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视角的朝鲜战争:情报部警告林彪部危险,美高层却认为是吹牛

乐蓉评历史 2024-02-23 06:31:14

在美军军史上,有一场著名的骂战。

事情的起因说起来也荒唐:朝鲜战争结束后,曾任“联合国军”总司令的麦克阿瑟可谓声名扫地。在朝鲜,他不仅在与彭德怀的交手中一败涂地,甚至最后还让自己人摆了一道,被杜鲁门总统以“未能全力支持美国和联合国的策略”为借口直接撤职。

麦克阿瑟

回到美国后,自认为蒙受大辱的麦克阿瑟当即发起反击,不仅多次公开抨击杜鲁门的“无能”,还直接将矛头对准美军情报部门,宣称自己在朝鲜之所以被志愿军打得溃不成军,全是拜威洛比将军所赐。

那么这个威洛比将军到底是何许人物,竟被麦克阿瑟指名道姓的痛骂?又是什么样的致命失误,让美国军界和情报界差点为此撕破脸皮?

一、“威洛比就像皇帝身边的宠臣,擅长拍马屁。”

查尔斯·威洛比有一个大名鼎鼎的绰号叫“小希特勒”,他本是德国人,大学毕业后选择投效美国并改名换姓,而他原来的名字则叫阿道夫·卡尔,与阿道夫·希特勒同名,或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威洛比对希特勒有着极高的崇拜,行为做事都在模仿自己的偶像。

查尔斯·威洛比

除了希特勒外,另一个影响威洛比一生的人便是麦克阿瑟。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威洛比参加美军,但身份仅仅是一名普通士兵,但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他却已经衔至上校,并成为时任远东军总司令麦克阿瑟的情报参谋。对于这位麦克阿瑟的头号心腹,当时美军中曾流传着这样一句玩笑话:

“无论麦克阿瑟在哪,都可以看得到威洛比的身影,他们几乎形影不离。威洛比是军事情报处负责人的理想人选,因为他就像皇帝身边的宠臣,擅长拍马屁,麦克阿瑟想听什么,他就说什么,仅此而已。”

太平洋战争中,威洛比曾别出心裁地提出了所谓的“日谍计划”,大量招募日裔美国人从事情报和间谍活动。战后麦克阿瑟驻留日本,威洛比继续受到重用,不仅加升为少将,还被安排在驻日盟军总司令部担当参谋二部的部长,一手策划了美国在远东谍报网的构建。

在威洛比的身上,既有德国人的干练狠辣,也有美国式的圆滑,而他办事向来只遵循一个核心宗旨,那就是像希特勒一样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当年为了获取日军731部队的研究成果,威洛比曾以“保证安全和自由”为条件,向731部队负责人石井四郎换取其亲自撰写的细菌战研究总结,以及8000多份细菌武器实验数据。正是在这种罪恶的交易下,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上没有一名战犯因细菌战受到起诉,在中国犯下累累罪行的石井四郎等人不仅得以逍遥法外,还在美军的金钱资助下做起了富家翁。

731部队队长石井四郎

在外人眼中,威洛比不过是一个没有底线的马屁精,但对于麦克阿瑟来说,一个对他完全忠心的情报心腹简直就是上天的礼物。

当时麦克阿瑟坐镇日本,主管美军在亚洲的事务,在对权力的把控上俨然皇帝一般。为了摆脱美国本土的辖制、对抗中情局在亚洲的渗透,麦克阿瑟特意组建一支直属于自己的情报组织—远东司令部军事情报处,并交给威洛比负责,同时严令美军在韩、日等国进行的情报任务,都必须先得到威洛比的许可,包括中情局。。

就这样,美军两大情报机构,几乎整天在亚洲窝里斗。直到1950年3月底,为了研究中国的最新军事动向,中情局和远东情报处才美国国内的不断调解下,出现了最低限度的合作。

麦克阿瑟骄傲得有些自负,威洛比同样如此,两人互相信任,几乎把对方的话视为“真理”,并都认为“我个人的情报绝对不会错”。正因如此,在朝鲜战争打响后,麦克阿瑟首先想到的就是带上自己的心腹威洛比。

但此时风光无限的麦克阿瑟和威洛比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一仗,竟会成为两人军旅生涯中最大的滑铁卢。

二、“中国人是绝对不敢参战的。”

其实在战争开始的初期,麦克阿瑟就出尽了洋相。在视察前线回来后,他毫不掩饰对于朝鲜人民军的轻视,曾放言道:

“我绑起一只手来就可以撂倒他们。如果把第1骑兵师调到朝鲜半岛,你会看到这些家伙急急撤退到满洲边境,然后再也看不到他们。”

在威洛比的情报支撑下,麦克阿瑟甚至自信地向杜鲁门保证到:

“我只需要一个团的战斗兵员就可以解决战斗。”

然而随着战事的推进,意识到状况不对的麦克阿瑟又很快改口,说战争可能需要两个师的兵力。一个星期后,面对前线兵败如山倒的美韩联军,他终于承认了“朝鲜人民军卓越的作战能力”,认为美军需要投入4个以上的步兵师、3个坦克营和各种炮兵,即3万以上的作战部队。再隔一周,他又把要求改成了8个师的兵力。

