应该得到提拔的,第一批就是当年在延安与我党同甘共苦的艺术家们,其次就是红色根据地的艺术家,或者为中国革命做出过贡献的那些文艺界人士。

可是齐白石一直生活在“国统区”,他虽然在中国绘画界很有名,但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前,他几乎没参与过任何政治活动。因此他能与毛主席结下一段翰墨之情,完全是一个偶然事件。

齐白石的父亲或者是祖父,与湘潭当地一个姓黎的贡生是世交好友。因此齐白石在少年时代经常出入黎家,借阅其家中藏书。

这位黎贡生的儿子黎锦熙,自然就成了齐白石的“世交”好友。后来黎锦熙长大了当了一名教师,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工作,而毛主席正是黎锦熙的学生之一。

不过在一九四九年以前,齐白石仅仅是从好友口中听说过他有这么一位了不起的学生,并没有机会与毛主席见面。

一九四九年,八十五岁高龄的齐白石选择留在北平后,借着给周世钊(毛主席以前同窗)带信的机会,和毛主席说上了话。

另外有一种说法是,解放军进入北平后,毛主席曾经给齐白石写过一封信,邀请他以无党派人士的身份参加当年九月召开的第一届政协会议。

不管是谁先给谁写的信,总之这么一来二去,两人就说上了话。毛主席向来尊老爱幼,因此他在给齐白石写的回信中,措辞十分客气。

齐白石是从旧时代过来的人,当年北洋的军阀、国民党的要员,蒋、宋、孔、陈四大家族的贵人们向他索画的时的嘴脸,他可看得多了。

不过齐白石从来没有想过,毛主席会对自己这么礼遇,因此大受感动。于是亲手雕刻了两方寿山石印章,托诗人艾青送给毛主席。

毛主席拿到了齐白石雕刻的印章后,非常开心,但是他早已经给共产党人立下了规矩,“不能拿人民群众一针一线”。

齐白石比毛主席年长29岁,他不是共产党人,也不是一般的社会名流,而是毛主席老师黎锦熙的世交好友。

中国一直流传着一句谚语:“长者赐,不敢辞。”它出自《礼记·曲礼》,意思是年长的人给的东西,年轻的不敢拒绝。拒绝了,就是你没有礼貌,你不懂得尊重长辈。

所以毛主席只能把齐白石送的礼物收下,又按照中国文坛的规矩,在自己的稿费中拿出一笔钱,托人送给齐白石当“润笔”。

到了一九五〇年的四月,毛主席忙完了下事,就派自己的夫人把齐白石用专车接到了丰泽园做客,还专门找了郭沫若来作陪。

毛主席热爱文学艺术,因此和齐白石聊得十分开心。他们三人畅谈中国绘画的古今历史,毛主席举杯向齐白石敬酒,说要感谢他赠送自己的印章和国画。

齐白石一听之后就愣住了,他说,我什么时候送主席国画了?毛主席说,上次你派人送来的印章,外面包着的纸不就是国画吗。

原来啊,那个包印章的纸是齐白石画画的草稿。没想到毛主席看了却爱不释手,已经找人把将其装裱起来了。

毛主席说着就叫秘书田家英把画拿过来给齐白石看,齐白石一看,原来那画上画了一株李子树,树下一头老牛正蜷着身体,歪着脖子盯着树上的小鸟。

齐白石觉得这画画得太差了,不能当成礼物送给毛主席,于是伸手就要抢回去,结果郭沫若突然站起身来往前一挡。

郭沫若说:这画已经送给我了,上面有我的名字。可是齐白石朝画上看了看,上面并没有半个字,他疑惑地问道:“上面有什么字?”

