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南北朝时期的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太仓文史 2024-01-20 10:40:18

汉代的方术师在吸收新儒学和道家思想的基础上,陆续编撰170卷《太平清领书》,号召底层百姓起来改变现状、创立太平盛世。这就是早期道教的教义主张。这此主张获得了汉末乱世时期底层劳苦百姓的支持,道教因此得以广泛传播。

佛教在东汉时期从印度传入中国。中国百姓最初把佛当作神仙的一种来供奉。黄巾道徒作乱,让中原统治者对道教心生警惕。佛教乘隙在上层社会扩大影响,并向民间扩张传播,成为中国又一大宗教。

南北朝时期,是道教和佛教重要的发展时期,虽然其间出现多次反复、并发生三次大规模的“灭道”和“灭佛”事件,但道教和佛教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多个方面仍施加了许多影响。

一、从沉寂到变革和发展,道教在南北朝时期的曲折历程

1、在南北朝时期前夕,道教在中原地区由高潮转入沉寂,只是在偏远地区继续得以传播

道教经典《太平清领书》,虽然有道家天人合一、天道承负之类内容,但最重要的主张就是要求教众乐生好善、救济苍生、共建“太平世道”,体现了广大底层劳苦大众变革社会现状的愿望。

汉末道教教主张道陵由此创立五斗米道。张角以此创立太平道,主张反对剥削,周济天下,图谋推翻汉朝的腐朽统治。

大规模的黄巾大起义,让统治阶层明白了道教并非只是修心养性、寻求长生之术,而是要推翻自己。

魏晋时期中原士大夫也疏远了道教、转而信奉玄学。但在民间仍时不时出现针对官府的反抗,比如蜀中青城山天师道教主范长生辅助流民义军领袖李雄创立“大成”政权,五斗米道士“孙恩卢循之乱”等。

两晋时期的道教“作乱”规模和影响要比之前小得多,并且发生在远离中原的巴蜀、江南甚至岭南。这说明道教虽然在民间仍有传播,但在中原地区已进入了沉寂阶段。

2、北魏拓跋焘登基“灭佛”,使道教在中国北方地区得以兴起

正当道教在中原地区陷入沉寂时,在中国的北方发生了拓跋焘灭佛事件,使得道教在北魏地区得到兴起。

拓跋焘,北魏鲜卑族皇族,公元423年继位,成为北魏帝国第三位皇帝,史称北魏太武帝。

拓跋焘登基后采取了一系列加强皇权的措施,当时的北魏佛教势力庞大,佛教徒众多,降低了国家劳役人口;同时当时中国本土化的佛教还挟带着某些谶纬神学,不利于唯我独尊的皇权。

公元438年,拓跋焘强制要求国内五十岁以下沙门全部还俗,以满足国家征役需要;而后又在公元444年和446年二度下灭佛诏,宣布佛教为邪教,坑杀佛教沙门,焚毁佛经佛像。

拓跋焘灭佛事件、全面禁止佛教在北魏帝国内传播,为当时的道教在北方的大力传播提供了契机。

在拓跋焘登基那年,汉中五斗米道馀党寇谦之从中原嵩山来到北魏国都平城(今天山西大同),他自称是被太上老君授予“天师”,特为北魏皇帝进献“真经”。

由于拓跋焘即位前被封为“太平王”,听说来人自称太平天师,非常高兴,封他为“帝师”。

为了显示自己登基顺应天意,拓跋焘特意南下到嵩山祭祀,并将寇谦之在嵩山的弟子一并接到平城,弘扬道教。

每逢拓跋焘出征,寇谦之就会在宫中装神做法。《魏书•释老志》曾记载这样一件事情:公元425年,大夏国(南北朝时期南匈奴人建立的国家、都城在长安)新君继位,拓跋焘想趁机出兵征服大夏,结果遭到许多大臣反对。拓跋焘找天师问天意,寇谦之告诉拓跋焘 “此战必克”,自己可以在宫内行法事、收全功。拓跋焘由此坚定了出兵决心,果然取得重大胜利。

有了拓跋焘的支持,在北魏“国师”“天师”寇谦之及众弟子的推动下,道教成了北魏国教,在中国北方得以迅速发展扩大。

3、道教的改革,与早期太平教力主社会变革理想作切割,形成了被上层统治者愿意接受的新道教

为获得上层社会的支持,寇谦之对早期的教义进行“整顿”,“清整道教,除去三张伪法”。实际就是对用暴力手段去实现太平盛世的主张,进行完全否定并切割。迎合统治者的心意,将儒家的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常等理论吸纳到道教教义中。

为了吸引士大夫的兴趣,提倡改革官制、唯贤是授,充实了修身炼药、羽化成仙方面的内容。为得到佛教徒支持,还把某些佛经思想融入道教,还把释迦牟尼列入道教诸神谱系。如此,形成了新道教——新天师道。