麦克阿瑟和李承晚

误判敌情、指挥轻敌、朝令夕改,一系列的失误差点让美韩联军在战争初期就被人民军赶下海去。好在美军家底厚实,经得起折腾,随着仁川登陆的顺利实施,才终于在最后时刻抓住机会扭转了朝鲜战局。

但接下来,一个头疼的新问题又摆在麦克阿瑟面前,中国已经向美国发出正式警告:一旦美军越过三八线,中国就将参战。

其实在朝鲜战争开始的最初几天,美军情报机构就一直在反复判断,中国人会不会参战。而分析人员给出的答案是:中国有能力参战,但由于国际方面的诸多原因,他们大概率不会这么做,因为参战弊大于利。

当美军越过三八线后,正面的北朝鲜部队还剩下7个师残部,仅2万人在坚持抵抗,而三八线以北的敌后战场和留在南朝鲜的零星部队也不到3万人。对于麦克阿瑟来说,如果中国不出兵,那么他带领的美军就即将赢得战争的全面胜利。

不过,美军情报部却很快泼来了凉水,在他们呈送给麦克阿瑟的情报中,有两条关键的内容:

第一、 中国在近几个月从国外采购了大量医药用品,很大概率是要充当军用。

第二、 来自“潜伏”在大陆的一位国军军官向美军发出警告,从他掌握的内部情况看,中国人即将跨过鸭绿江。

而此时,威洛比手中还掌握着一份绝密情报:

7月6日,美军远东司令部的《每日情报综述》中把中国在“满洲”的军事力量确定为18.9万人,其中11.5万为正规军,其余为民兵。而到8月,这份兵力数据已经增加至24.6万人。直到9月21日,美军确认中国在北部集结的部队达到45万人。

中国在北部边境不断增兵,这不得不让麦克阿瑟有些担心。但这个时候威洛比却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判断”,他认为中国东北出现大量部队,是因为林彪所率领的第四野战军在打完解放战争后返回东北驻地,并不是想要出兵朝鲜。

要说威洛比确实很了解中国,他知道林彪和四野,甚至还想到了东北子弟兵打完仗要回老家。所以在麦克阿瑟怀疑中国要参战时,他拍着胸脯向老上级担保到:中国军队不会介入战争。

但到了10月18日,美军情报部再次传来了一则坏消息:沿鸭绿江飞行的美军侦察机发现中国丹东机场上有75到100架飞机。这一情况让威洛比大吃一惊,当即命令空军第二天继续前往丹东侦察,但得到的结果却是:那些飞机已经不在丹东,现场没有发现任何飞机停留的迹象,机场的跑道上也仅有一辆汽车。

大量飞机集结后又突然消失,这是足以左右美军接下来战略动向的重大情报,按道理必须立即查清。但威洛比却不以为然,甚至又提出了一个非常“合理”的解释:10月18日我们确实发现了中国飞机,但那些飞机只是在执行训练计划,短暂停留在丹东罢了,现在早已经飞走了。

任何看似可疑的情报,威洛比都能第一时间找到“合理”的解释,并向麦克阿瑟保证不用担心中国。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威洛比的情报判断帮了中国的大忙,如果不是因为他是麦克阿瑟的铁杆,我们甚至有理由怀疑这位当红的情报部长是志愿军安插在美军中的“卧底”。

说到底,在亚洲耀武扬威多年,当惯了“二把手”的威洛比,其实根本没把东方大国放在眼里,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中国飞机的大规模部署,也可能是武力威慑的一部分,但中国仅仅是想炫耀一下自己的武力,这种吹牛式的炫耀不会对美军造成任何威胁。”

威洛比的认知里,中国的军队害怕与美军交战,他们担心整个国内经济由于战争负担而受到危害。而且从部队实力来看,他们也不会是美军的对手。威洛比的这些话,麦克阿瑟照单全收,原封不动地转述给杜鲁门和美国国内。

之后,哪怕下级情报部门不断提出警告,提醒威洛比要注意向中国北部集结的林彪所部,但这位情报主管都不相信,依旧认为中国绝不敢出兵朝鲜。

也正是这个判断,让威洛比后悔一生,他晚年回忆朝鲜战争时,承认自己曾收到过大量情报显示中国要参战,但他觉得这些情报都是“道听途说”,没有事实依据,而且哪怕有一部分是真的,也认为那是中国人在有意恫吓,是在吹牛。

当然,在志愿军正式入朝作战后,威洛比的“天才表现”也才刚刚开始。

三、“中国军队进入朝鲜是基于其一贯爱面子的传统”

事实上,中国人的决心远超出威洛比的想象。

朝鲜战争爆发不到3个星期,中国已经派出一个军事情报团到达平壤。几乎与此同时,毛主席为了应付最坏情况发生,决定抽调四野第13兵团(第38军、39军、40军)、第42军,以及部分炮兵部队,共25.5万人组成东北边防军,分驻北部边境。