郭沫若说:“你数数看,这画上有几只鸟?”齐白石直接回答:“五只。”郭沫若说:“树‘上五’只鸟,‘上五’不就是我吗。”原来,郭沫若字“尚武”。

齐白石听后摸着白胡子哈哈大笑,无奈地说:“上五”就是“尚武”,到底是诗人的头脑啊。因为这件事,齐白石觉得毛主席和郭沫若都是真心喜爱他的绘画,所以心里非常受用。

用膳的时候,毛主席又亲自给齐白石夹菜,还说自己的字是“润之”,齐白石原名是“纯芝”,彼此“称得上是同名兄弟”,这一番话更是让齐白石感激涕零。

齐白石解放以前在国内全靠卖画维生,因为他的画有名,重金来求的人很多,所以他的生活过得也比较滋润。

但是解放以后,齐白石就不能再卖画了。当上中国书画院的名誉院长之后,他的画作也都不能卖了。

当时张大千在海外与齐白石有书信往来,齐白石如果打算要离开大陆,并不是没有机会。但是他最后仍然选择留在北京,完全就是因为毛主席、周总理对他礼遇有加。

在这次宴会之后,又过了半年,齐白石又画了一幅得意之作,这是仿明代八大山人《独立睥睨图》而创作的《苍鹰图》,还在上面题写了一副对联:海为龙世界,云是鹤家乡。

齐白石在这幅画里赞美毛主席开创基业,打造出了一个完美新的世界,让自己这一只闲云中的野鹤,也好像是找到了故乡。

除了送毛主席这幅画,齐白石还把自己平生视若珍宝的一方砚台也送给了毛主席。这方青玉雕花砚,他已经收藏了四十年。

过去的时候,齐白石还叮嘱自己的儿女说:“片真老坑石也,是吾子孙不得与人。”结果儿女还没“与人”,他自己先“与人”了。

再看毛主席那边呢,齐白石送来礼物,照例还是收了。“润笔费”依旧在自己的稿费中出,最后两件宝物还是送进了国家博物馆。

下面再说回齐白石,他送了毛主席《苍鹰图》后正在得意呢,收藏家张伯驹跑去和他说,画上的对子是写错了一个字。

原来这个对子是清人所作,下联本来是“天是鹤家乡”,齐白石把“天”写成了“云”。齐白石知道写错字后,着急得不得了,结果对方安慰他说,他改成“云”字,比原来的“天”字还要好呢。

果然,毛主席拿到画后,非常喜欢上面的对子。后来很多画家再题字,用到这个对子时,也纷纷把“天”写成“云”了。

一个人年纪大了,有时就会像小孩子一样。齐白石虽然是一代画圣,也免不了“老还小”。自从去中南海见了毛主席,齐白石回家逢人就吹见过毛主席的面。

有一次齐白石在画画的时候,大家一起围上去问他是不是见过毛主席。齐白石就说:早上见过了,天天见呢。

结果大伙就笑着说:怎么可能天天见。齐白石却说:我家有毛主席的画像啊,可不是天天见吗!

一九五三年,齐白石过生日,毛主席托人给他送了四样寿礼,还写信祝他福寿康宁,百岁斯颐。

一九五七年五月,齐白石生病住院,田家英代表毛主席去探望他的时候,齐白石说,希望自己病好后,又去中南海找毛主席拍一张照片。

不料,到了当年九月齐白石就仙逝了。当时毛主席一直忙于政务,没有时间去探望他,知道他过世以后,毛主席非常难过地说道:“我没能替他实现最后的心愿啊!”

结语

二〇二四年是齐白石先生诞辰一百六十周年,有关部门从上一年开始,已经在准备给他举办一场大型的纪念活动了。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艺术家虽然不直接给社会提供生产价值,但是他们生产的是一种高级的产品——给人民提供健康的精神食粮。

毛主席从延安时代开始,就一直十分看重文艺宣传的作用,同时也非常尊重我们的人民艺术家,这一点从他对齐白石这位“人民艺术家”的态度可以看出来。

毛主席爱护我们的文艺的工作者,文艺工作者自然也无比尊重、爱戴毛主席。上个世五、六十年代,中国文艺界的艺术家们,以毛主席为主题创作大理的绘画和歌曲作品。

虽然这些绘画和歌曲作品大多带有很深的时代印记,但是对于生长于那个时代的人来说,的确都是他们的心声。

直到几十年后的如今,一些年轻人看到、听到这些颂扬伟大领袖高尚人格的作品之时,依旧觉得如沐春光。

1 阅读:168

执笔读春秋

简介: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