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汉中张鲁宁做曹操奴,也不投降刘备?只因他早看透了刘备此人

渊泽之观 2024-04-26 16:53:27

来源:中国知网·成都武侯祠博物馆 原创稿

“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张鲁

意思是“我宁愿给曹公做奴仆,也不当刘备的座上宾!”

张鲁此言,同时记载于正史《三国志》和《华阳国志》,可信度极高。

我们知道,刘备向来以仁义和贤良而闻名天下。

像法正、庞统、诸葛亮这样的英才,都愿意为其效劳,可为何割据汉中的群雄张鲁却这么看不起他呢?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政教合一的政权

三国时期的张鲁,可不是小人物,而是能在乱世割据一方近30年的群雄。

张鲁对于中国历史的意义,更多是在宗教文化层面。

他是“五斗米道”(早期道教流派之一)创始人张陵的孙子,于东汉末年的汉中,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政教合一的政权。

所谓政教合一,多见于西方文明,即指一种政治与宗教深度融合的制度。在这种体制下,宗教领袖通常也担任政治领导的角色,或者政治领导者同时掌握宗教权力。

后世对于张鲁将政治与宗教结合的治理方式,大多为褒扬态度。

在乱世中,他以这样一种另类的方式,为老百姓营造了安宁祥和之境。其领导才能和智慧,被人们认为胜过黄巾军的张角。

政教合一的制度形式多样,以张鲁治下的汉中来说,它采取与教众合作体系化的管理模式,也就是说,在张鲁的辖区内,传统的县令、县长等官职被废弃,民政全都由“祭酒”来治理。

所谓“祭酒”,可以理解为教徒内的基层领导,更高一层的是“治头大祭酒”。至于顶层的张鲁,则自称“师君”。在这个体系中,最底层的是普通信徒,统称“鬼卒”。

这看起来有些愚昧民众,但那时候的汉中,可是流淌着一股对百姓的关爱之情。比如,祭酒们在各个地区设立了“义舍”,存放义米和义肉,给过往的旅人免费取用。

而教内的鬼卒若犯法,初犯可获三次宽恕。到了第四次,则会受到惩处。倘若只是轻微罪行,不用坐牢,只需修建一百步道路便可赎罪。

可见,张鲁所倡导的,是一种诚信而简约的治理方式,这赢得了地方各族民众的爱戴。

据《三国志.张鲁传》记载,在关西马超、韩遂举兵“反曹”期间,数以万计的关西百姓为躲避战乱,纷纷从子午谷逃来汉中。张鲁一一接纳了他们,使得汉中平原成为了一个桃花源般的避难所。

与马超、韩遂相比,张鲁对曹操的态度,则友好多了。

我们知道,此时的汉献帝,已被曹操挟为傀儡。在献帝迁都许昌之后,忙于战事的曹操,还无暇顾及张鲁,便将其册封为“镇民中郎将”,兼任“汉宁太守”。(张鲁曾将“汉中”郡改名为“汉宁”郡)

某日,在汉中地区意外发掘出一枚玉印,这件珍贵的发现,让有些部下提议张鲁自封“汉宁王”,以彰显地位。

张鲁的心中泛起了波澜,然而,在“功曹”(官职)阎圃的建议下,他最终摒弃了称王的想法,且继续保持着每年向朝廷进贡的传统,以显示对东汉朝廷,或者说对曹操的忠诚与尊重。

正是因为这样的明智之举,将为张鲁和他的后代们赢得一份福报。

该来的,还是会来

尽管张鲁暂时避免了与曹操的正面冲突,但该来的,还是会来。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亲征张鲁,于七月抵达汉中的阳平关。张鲁自知力难匹敌,起初打算投降,却遭到弟弟张卫的强烈反对。

无奈之下,张鲁只好派遣张卫、杨昂迎战曹军。

虽然一度占据了优势,但张、杨二人最终还是被曹军反败为胜。阳平关宣告失守,汉中的郡治南郑彻底失去了防御能力。

在这种情况下,张鲁又想叩首请降,阎圃再次提议道:“投降固然可行,可若是在被逼无奈下屈膝,我们必将失去价值和分量。”

阎圃指向南方,接着说:“不如先去投奔夷族部落,然后象征性地做出一番抵抗的姿态,视后续情形而定。倘若到那时,再顺带夷族降曹,功劳必定更大。”

