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弱而强、由盛而衰、由衰而亡,满清八旗因何二百年后最终鸟兽散

清風明月逍遥客 2024-02-06 08:50:16

清太祖努尔哈赤创立的八旗制度贯穿于清朝统治的始末,所以在数百年的发展中,八旗制度也有相应的改变:从四旗到二十四旗、从满清八旗到蒙古八旗、汉军八旗.....为清王朝的崛起和统一作出了贡献的清八旗又如何为大清的没落和灭亡埋下伏笔呢?他,又如何见证清王朝整个历史过程呢?那不妨从八旗制度的建立开始了解......

十六世纪下半叶,努尔哈赤以祖父和父亲被平乱明朝总兵误杀为由,凭着先人留下的“十三副遗甲”开展了他建国称汗、征战一生之路。当时女真各部风起云变,为了称王争长,众人互相战杀,甚且骨肉相残。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势,努尔哈赤因其深谋远虑与英勇善战,成功征伐诸部。经过六十多年的战争,终在顺治元年统一全国,建立了中国历史舞台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努尔哈赤的崛起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而八旗制度也在这期间得以创立、发展。在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统一时,努尔哈赤就发现随着战争规模的不断扩大,掠取的资源增多,兵力也不断壮大所以必须有相应的管理制度才能有效利用资源。因此,努尔哈赤正式将氏族部落时期的牛录旧制应用到军事制上,并对其进行整编与改革。

所谓的“牛录编制”,其实就是每三百人为一牛录,五牛录为一甲喇,五甲喇为一固山,当中又以牛录额真、甲喇额真、固山额真为首领。重新编设牛录后,便划一旗帜颜色,正式建立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四旗。可是,后来人口急剧增加,所以清太祖打破了五甲喇一个固山的限制,在原有四旗的基础上又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合称八旗。在此时,八旗制度的雏形也被确立了下来。当然,在皇太极组建了蒙古八旗、汉军八旗后,清朝八旗才真正建成。

之所以叫“八旗”,就是因为它是“以旗统人,以旗统兵”、兵民一体的社会组织,兵士“出则为兵,入则为民”,可谓“耕战二事,未尝偏废”。八旗制度创立初期,由于整肃军纪,治军严明,八旗军队在战场上发挥了极大威力。

在努尔哈赤的带领下,六万精兵大败明朝十余万大军,取得了萨尔浒大捷。三年后,八旗弟子成功进军辽沈,占辽沈等大小七十余城。在松锦大战中,奉命大将军阿巴泰更是不负众望,率内满洲、蒙古、汉人二十四固山往征明国。八旗军边毁边关边破城,既通燕京,又下山东,最终克城共八十八,俘人畜九十二万三百,真是纵横无敌。

在入关后,满洲八旗有了更迅速的发展,从佐领数量从三百零九个急增至五百八十三个。这不但切合统一全国的战争需要,还解决了清统治之初平定各地的反清斗争之需。正是依靠这支八旗制度下不断壮大的军事力量,满清才能打败了农民军、推翻大明王朝,是清王朝重要军事支柱。

从应用氏族部落旧制牛录建制到四旗,从四旗到八旗,再从八旗到二十四旗,八旗制度的建立经历了长达五十余年的过程。在这期间,努尔哈赤逐步完善的八旗军也充分展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战斗力。然而,随着历史的嬗变,八旗制度中落后的一面也日益明显,严重地束缚了满族人民的发展,在征战中的作用也愈来愈小。

八旗旗色排序也不是一成不变,有时会因长幼尊卑、权力更迭等原因而变化。最早的排序应为正黄、镶黄、正红、镶红、镶蓝、正蓝、正白、镶白。这是因为努尔哈赤亲掌两黄旗、大贝勒代善主两红旗、二贝勒阿敏主镶蓝旗、三贝勒莽古尔泰主正蓝旗、四贝勒皇太极主正白旗、努尔哈赤长孙杜度主镶白旗,所以此排名与当时众旗主的长幼尊卑有关。然而,到了皇太极即位之时,皇太极先后打击了阿敏、莽古尔泰两大贝勒,所以两蓝旗的地位因此下降,八旗的排序也形成了一个两黄、两红、两白、两蓝的局面。

最终,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统称为上三旗;正红旗、镶红旗、正蓝旗、镶蓝旗、镶白旗则为下五旗。上三旗地位比下五旗地位高,而因为上三旗中只有镶黄旗是由皇帝直接掌管的,所以镶黄旗是上三旗之首,也是八旗中最为尊贵的。

既然八旗军在建立和巩固政权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清建国后自是不能亏待他们。因此,为了酬谢八旗军功贵族,清廷开国之初即给予八旗将士相当优厚的待遇。他们不再需要从事生产活动,可以依靠国家供养安享一生。国家让八旗军变成职业军队,是想免除官兵后顾之忧,专心练武。可是,事与愿违,由于生活条件的变化以及统治者给予八旗的种种特权,让八旗军的尚武精神从康熙中叶起就迅速消逝。不仅没能保持原有的军事素质,还出现好逸恶劳、战斗意志衰退的倾向。

终年仰食于官府的八旗官兵以游手好闲、华衣美食相标榜,抛弃了以往淳朴简约的社会风尚,转而追求安逸舒适的生活。军事训练形同虚设,明明规定了每月步射、骑射的练习,却无人操练,就连合操、考试大都草草了事;有的将领还肆意篡改军令,减少训练次数,如干隆年间广州驻防八旗的火炮训练时间就由每年四周减为两周,射击训练的次数由十次减为五次;有的驻防八旗部队甚至把练习场出租赚钱。这样一来,火枪和火炮的射击练习也只能取消。

以为出租练习场赚钱很离谱?还有更荒唐的事呢!按照当时军制规定,八旗官兵出征作战时都应自备兵器粮草,所以官兵都要对兵器的残缺废损情况进行定期检查。但从干隆年间开始,这个规定早就徒存名目。有的八旗兵丁借口经济困难不按规定置办军器,还有人会把军器典当换钱。换不成钱,就把军中利器砸碎卖废铁。清廷三令五申,但屡禁不止。到了干隆末年,大部分军器、盔甲都已经不具备杀伤功能。

难怪鸦片战争时靖逆将军奕山会无力作战,还要向英军交纳了六百万银元“赎城费”。之后,面对英军势如破竹的攻势,八旗军只好一退再退,但当英军接二连三地攻破八旗军驻防的乍浦、镇江、南京,最后逼近北京致咸丰帝逃往热河,才真正把八旗制兵之劣袒露无遗。

之后的甲午战争、八国侵华以及太平天国运动,加速了八旗军的衰败,甚至八旗官兵一听到战役将至就浑身发抖、千方八计地逃离战场。此时,八旗制度已经彻底腐朽。八旗军只顾着走过场、摆花架子,一到必要时刻就如鸟兽散。即便是号称各军之冠的禁卫军,也只是“真棘门灞上儿戏事耳……其操演亦用新法,然不脱梨园武行习气”。

战败,也不能全怪八旗士兵。自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清朝进入了一个屈辱的岁月,败仗多如牛毛。很多时候是因为晚清政府腐朽堕落,才会造成对外战争胜少败多。

眼见八旗军无力抗击外敌,屡战屡败,清政府也不是冷眼旁观,任其堕落。新政时期,清政府为了重振八旗制度,对八旗军制进行了改革。可惜,八旗军制改革并没有彻底完成近代化的目标。直到民主革命爆发,清帝被迫退位,八旗军就只剩下的一部分被改练成新军。

至此,八旗称号消亡,正式淡出历史舞台。

0 阅读: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