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讷晚年谈到姐姐李敏,赞不绝口:姐姐有本事,两个孩子都有出息

史海任我行 2024-05-18 17:43:05

1976年对于李讷来说是无比悲痛的一年,先是在9月份失去了一生敬爱的父亲,一个月后母亲又身陷囹圄。

李讷在七十年代末的处境非常艰难,身边的同事也是和她保持距离,为了躲避那些流言蜚语,李讷不得不辞职。

失去了经济来源后,李讷每天过得浑浑噩噩,好在李敏经常去她家中看望她,这才使她对生活重新燃起了希望。

对于姐姐的恩情,李讷始终铭记于心,晚年接受采访时,李讷赞不绝口:“姐姐有本事,两个孩子也都有出息。”

李敏一生共育有一儿一女,儿子名为孔继宁,女儿名为孔东梅。能够受到小姨的夸赞,他们必然都在各自的岗位干出了一番事业。

这两位毛家后人拥有怎样的精彩人生呢?

“继承列宁的遗志”

1962年的一天,中南海医院的产房内突然出来了一声婴儿的啼哭声,“生了!生了!快去通知主席!”护士打开产房的门,兴奋的朝着门外的宾客们喊道。

毛主席当时正在菊香书屋工作,警卫员一路小跑,把这一消息带给了毛主席。毛主席放下了手中的笔,脸上充满了喜悦:“真没想到,我都七十岁了,还能升官。”

毛主席到达医院时,李敏和新生儿已经被推进了病房,病房内人挤人,大家都在用怜惜的眼神看着李敏怀中的孩子。

见毛主席走进了病房,众人为他腾出了一条道,孔从洲作为亲家,率先开口:“主席,李敏生了一个男孩,你赶快为他取个名字吧。”

由于昨天刚刚过完“十月革命胜利纪念日”,于是毛主席说:“希望他能继承列宁的遗志,要不就叫‘孔继宁’吧。”

在场的人都觉得,这个名字不仅朗朗上口,而且还寓意深刻,于是首位毛家第二代后人便被取名为“孔继宁”。

与其他老人一样,毛家也一直遵循“隔辈亲”这一铁律,每当毛主席在工作时感到身心疲惫,他便会来到李敏的住处逗孔继宁玩,毛主席只要抱起孔继宁,便舍不得撒手。

“娇娇啊,有时间带着继宁去上海看看妈妈,妈妈一个人在上海生活,非常孤独,她也需要有人陪伴。”毛主席温柔的对李敏说道。

自打从苏联回国后,贺子珍便一直在东北工作,由于特殊原因,她未被允许进入北京,新中国成立后便独自生活在上海。

一岁左右,孔继宁被李敏带到了上海外婆家中,孔继宁的到来让贺子珍的生活多了几分欢乐。

贺子珍经常带着孔继宁和邻居家的小孩玩,称体重时,如果发现外孙比邻居家的小孩轻,她便会无比自责,反问自己,是不是给外孙准备的饭菜不合胃口。

随着孔继宁的年龄逐渐长大,贺子珍经常给他讲述打仗时的故事,孔继宁被那些英雄事迹深深的感动,他从小便励志,长大后一定要成为人民军队的一份子。

对于自己的晚辈,毛主席始终教诲:“无论到什么时候,千万不能搬出毛泽东后代这一身份。”

孔继宁始终牢记毛主席的教诲,上学后,孔继宁团结同学,尊重老师,人缘一直比较好。

每当学校调查家庭信息时,孔继宁都在父母一栏中填写“工人”二字,大家一直都不知道他是毛主席的外孙。

十五岁时,孔继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前往乡下从事体力劳动。在生产队劳动时,孔继宁不怕苦不怕累,大队长感叹:“孔继宁同志一点都不像是城里的读书人,干起活来一点都不比我们差。”