张鲁遵循这一策略,率领部分人马南下,前往巴中。巴中是汉中以南的一块区域,当地部落首领乃是杜濩和朴胡。

启程之前,张鲁特别嘱咐手下不要损坏仓库内的珍宝,令其封存后留置原地。完成这一安排后,张鲁便离开了汉中。

你看着我,我看着你

曹操进驻南郑后,对张鲁的做法非常赞赏,他从中能够感受到张鲁归顺的意图。曹操于是特意派使者前往巴中,对张鲁进行慰问,同时也劝说他正式投降。

与此同时,刘备也获悉张鲁逃往巴中的消息。为此,他也指派黄权担任护军,带领一众将领前去迎接张鲁。

然而,张鲁对于刘备和曹操的态度,却是天差地别。

据东晋史学家常璩著作的《华阳国志》记载,张鲁曾经愤慨地表达:“我宁愿做曹公的奴仆,也不去当刘备的座上宾!”

那么,张鲁为何如此看不起刘备呢?

跟刘备夺取益州这件事大有关系。

当时,“益州牧”刘璋听闻曹操正计划向汉中进发,他的心中充满了恐慌。益州与汉中在地理位置上毗邻,一旦曹操拿下汉中,那么益州无疑将是他下一步征服的目标。

在部下张松的建议下,刘璋派法正邀请刘备入川,为其讨伐张鲁,从而抢先占领汉中以抗曹操。

刘备欣然答应,从荆州亲率步骑兵进入益州。

刘璋出城相迎,荆州与益州的文官将领们,随后竟在涪城欢宴了百余日之久。刘璋对刘备可谓无比信任与慷慨:

首先,他将掌控白水关守军的重权交予了刘备。白水关不仅是益州心脏地带的北大门,更是通往蜀地的关键通道。

其次,刘璋又调拨了几千兵士给刘备,加上此前法正去荆州迎接刘备时带去的四千兵,刘璋总共给了刘备约一万兵。

除兵力之外,在粮食和军需物资上,刘璋也是颇为大方。据《三国志.先主传》记载,此前法正去见刘备时,先后赠送的资财竟多到能“以巨亿计”。

而这次刘璋与刘备相见,他又赐予刘备二十万斛大米,一千辆战车,以及一千匹战马。考虑到益州并不产马,这批战马很可能是刘璋从凉州高价购得。

除了以上这些打仗所需的东西,在个人享受方面,刘璋给刘备的金银珠宝、绫罗绸缎更是数之不尽。

就这样,刘备带着刘璋的信任率军北上,刘璋则带着对刘备的期待回到了成都。

然而,刘备并没有按预期推进,而是到了葭萌这个地方就止步不前了。他在葭萌驻扎了整整一年,这期间他训练军队,宣扬德政,并给予百姓恩惠,赢得了人心,却从未提起过战事。

此前一直处于防御状态的张鲁,还纳闷刘备为何不朝他的汉中推进,后来他终于明白了——原来刘备不是冲着他来的。

张鲁于是识相地不再南下,也不多管闲事,就在汉中当一个“吃瓜群众”。

这就导致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这整整一年中,两军竟没有发生过哪怕一场小型战役,双方就这样静静地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宛如暗中达成了某种默契。

暴露虚伪的嘴脸

到了212年秋天的时候,刘备终于开始跟刘璋回话了。

他派人告诉远在成都的刘璋:自己的二弟关羽和盟友孙权正在受到曹军攻击,他想回去救援他们。

刘备进一步请求刘璋再调配一万兵力以及充足的粮草军需。

刘璋听闻,再想到刘备的停滞不前,他几乎气急败坏。但为了尽快把刘备送走,刘璋还是压下了怒气,同意再增派四千兵力,并提供他们所需物资的一半。

然而,刘备对此却很不满意,他向部下说道:“我们为刘璋出力对抗强敌,费尽心思,可那刘璋不但对我们吝啬,还期盼我们赴汤蹈火,这世上岂有此理?”

平心而论,刘备的这番言论充满了虚伪:他为刘璋征讨的所谓强敌何在?他又何时真正浴血奋战过?

