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没“尊严”的沙漠:被中国人用来种土豆,还产出1万多斤

朱老大聊养护 2024-04-25 03:25:33

中国的老百姓堪称全球最热爱土地的人群,无论是正处于奋斗阶段的年轻人,还是已经退休享受晚年生活的老年人,都怀揣着对种植的热爱。

甚至,当我们在购物软件上浏览时,还能发现专为小朋友设计的蔬菜种植包,这充分展现了种植活动在我国的普及和受欢迎程度。

一、种植的广泛度

不仅如此,我国人民对种植的热情不仅体现在他们的喜好上,更在于他们种植的场所选择之广泛。

细心观察,我们会发现许多小区的花坛里被居民们精心种植上了小葱和香菜,而小区周边的一些荒地也被开垦出来,变成了郁郁葱葱的西红柿田。

更令人瞩目的是,即使在遥远的海外,华人家庭在自家的花园里种植的也并非只是观赏性的花草,而是满园的蔬菜。

这种热爱不仅体现了他们对故土的眷恋,也展示了他们卓越的种植能力。

一则消息更是令人对我国人民的种植能力赞叹不已。这再次证明,无论是在哪里,中国的老百姓都能将种植的热爱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展现出他们对土地的深厚情感。

令人没想到的是,中国人在种植方面的技术都涉及到沙漠了。

沙漠,我想大家都不陌生。就是那个没有一滴水没有一棵草全部都是沙子的沙漠。

但现在经过国家的努力治理和整改之下在沙漠也能种出一些“农产品”,如瓜果、蔬菜和粮食等,都具有独特的生长环境和品质特点。

它们生长在干旱、阳光充足的环境中,因此富含水分和矿物质,口感鲜美,营养丰富。

这些农产品不仅满足了人们的日常需求,也成为了沙漠地区的一大特色产业,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品尝和体验。

二、独特的沙漠

这个独特的沙漠就是——毛乌素沙漠。在这里在这里,你不仅能目睹连绵不断的绿洲,更可以聆听那鸟语花香的美妙旋律。

然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这片荒芜的沙漠之中,竟然还能孕育出土豆的生机。

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毛乌素沙漠并非天然形成的沙漠,而是在历经无数天灾人祸之后所形成的。

这个过程涵盖了漫长岁月里的风雨剥蚀、人为开垦等多种因素的叠加,逐渐塑造了这片沙漠的独特地貌。

在一千多年前的时候,这里曾经也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地方,水草丰美、牛羊成群,都是可以形容当时毛乌素沙漠的词语。

不仅如此,还有匈奴民族曾经在这里定居过,毛乌素沙漠的形成,其实并非单纯由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所致,而是两者共同作用的产物。若缺少了任何一环,这片沙漠的存在或许将成为不可能。

历史资料表明,在唐朝时期,随着战乱频发和人们对土地的过度开垦,当地的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破坏。

同时,气候变化、地质构造等自然因素也导致这里的植被稀疏,降水稀少,这些都是沙漠形成的必要条件。

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当地居民开始纷纷外迁,然而,他们的迁徙却进一步加剧了环境的恶化。

长此以往,毛乌素沙漠逐渐成形,并且在人们的不断迁徙中,其面积也在不断扩大。

可以说,毛乌素沙漠是一个典型的“人造沙漠”,是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直接后果。

到了明清时期,这里已经变成了一片茫茫沙漠。这片沙漠,没有王维诗句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丽景象,只有狂风卷起的沙尘,无情地拍打着周边居民的心灵。

随着人类活动的范围不断扩大,毛乌素沙漠的面积逐渐扩大至4.22万平方公里,给周边居民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从上世纪开始,我国就开始着手治理毛乌素沙漠。

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措施,我们逐步改变了这里的生态环境。如今,沙丘已经变成了绿洲,人们再也不用担心风沙的侵袭。

“风刮黄沙难睁眼,庄稼苗苗出不全,房屋埋压人移走,看见黄沙就摇头。”这些曾经困扰着毛乌素沙漠附近居民的问题,如今已经成为了遥远的回忆。

三、改造沙漠

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我国便致力于探索毛乌素沙地沙化风化的治理之道。为了改造这片贫瘠之地,我们决定采取引洪漫地和建造防风林带双重策略。