在中国北方新天师道改革的同时,在中原及南方地区道教同样也在自我调整求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以陆修静为代表的“南天师道”。

南天师道派将儒家传统忠孝礼义作为道士戒律,将佛教的去贪去忿去痴、禁杀禁盗禁淫作为仪范,强调扩建道馆,著书立说、收徒布道等等,来取得并吸引上层统治者和士大夫们的支持。

通过改革和推动,以“新天师道”和“南天师道”为代表的新道教,吸收了儒教和佛教思想,使原本朴素的、松散、杂乱的道教内容得到了充实和规范,并且建立了道教仪式和教徒礼仪,使道教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宗教。

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作为国教的“新天师道”随之衰退。公元555年北齐正式废除道教,北方道教重归沉寂。

二、佛教在南北朝时期得到空前大发展,并逐步成为本土化宗教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战争和动乱不断的时期,民众生活艰困,对现世十分失望。而佛教认为为人死后精神不灭,可以有轮回,可以通过布施修来世等等,这些教义正好给当时的人带来精神寄托。

有钱的人纷纷布施修造寺庙,越来越多的人信奉佛教,修行来世。因此佛教在南北朝时期取得了空前大发展。主要表现在:

1、佛教在南北朝时期得到快速传播并有所创新。

南北朝时期佛教不仅在民间传播,在士大夫层也兴起了研究佛法的热情,研究佛教与儒教融合,促进了佛学在中国的本地化。

其中最经典的案例就是南朝宋国高僧道生的“众生皆有佛性”和“顿悟”说。

2、佛教思想广泛渗透到中国社会等领域。

比如佛教思想对道教的影响,无论“新天师道”还是“南天师道”不仅吸纳了佛教思想、还学习了其宗教理论体系架构、教规教仪等。

3、出现了众多佛教建筑及艺术作品。

杜牧的一句 “南朝四百八十寺”,形象地描述了佛教建筑在南朝数量之多、分布之广。而在北方给今天的我们留下了敦煌千佛洞、麦积山石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中国四大石窟”艺术瑰宝。

4、佛教得到了许多国家统治者的推崇和倡导。

与早期道教力争社会变革不同,佛教要当世人忍耐修行的教义,有利于社会维稳,得到了许多统治者的支持。

南朝宋文帝曾设筵款待道生等僧众,并在建康设立“译场”,专业分工翻译佛经。南齐竟陵王萧子良爱好佛法,主持编撰佛经35部。南梁武帝对佛教更是痴迷,曾前后三次舍身出家。

三、南北朝时期的“灭道”和“灭佛”事件

1、北魏太武帝“灭佛”事件

公元444年和446年北魏太武帝两度下灭佛诏,宣布佛教为邪教,坑杀佛教沙门,焚毁佛经佛像。

2、北齐文宣帝“灭道”事件

公元555年,北齐文宣帝高洋命令佛、道两家展开辩论,结果道教辩论失败了,高洋下诏废除道教,让全国道士剃发加入佛教。《资治通鉴》记载此事,“有不从者,杀四人”于是齐国境内没有道士了。文宣帝高洋灭道的原因,主要因为他是一名有神经质的佛教徒。

3、北周武帝“佛道并灭”事件

公元574年,推崇儒学的北周武帝,因沙门谋反、寺僧过多、国库收入骤减等原因,下诏灭佛、道两教,“经象悉毁,罢沙门道士,并令还民。”

南北朝时期,出现三次大规模“灭道”和“灭佛”事件,全部发生在中国北方。

一个重要原因就在北魏或者北齐北周,宗教与世俗权力结合太深,就容易使宗教矛盾尖锐化。

当宗教势力过大、教众过多、对国家财税征收和兵役劳役人口形成阻碍时,统治者就会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地采取阶段性的“灭道”和“灭佛”举措。

北魏以道教为国教,沉重打击了佛教。北魏崩裂后,后继的统治者拉拢佛教而打压道教。到了北周时期,世俗皇权对日益壮大的佛、道两教均无法容忍,一律禁废,“并令还民”。

相对在南方,佛教一直占据社会信仰的主流位置,而道教大多隐于山林或民间,虽有争辩,但对立并不激烈,总体上能够相安无事。

结论

南北朝时期的道教通过自我整顿改造、剔除了早期要求社会变革的激进内容,吸收了儒教维护社会纲常和佛教为来世修行之类思想,以争取重新得到统治阶级的支持;同时仿效佛家的仪式仪规,完善道教理论和建制体系,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宗教。

佛教借助教义本身的优势,得到了南朝统治者的欣赏,在中国南方取得空前大发展。尽管南北朝时期出现三次大规模的 “灭道”和“灭佛”事件,但佛道两教不仅得到广泛的传播,并且自身学说也得到了充实发展,为隋唐时期的全面繁荣而打下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北史》

2、《魏书》

3、《周书·武帝纪》

4、《宋书》

0 阅读:52

太仓文史

简介:明智鉴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