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海防塞防之争。

琅琊左史 2024-03-19 17:05:28

1865年,浩罕国的一位将军阿古柏率军侵入新疆南部,并且得到了英国的支持,英国与其签订条约,正式承认阿古柏政权。1870年,阿古柏势力又侵入北疆,占领了乌鲁木齐和吐鲁番。

眼看着英国势力的加入,沙俄不想新疆这块肥肉被英国独吞,1871年,沙俄侵入伊犁,与阿古柏一南一北形掎角之势意图侵占整个新疆。

祸不单行,1874年,日本侵入台湾,清廷东南沿海防务压力陡增。

清廷东西两面面临入侵压力,1875年,清廷文武百官展开了海防优先还是塞防优先的大讨论。海防论以李鸿章为代表,塞防论以左宗棠为代表。

海防派的论据有五个:第一,边防不如海防重要和紧迫,因为北京距海岸近,而新疆则离京师远;第二,由于财政苦难和新疆战役的胜算毫无把握,不得不重新考虑此役是否可行;第三,新疆土地贫瘠,一片不毛之地,不值得花这样高的代价去收复它;第四,新疆的周围有沙俄、浩罕强邻,不能长期固守;第五,缓期收复新疆并不是要放弃这片土地,只不过是保存实力等待他日再行收复。

塞防派也提出了五个论据:第一,新疆是西北防务的第一线,它守卫蒙古,而蒙古守卫着北京;第二,西方列强以及日本在沿海尚未造成直接入侵的危险,而俄国人在新疆的推进已经成为主要的威胁;第三,不应将边防军费转用于沿海防务,因为对沿海防务已经拨给固定的军费;第四,列祖列宗百战经营的土地不应放弃;第五,乌鲁木齐和阿克苏这样的战略要地应首先收复。

左宗棠认为俄国的侵入是心腹之患,而西方国家在东南沿海的威胁只是肢体之病。这与1681年康熙皇帝先收复台湾,再攻打准噶尔噶尔丹恰好反了过来。

从历代王朝的经验来看,塞防一直处于战略地位,远远优于海防,因为历代王朝总是面临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秦汉时期的匈奴,隋唐时期的突厥,两宋时期的契丹、女真、党项以及最终灭南宋的蒙古,都是从北方而来,明朝虽然将蒙古族赶回了大漠,但有明一代北元依旧是明朝的心腹大患。发源于北方的满族王朝,本身就是以一个游牧民族入主中原的王朝,不能不清楚边防的重要性。北方游牧民族数次入主中原,这种历史记忆刻骨铭心。沙俄从东北、西北多地入侵,大有入主中原之势,新疆如果失陷,则蒙古、西藏均不能保,河西走廊亦不能保,最终中原将完全暴露在沙俄面前,塞防至关重要。

经过慎重考虑,清廷决定海防塞防并重,新疆必须优先收复。1875年4月23日左宗棠被委任为钦差大臣,全权督办新疆军务。左宗棠为准备这次战役而殚精竭虑,不惜向西方列强举债筹集军费,最后采取了“缓进速战”、“先北后南”的策略。1876年,刘锦棠迅速进入新疆,到11月便征服了北疆。1877年3月兵分三路进入南疆,迅速击溃阿古柏的军队,阿古柏于1877年5月29日自杀身死。虽然阿古柏的儿子们继续作战,但是已经是强弩之末,到1877年底,除了伊犁这块小飞地仍为俄国人占领外,整个新疆已被收复。

1881年,借着收复新疆的余威,曾纪泽代表清廷与沙俄签订了《伊犁条约》,1882年清廷收回了伊犁。1884年新疆正式设省,刘锦棠成为首任甘肃新疆巡抚。至此新疆牢固的掌握在了清廷手中,为后来中国的辽阔版图奠定了基础,左宗棠的功绩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0 阅读:1

琅琊左史

简介: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