就在此时,成都内突然发生了意外。刘璋部下张松写给法正的一封信,偶然被其兄张肃看到。

信中透露,张松和法正其实早已与刘备秘密勾结——他们表面上远征汉中的张鲁,实则为了夺取刘璋的益州。

张肃担心此事会给自己带来麻烦,于是向刘璋透露了一切。刘璋闻之大怒,立刻处决了张松。

这一事件彻底断裂了刘璋与刘备之间的关系,双方正式开战。

刘备先是采纳庞统之计,直接吞并掉了白水关守将的部队,随后掉转马头,直指成都。此时,刘备麾下的军队总兵力已增至四万人。战争初期进展顺利,他们迅速攻克了涪城。

值得一提的是,涪城正是刘备与刘璋之前欢宴百日的地方,而当刘备再次踏足此地,他下令——“接着奏乐接着舞”。

欢庆之际,刘备大开宴席,尽情置酒作乐。然而,军师庞统却给他泼了一盆冷水。庞统未露任何喜色,直言刘备不该为他们的胜利大肆庆祝,毕竟他们是通过不光彩、不道德的手段取得的。

醉意之中的刘备,觉得自己打了胜仗,就应该享受享受,他自比当年武王伐纣,还愤怒地责令庞统离开宴席。

好在刘备很快就后悔了,又把庞统叫了进来,化解了尴尬,这件事就算过去了。

一生谨言慎行、努力保持仁义形象的刘备,在这场宴席上,第一次酒后吐了真言,也露出了自己的真面目。

后来,在荆州军的支援以及西凉马超的鼎力加盟下,刘备于214年5月成功攻占成都,促使刘璋投降。

割据群雄中结局最好的人

这段时间,张鲁作为袖手旁观的局外人,对于刘备的所作所为,他看得是一清二楚。

尽管刘备反攻刘璋对自己有利,使自己避免了战事,但张鲁并不是那种只顾眼前利益的人,他必须思考自己的将来。

与那些野心勃勃的人不同,张鲁追求的是一种安宁的生活。这一点,从他曾将“汉中”改名为“汉宁”,便可见得。

因此,等到那些实力强劲的军事集团进发汉中的那一天,张鲁知道自己必须做出抉择,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一方归附。

在汉中,他亲眼见证了刘备是如何表面一套、背地一套地将刘璋从巴蜀“踹走”,这让张鲁彻底看清了刘备的本质——一个满口仁义,实则虚伪的人。

而且,考虑到刘备向来任人唯亲,只偏爱与自己白手起家的荆州人,张鲁深知:一旦投靠刘备,不仅自家代代相传的“五斗米道”可能被取缔,他本人及后代们,恐怕也只能过上普通民众的生活。

正是基于以上的权衡和考量,张鲁最终决定投降曹操。

曹操也确实没让张鲁失望,他以天子的名义,封张鲁为“镇南将军”、赐予其“阆中侯”的爵位,更惊人的是,该爵位以后每年能领取的食邑可达一万户,这无疑是极高的待遇。

除此之外,曹操还将张鲁的五个儿子全部封为列侯。后来,曹操还安排自己的儿子曹宇,与张鲁的女儿联姻,双方结成儿女亲家。

相较于袁术、公孙瓒等人的结局,张鲁得到了善终;与刘备、孙权这样的三国领袖相比,虽然张鲁没能封王或称帝,但他的子孙世代都过着优渥的生活,也算是另一种层面的光耀门庭了。

可以说,在汉末乱世割据的群雄中,张鲁的结局是最好的。

至于宗教传播方面,曹操当年亦允许张鲁继续传教。张鲁的一位儿子,名为张盛,后来辞去官职,南下龙虎山继续传道,其传道活动一直延续至今,已经达到了第65代天师。

张鲁的家族,不仅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拥有清晰世系记录,且延续时间最长久的显赫家族之一,更是成为了中国宗教和文化历史中一个独特而重要的组成部分。

信息来源:三国曹刘汉中之战研究——申雷

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Xhw-7KfLOFnvpMzFCLaWPTjZVpVjoGkVH_CDd4LcFtdater0-E_QbkqrSk6Wy4eOJxdQCC4_5UHXPjWzWwpCVoztewkvaCH2wbxEnMPRx6bUWArde6E7fRBPs-xIcgi_B7Kgc6TWPKk=&uniplatform=NZKPT&flag=copy

0 阅读:44

渊泽之观

简介: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