1976年毛主席去世,孔继宁请了半个月的长假,老师询问缘由,这才知道孔继宁的真实身份。

回到学校后,老师同学对他毕恭毕敬,但他却说:“我和大家一样,都是普通人,这是外公经常对我说的一句话。”

受环境的影响,学英语是一件不被提倡的事,但孔继宁却清楚的看到了中国的现状。英语是中国与国际沟通的桥梁,大部分高端学术资料都是用英语撰写的。

孔继宁认为,要想为中国作出更大的贡献,学好英语非常重要,如果拘泥于意识形态上的条条框框,中国将永远落后于世界。

高中毕业后,孔继宁凭借出色的英语水平考入了解放军南京国际关系学院。

当时正值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孔继宁意识到,在这个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博弈更为激烈,这一点从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就能体现,军事行动其实不过是外交博弈的衍生品。这种认知导致他后来从事了外交方面的工作。

从国际关系学院毕业后,孔继宁进入了总参谋部工作。作为中国的“红三代”,同事们原本以为他说不得,碰不得,但深入接触过之后,大家便转变了这种想法,孔继宁不仅工作能力突出,而且性格谦和,服从性很强。

孔继宁凭借自身的努力先后被派往了驻巴基斯坦、英国大使馆担任武官助理,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外交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1997年,正当孔继宁在事业上蒸蒸日上之时,他却做出了一个令众人吃惊的决定——退伍。

孔继宁的父亲孔令华的心脏病不断恶化,李敏的身体状况也越来越差,看着两位亲人亟需照顾,孔继宁决定放弃自己的事业,专心照顾二老。

受父亲的影响,孔继宁也走上了经商的道路。由于曾在国外工作多年,孔继宁开阔的眼界让他在商海如鱼得水,但是他几乎把所有的钱都花费在了公共事业上,尤其是对毛主席的纪念活动。

与其他商人不同,孔继宁并没有把所有精力都放在赚钱上,他始终把家人放在首位,只要有时间,他便会回到家里陪伴自己的父母。

但是1999年孔继宁迎来了一场噩耗,孔令华在前往广州参加展会途中不幸遭遇车祸,抢救的过程中又遭遇了医疗事故,最终不幸离世。父亲的离世孔继宁深受打击,但他依然以宽广的胸怀原谅了肇事司机和涉事医生。

二十一世纪之后,孔继宁开始有计划的宣传毛泽东思想,先后出版了李敏自述的《我的童年与领袖父亲》、《真实的毛泽东》、《百年后的毛泽东》等书籍,完整的还原了那段历史,为党史的研究提供了素材。

李敏晚年时行动不便,于是她便委托孔继宁代表自己去看望李讷。李讷得知外甥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后十分欣慰:“继宁,你果真没让你外公失望。”

长得最像毛主席的后代

要问毛主席的后代中,谁长得最像毛主席,一定是孔东梅。孔东梅于1972年出生于上海,因为李敏一家没有出入中南海的通行证,所以与毛主席见面的机会很少,这导致毛主席在生前未能与外孙女见面。

孔东梅出生的时候,李敏寄给了毛主席一张照片,孔东梅的名字也是毛主席取的,“东”取自自己的名字,“梅”则是取自毛主席最喜欢的花——梅花。

这张照片被寄到中南海时,正赶上李讷结束了一段失败的婚姻。李讷开始第一段婚姻前,毛主席曾持支持态度,他对此一直感到自责,看到照片中的孔东梅后,他心疼的对李讷说:“大娃娃,你姐姐都生二胎了,你什么时候才能找到自己的幸福呢?”

李讷拿过照片后也爱不释手,看了看微微挺起的肚子,她不知道该如何回应毛主席。她只好借机转移了话题:“爸爸,你看她下巴的那颗痣,跟你那颗多像。”

由于李敏和孔令华工作繁忙,孔东梅一出生便交给了贺子珍来抚养。与照看孔继宁时不同,孔东梅出生时,贺子珍的身体状况已经比较差,但为了帮女儿分担压力,她义无反顾的当起了全职保姆。

身体上的痛苦再加上精神上的抑郁,七十年代后,贺子珍十分依赖香烟。每当她想念毛主席时,总会拿出他的照片反复查看,然后默默的点燃一根烟。

当时孔东梅还年少,还不知外婆为何如此忧郁,她趴在贺子珍身旁娇声娇气的问到:“姥姥,照片里那个人是谁啊,为什么你一看到她就哭?”