在陕西地区,引洪漫地具有悠久的历史。每当河道面临洪水威胁时,人们都会有序地将洪水引导至田地中,利用淤泥灌溉。

这种方式不仅保障了河道周边居民的安全,同时也通过泥沙的沉积提高了土地肥力。经过长期的实践,陕西已经形成了河洪漫地、山洪漫地以及路洪漫地三种成熟的模式。

如今,陕西人民将这一经验创造性地应用于毛乌素沙地,通过引洪,沙地的土壤获得了丰富的营养物质,为植物的生长创造了条件。

为了进一步稳固土壤,防止水分和营养的流失,人们开始种植防风林带。

目前,沙漠沙地治理率已达到近94%,此举象征性地表明,沙漠化及风化问题已得到切实有效的控制。

现如今,这片昔日风沙肆虐的地区已焕然一新,土地肥力逐渐得以恢复。

展望未来,如何让这片土地发挥更大的价值成为了新的议题。而土豆,作为一种适应沙土环境、易于成活的农作物,自然成为了首选。

它的种植不仅展示了沙地治理的成果,更为沙漠地区带来了新的经济可能。

实际上,无论是非洲的撒哈拉沙漠,还是中东地区因气候原因形成的广袤沙地,都可能成为我们新技术的实践场所,当新科技走出国门,我们也将因此受益良多。

因此,沙漠土豆的意义远不止于农作物的收获,更代表着科技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四、顽强的土豆

飞翔于苍穹,徜徉于海底,或是扎根于沙漠之中,每个挑战都似乎无法用简单的难易程度来衡量。然而,正是这些看似无法逾越的难关,被我们一一攻克,终使沙漠中的土豆茁壮成长。毛乌素沙地的成功治理,归功于陕西人民的卓越智慧。

那么,当我们把目光转向库布齐沙漠,这片占全国第七大沙漠、总面积达1.39万平方公里的广袤之地,它的土豆又是如何在这片流动沙土中脱颖而出的呢?

库布齐沙漠,这片广袤的沙土之地,其中的流质沙占比高达六成以上,加上年大风天数超过20天的恶劣气候,流沙多、雨水少、大风频繁,无疑给治理工作带来了重重困难。

面对这些挑战,我们的首要策略是引黄河之水以滋润这片沙土。

不同于陕西地区在治理毛乌素沙地时选择的引洪漫地方式,库布齐沙漠距离黄河不到五公里的距离,使其成为了引水入沙的理想之地。

然而,引水并非万全之策,沙地的特性使得水分难以留存。

为解决这一问题,科研人员深入研究,研发出了土壤改良剂,并与砒砂岩混合使用。

这一双管齐下的策略,使得流水在经过这片沙地时,能够形成水坑,而非流散殆尽。

至此,流沙多、雨水少的问题已得到有效解决,然而,强风依旧是一个难题。

此时,土豆的种植成为了我们的新策略。

在种植土豆之前,科研人员已经在沙地上成功种植了甘草等植物,这些植物形成的生物氮肥为土地增添了肥力。

在此基础上,土地肥力的增强和水源的充足,为土豆在库布齐沙漠的生长创造了有利条件。

种植土豆不仅让沙漠地区的土壤得到了合理利用,还使黄河水中的营养得到了充分吸收。

更重要的是,通过土豆的种植,我们最终实现了固沙的目的,让这片曾经贫瘠的沙漠焕发出新的生机。

这一切的成功,都离不开科研人员的智慧与努力,以及我们对这片土地的深深热爱。

五、黄金“沙漠土豆”

在沙漠中种植土豆不仅具有深远的环保意义,而且能够培育出具有独特品质的土豆,为周边居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

这一举措不仅有助于改善沙漠地区的生态环境,更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

这种独特的种植模式,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每户家庭的年收入,至少增加了5000元,甚至有些家庭甚至能达到8000元的可观收入。

除了作为新兴的经济作物为当地居民带来经济上的增长,土豆还具备深远的环境价值。

众所周知,新疆吐鲁番的瓜果之所以美味甘甜,得益于当地独特的自然条件:昼夜温差大和日照时间长。

而在毛乌素沙地,这种气候条件更是得天独厚,成为了沙地的一大优势。

在这样的环境下种植的土豆,不仅味道更加鲜美,还因为光合作用效率的提高,土豆内部积累了更多的养分,这些养分进一步转化为淀粉,使得土豆在口中呈现出独特的甜味。

这也是为什么在品尝热馒头时,人们会感受到一丝丝甜意的原因。

因此,沙漠土豆不仅是一种农作物,更是沙漠环境的绿色守护者,同时也是当地居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我们治沙取得的成绩,根本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参与,也是因为这种全民力量,才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的“中国奇迹”。

如果有奇迹的话,那么一定是中国红。我相信不止毛乌素沙地沙漠我们改造,其他的沙漠我们也可以利用好,种出属于我们更大的“土豆”。

0 阅读:28

朱老大聊养护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