当8月初麦克阿瑟在紧锣密鼓筹备仁川登陆的同时,毛主席也定下了中国人对于朝鲜战争的底线:

“如果美国入侵朝鲜,我们必须对朝鲜伸出援手,以志愿军名义介入。”

8月下旬到9月初,毛泽东又抽调了10万老兵,准备在开战后补充一线作战部队,并将原计划改编为高炮部队的第50军编入东北边防军序列。

总而言之,在正式确定出兵朝鲜前,毛主席就已经做好了万全的部署,四野主力集结北境,随时可以出境作战。而这样大规模的兵力调动,其实都被美军情报部门探知,东北边防军成立以及后续扩编的兵力变化,其实都符合美情报部提交的那份《每日情报综述》中的数据。

但这一切,都被威洛比判断为“林彪的部队只是在回家”。

其实不光威洛比,还有很多人都不相信中国真的会出兵。在国内,即便是东北边防军成立后,关于要不要出兵朝鲜的问题依然争论不休,其中最坚决的反对声音,正是来源于四野的司令员林彪。

9月30日,中国向美军提出三八线是底线的同一天,毛主席就通知斯大林:

“我们已经决定派出12个步兵师的部队入朝。”

而苏联对此的反应也是大为震惊,克里姆林宫担心中国若对美国展开大规模攻势,可能引爆世界大战,斯大林甚至第一时间就决定要撤回原先承诺要提供空中力量保护中国海岸的方案,让苏联不被牵连。但毛主席的态度很坚决,不管苏联如何行动,中国仍坚决参战决心。

美军之所以认为中国不会参战,其中有一点原因,就是认为苏联不会想打这一仗,而美国觉得新中国既然要依靠苏联,就必须听命于苏联,苏联不出兵,中国就不会出兵。但这一观点被事实证明是大错特错,正如毛主席所说:抗美援朝是保家卫国,是为中国自己而战。

世界不了解新中国,也低估了毛主席的眼界和魄力。

所以当志愿军突然出现在朝鲜战场,对所谓的“联合国军”进行迎头痛击时,美国人根本来不及做任何反应。

直到此时,美军情报机构仍在显摆自己的糊涂。在中情局的情报中,还认为志愿军只是“人民军中大型、有协调、有组织的游击部队”。但很快美军侦察机飞行员就传来报告:“乡下地区到处是敌军的长队伍,他们不可能是朝鲜人民军”。

威洛比判断错了,他的大意让美军在与志愿军的初次交手中一败涂地。不过,这位情报部长还是一如既往的自信,他转头就向华盛顿提交了一份报告,表示大概只有16500名中国士兵已经进入了朝鲜北部。威洛比还十分自信地向杜鲁门吹嘘说:

“中国军队进入朝鲜是基于其一贯爱面子的传统,他们不愿意在朝鲜和联合国军长期作战,却又想取得在关键时刻援助北朝鲜人的功绩,因此中国军队的主要目标就是控制鸭绿江边的缓冲地带,掩护北朝鲜军撤退到中国东北罢了。”

搞笑的是,就在第二天,威洛比又改变口吻说,大概有3.4万名中国士兵已经到达朝鲜,中国军队可能随时发起一场大规模反攻。

就这样,威洛比帮助志愿军又一次成功“欺骗”了美国。

事实上先期入朝的志愿军数量几乎是威洛比预估数字的10倍,而战略目标也不是局限于鸭绿江一线,而是要彻底击败美军。在第二次战役开始前的志愿军司令部决心会上,志愿军参谋长解方掌握的数据是:东线志愿军15万人,联合国军9万人,兵力比为1.66,西线志愿军23万人,联合国军13万人,兵力比为1.75。

有威洛比这样“智囊”在身边,也不怪麦克阿瑟一直觉得自己占尽优势,在前线败报频传的情况下,仍然让自己的精锐部队齐头并进,想要用进攻彻底摧毁志愿军的防线。

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秘密入朝”的志愿军9兵团突然发难,在长津湖重挫美军王牌陆战一师,联合国军全线溃退。中朝联军发动反攻,仅两个多星期就肃清了朝鲜境内的联合国军,一直将战线推至“三八线”,迫使联合国军由进攻转入防御,从根本上扭转了朝鲜战局。

仗打到这个份上,威洛比拙劣表现使得他成了美军官兵口诛笔伐的对象。他搞不清志愿军兵力和番号,一度以为志愿军司令员是林彪,志愿军司令部设在沈阳而不是朝鲜境内。美军的前线的指挥官们已经没有一个人愿意相信威洛比的胡扯了,他们认为自己最明智的策略就是撤退!

朝鲜战争,也让麦克阿瑟和威洛比彻底决裂,美军战斗部队和情报部队更是互相推诿,认为失败都是对方的无能。在朝鲜的战场上,志愿军和美军呈现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无论是战斗意志还是内部团结。而这样的区别,其实在一开始就决定了战争胜负。

3 阅读:1015

乐蓉评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