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知青想参军,弟弟步行长途送证明,却遭遇政审无缘军旅梦

历年壹沫 2024-03-27 10:32:23

战火纷飞的年代早已过去,但1968年那场震撼人心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却悄然拉开了序幕。

在这风云变幻的年代里,赵枫彤出生于一个小康之家,自小就对书海无涯、探索世界充满了向往。

高中一毕业,枫彤便被分配到遥远的江淮大地,开启了他人生中最难忘的知青岁月。

从城市到农村,从书斋到田间,赵枫彤一下子置身于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入眼处是绵延数里的田野,青翠的稻浪在微风中起伏;手底下是磨出老茧的粗糙之手,曾经白皙的手掌此刻也布满了裂痕。

同窗好友钱从心和尉有为也和他一起分在了永顺生产队。三个年少有为的书生,就这样穿上了厚重的布衣,拖着生疏的步伐,开始了他们农民的新生活。

时间流转,付出与收获缓缓到来。在喘息之余,赵枫彤常与好友们聚在一起,畅谈诗书、排遣乡愁。农家的姑娘敏耳识趣,也常陪在身旁,岁月就在如此淳朴中徐徐流淌。

知青们虽已在这片热土扎根,但内心深处总怀着重新展翅翱翔的梦想。赵枫彤的父亲在上一场政治风波中被诬陷,如今已得以平反。一纸平反证明,不啻是枫彤重拾理想的敲门砖。

无意中从生产队长那里得知,今年有关于征兵的通知下发。赵枫彤循规蹈矩,挺直那年轻而富有朝气的身板,踏上了新的征程。报名、体检、政审......层层关口都要一一通过。

"爹,我或许可以......我必须拿到那份证明!"赵枫彤目光坚毅,信心满怀。

滔滔家书很快寄了出去。与此同时,他那意气风发的弟弟赵枫银和好友倪冠中也早已行动了起来。

那一夜寂寥如常,夜色浓郁得仿佛可以拿捏。赵枫彤裹着被窝逐渐入睡,而厚重的夜幕下,一对孤影正向他走来。

"枫彤哥,证明来了!"

白雾在他们唇边凝结,又很快被呼出的热气扰散。赵枫银和倪冠中像两位探险家从茫茫黑夜中归来,饱经风霜但毫无怨言。

"你们......?!"赵枫彤一时说不出话来。

原来距离他们近百里的老家接到了赵枫彤的信件,当即赶制出了证明件,两人步行跋涉几十里路而来。这便是最后一程,赵枫银和倪冠中克服重重阻隘,踏着冰霜终于将证明亲手送到了哥的手中。

那一刻,赵枫彤的世界在朦胧微光中骤然亮起。

证明到手的那份雀跃,很快就被淡淡失落的心情取而代之。尽管条件俱备、一切看似可期,但赵枫彤最终因为家世问题,无法如愿以偿通过政审环节,就此与梦想擦肩而过。

与此同时,队里的其他知青们也纷纷收到上级下达的新通知:谁也别想分配出去,一切从长计议。

眼下既无法返城也难以就业,知青们注定要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继续扎根。

等待和失意缓缓在心间发酵,但枫彤不曾后悔。赵枫银和倪冠中不远万里的一番辛苦也让他更加体会到友谊的珍贵。

他明白自己并非一个人在战斗,他们都在一起努力,为了同一个梦想出发。

岁月如梭,转眼间再难追溯。但那些或苦或甘或喜或忧的日子,已悄然成为骨血中挥之不去的一部分。

赵枫彤最终还是离开了偎依多年的热土,重新回到钢筑水泥的都市。身旁的泰山玉砌已换了个模样,但那些被岁月抛洒在心间的印记,永远也磨灭不掉。

他时常会想起那个寒夜,想起好友们寸草不生的奔袭,想起自己挺拔的身姿和燃烧的梦想。那是他人生最动荡也最值得铭记的一段日子。

人活百年,岁月如梦。赵枫彤的青春虽早已随风而逝,但这段知青往事终将化作一捧温暖的余烬,永不熄灭地闪烁在他的余生之中。

0 阅读:17
评论列表

历年壹沫

简介:历史上最突出偶然的机遇,是赫赫名人伟大人物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