贺子珍说:“他就是你的外公,除了是你的外公之外,他还是全体中国人的领袖,将来你一定有机会看到他的。”

孔东梅一直等待着这一天的到来,可惜的是,四岁时她被告知外公已经离世,她的这一愿望终究没能实现。

六岁时,贺子珍的身体状况已经无法再继续照顾孔东梅,于是李敏便将其接到了北京。

来到北京后,孔东梅惊奇的发现,妈妈虽说是毛主席的女儿,但日子过的十分清贫,爸爸则是为了工作,经常出差。

小学时,孔东梅从来都没买过新衣服,基本都是穿哥哥小时候穿过的旧衣服。许多衣服需要改一下才能穿,因此孔东梅又练出了一手针线活。

到了中学时期,孔东梅下巴上的那颗痣越来越明显,毛主席外孙女的这一身份也不胫而走,老师想要给予她特殊的关照,但是被孔东梅拒绝。

李敏经常教育孔东梅:“在外面一定要夹着尾巴做人,不要活在你外公的光环下。”

由于母亲身体不好,孔东梅放弃了住校的机会,每天起早贪黑的上下学,只为了能够照顾母亲。

李敏担心如此会影响孔东梅的学业,经常对她说:“女儿,你安心读书吧,家里还有你哥哥呢。”当孔东梅依然保持着这样的生活,仿佛一天看不见母亲,心里就不踏实。

紧张的生活节奏让孔东梅认识到了时间的重要性,她学会了合理安排时间,这对她日后再事业上取得一番成就极为重要。

1992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概是因为继承了外公的基因,孔东梅十分爱好文学,于是本科期间选择了英美文学专业。

本科期间,孔东梅成绩优异,毕业后,泰康人寿保险向其投来了橄榄枝。当时泰康保险刚刚成立,所以孔东梅成为了泰康保险的早期创始人之一。

任何一个公司在创立初期都有一段艰难的路要走,孔东梅放下了自己的身份,从基层做起,一步步的成为了公司的骨干。

但是,孔东梅并未满足于此,她没有停下探寻真理的步伐,1999年前往了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国际政治。

在美国拿到硕士学位后,孔东梅毫不犹豫的回到了中国。回到中国后,孔东梅创办了一家专门研究党史以及推广红色文化的公司,为了纪念自己的外公,她把公司命名为东润菊香书屋有限公司。

2005年,孔东梅来到了井冈山,参观了外公和外婆曾经奋斗过的地方,井冈山之行后,孔东梅出版了《听外婆讲那过去的事情》一书,虽说后来发行商的毁约给这本书的发行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但它依然让人们更加全面的了解了贺子珍的伟大人生。

小时候,外婆经常教育孔东梅:“将来你要用知识来改变中国的现状。”孔东梅没有忘记外婆的话。2015年,孔东梅牵头创立了东润公益基金会,该基金会用于支援教育资源薄弱的地区。

截止到去年九月,东润公益基金会涉及到的项目已经遍布了全国255个贫困县,超过百万名儿童获得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结语

无论是孔继宁还是孔东梅,他们的体内流着红色的基因,他们从未凭借毛主席后代这一身份谋取利益,“为人民服务”这五个字深深的刻在了他们的心上。

正如李讷所说:“两个孩子都有出息。”如今孔继宁和孔东梅依然正处壮年,他们将继续发扬先辈们终身奋斗,为公为民的精神。

10 阅读:2170

史海任我行

简介:每一段历史都该被铭记,我要做的就是让历史焕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