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青铜之谜:本土起源颠覆西来说,技术独立起源待揭晓?

船长卡戎 2024-03-09 14:59:38

中华文明这棵大树就像一块海绵不断吸收着外来的新鲜养分。虽然受到过很多外来技术和文化因素的刺激。但是这些刺激反而让它更加枝繁叶茂。好像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虽然会受到外界的影响,但最终我们还是会成为自己独特的个体。

到现在为止,考古学家们就像侦探破案一样。依靠着挖掘出来的种种线索,拼凑出青铜时代技术传播的时间顺序。这可能意味着青铜技术确实是有一个传播路径的。打个比方,有点类似古代的信息高速公路,只不过运送的是宝贵的青铜技术而已。

所以说在丝绸之路出现之前,已经存在着一条青铜之路了?

不好说。

这就是一部未完待续的历史大片,虽然已经找到了不少剧情片段,但整部电影的全貌还需要更多考古现场的证据来填充。

时间来到2018年,郭静云教授团队在《南方文物》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叫做《中国冶炼技术本土起源:从长江中游冶炼遗存直接证据谈起》的文章。又引起了大家的讨论。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中国冶炼技术的本土起源。通过对长江中游地区冶炼遗址的研究,他们发现了一些直接证据。简单概括,就是发现了一些实打实的证据,证明咱们先民在长江中下游研究出了冶炼金属的技术。并没有依靠外来技术的帮忙。

郭静云教授他们整理分析了长江中游那些可能和炼铜有关的古老线索,就像是在读一本厚厚的家族旧账本,一页一页找寻祖先的智慧足迹。长江中游地区有着丰富的矿物资源,陶窑技术也很先进。再加上那时的社会结构也挺复杂,国家形态相对成熟。有能力供养得起一批批精明能干的工匠,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自然就有了对金属器具的追求。比如一个饭馆,已经有着丰富食材和厨艺高超的大厨,自然能够做出美味佳肴啦!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2015年以来对屈家岭遗址进行了第四次考古发掘。竟然在石家河文化地层中发现了几个铜块。这些铜块大小不一形状不明。但是,有些铜块的形状看起来像是小斧或者小锛的弧形刃部。根据出土的层位关系和文化整体发展情况评估,这些青铜锛的绝对年代为公元前2500年之前,最有可能的年代范围是公元前2800-2600年之间。这就像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找到了一个小小的时间节点。

2017年,郭教授在调查尧家岭遗址时,发现附近竟然有古代的锡矿!并且认为,尧家岭遗址可能已经成为了专业化开采锡料的主要据点之一。通过对剖面上的文化层的中上部采取碳化样本进行检测,发现其日历年代范围为距今4200─4000年。

而屈家岭出土的标本也进一步推论,长江中游地区可能在公元前第三个千年刚开始的时候,已经独立搞出了锡铜合金这项高科技!在世界历史中也属于早期摸索锡铜合金的年代。这个发现比我们知道的鄂东南地区同类资料还要早个五六百年,意味着咱们中国在这方面的探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考古工作就像摸着石头过河,挖挖停停然后研究不停。考古学家们在发掘和研究的过程中,总是充满了未知和惊喜。就像是在看一部悬疑电影,我们总是充满期待地等待下一个线索的出现。说不定明天一锄头下去,又挖出个宝贝来,然后把以往所有的推测全给颠覆了!

那些一辈子投身考古事业的学者们,真可以说是把青春和汗水都洒在了墓穴和文物堆里头。他们拿着散落各地的碎片信息,一点点拼接还原,就想把先民们几千年前的生活画卷给描画完整。考古就是一门让我们更好理解过去人们怎么生活的学问。让大家听听过去的故事即有趣又好玩!

正如复旦大学葛兆光教授所说的:考古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证明某个文明有多悠久,而只是纯粹为了研究过去的人间。用现代国家的概念去倒推历史是无趣又无知的。

中华文明犹如一幅精美的画卷。几千年的历史,就像千条万条河流汇入大海一般波澜壮阔和源远流长。每一股涓涓细流,都是华夏大地赋予的恩泽。它们从四面八方流淌而来,携带着各自的故事交融在一起,共同铸就了我们现在宽广的文化海洋。

然而,哪一条河流能够自豪地说自己是大海的源头呢?

0 阅读:2

船长卡戎

简介:上班带娃看书跑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