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年前风靡海外的“中国高定”啥样?

辽沈晚报 2024-04-10 09:00:35

官邸生活图 通草水彩画。本版图片均由辽沈晚报记者 王迪 摄

文四品云雁纹补子改手袋。

雍正白釉广彩纹章连枝花卉瓷盘。

贝壳透雕花卉纹折扇。

张学良旧居陈列馆推出“海贸遗珍——清代广州外销艺术品展”。

深受欧洲贵族欢迎的社交礼品“中国高定”瓷器、欧洲贵族妇女传情达意的折扇……18、19世纪,中国的外销产品就已经风靡海外,引领时尚。

日前,张学良旧居陈列馆与广州博物馆联合举办“海贸遗珍——清代广州外销艺术品展”,展出了广彩瓷、牙雕、贝雕、外销画等百余件二百年前远销海外的“中国制造”。

外销瓷器均走“高定”风

成为社交礼品风靡欧洲

据了解,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政府施行“一口通商”政策,广州成为全国唯一通商口岸。中西科技、工艺、工匠在此汇聚,让广州工艺美术进入了承前启后的黄金时代。广州手工艺人应欧美市场所需,不断创作和生产出各种既具浓厚中国色彩又略带西方艺术风格的外销艺术品,无论是刺绣、牙雕、木雕还是制瓷,经千百年锤炼自成一派,成为西方贵族、商人争相订购的东方珍宝。

“广州十三行”由此应运而生,成为清政府与外商进行贸易、代收关税的交易场所,是18、19世纪中西商贸和文化交汇的中心。

18世纪开始,主要面向海外市场的广州彩瓷在造型及装饰上呈现强烈的中西合璧风格。这些外销光彩瓷器,均走“高级定制”风,选用景德镇的白素瓷,工匠们依外商来样彩绘烧制,纹饰精细、色彩艳丽、有堆金织玉之感,因此又称“织金彩瓷”。

英国、法国、荷兰、瑞典和美国等国来样订造的广彩瓷除了欣赏装饰类器物以外,还有各种西餐的日用器皿,例如茶具、咖啡具、啤酒杯、剃须盘、牛油盘、奶油碟、生果篮及卫生洁具等。在花纹装饰方面,既有传统中国风格的花纹、人物、故事,也大量出现西方事物,如皇室纹章、贵族徽识、城市标志、公司商标、名画甚至股票买卖等等。这类“订烧瓷”的价钱贵于其他瓷器,但作为社交礼品,仍然很受欧洲人士欢迎。

展出的清代乾隆时期的广彩人物图大肉碟、广彩人物图浅圆形主碟、广彩人物图方形沙律碗等文物,均来自同一组文物,这是一组整套的餐具,共有110件,包括了西餐使用的各种器皿。所有餐具绘制相同的中国人物故事图案,是外商从广州成套订制的。

这些外销瓷器中,还有一种比较有特点的,就是纹章瓷,它通常是由西方王室、贵族、政府官员、社会团体、商人、知识分子等把彰显或代表自己家族、身份、地位、权力的纹章图案定烧于中国瓷器之上。展出的清代雍正时期的白釉广彩纹章连枝花卉纹瓷盘,为英国人约翰·威利斯于1735年定制,其做工精细,最大特点在于口沿处运用“白加白”工艺绘制的连枝花卉纹。这种工艺利用不透明的白色料在器皿的白色或浅色釉面上绘制图案,采用这种技法的产品工艺复杂、产量少但制作精良。

“扇”动时尚

中国造折扇深受欧洲贵族妇女欢迎

除了瓷器受到欢迎,拥有精湛技艺的牙雕、贝雕、金属雕等制品也受到追捧,引领着西方时尚。

其中,清代广州外销折扇深受欧洲贵族妇女喜爱,广匠们将广作工艺与西洋审美相融合,创作出大量中西风格共融、专供外销的扇子。在当时,扇子还是西方女性传情达意的工具。西方扇子的社交语言源于19世纪,欧洲女性用执扇的手势来表达自己当下的想法,这种“扇语”表达既优雅又含蓄。

在本次展览上就可以欣赏的精美的贝壳透雕花卉纹折扇这把折扇扇骨与扇面均由整片贝雕而成,洁白光润,扇面镂雕精巧的花卉图案,中部留白的盾形开光处为预留的雕刻定制者家族纹章的部位。

累丝工艺又称“细丝工艺”“花丝工艺”,是将金、银等加工成丝,再经盘曲、掐花、填丝、堆垒等手法,是制作金银等首饰的一种精细工艺。烧蓝,又称“点蓝”或“银珐琅”,以银为胎,用银花丝在胎上掐出花纹,再用透明、半透明的珐琅釉料填充于花纹之类,经多次低温焙烧而成。清代是累丝工艺发展的顶峰,伴随着珐琅技艺的发展,累丝与珐琅技艺相结合,不仅为累丝增添了蓝、绿、黄等色彩,珐琅片的亭台楼阁、山水人物与花卉等纹饰也令所成之器更具观赏性和审美性。

本次展览上展出的19世纪的银鎏金累丝捧花棒,则是当时欧洲时尚之风的新器型累丝工艺制品。19世纪,在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推崇下,捧花棒成为了欧洲上流社会女性必备的时尚单品之一。工匠们使用金、银等金属制作成形似缩小版花瓶的器物,用以包裹花束,方便女士们手持花束,中国银匠亦顺应欧洲市场需求,生产了这种应欧洲时尚之风而诞生的新器型。

“中国的明信片”通草水彩画

深受西方人青睐

外销画兴盛于18、19世纪,广州十三行商馆区出现了一批专门创作外销画的中国画家。广州十三行商区中有许多外销画家,他们以“呱”为自己的名号和画店招牌。这些画店是到广州的西方人的必去之地。

他们以通草、玻璃、油画布、纸本等材质,用西洋画法描绘岭南地区的风貌,题材包括市井风情、花鸟昆虫、人物故事、帆船房屋等等。这些油画、水彩画、玻璃画等作品大量出口,成为西方社会了解中国风土人情的重要媒介,也是清代到广州贸易的商人回航时喜欢购买给亲友的礼品。

其中,通草水彩画是18、19世纪在广州盛行的一种融合中西绘画技法,承载于通草纸片上的特殊画作。这种画作题材广泛,多为表现当时广州的市井生活风情和珠江风貌。画面色彩明丽、形象生动,深受西方人青睐,被喻为“中国的明信片”。

本次展览上,就可以欣赏到官邸生活图等多件清代通草水彩画。包含“养鸭船”图、“花艇”图、“载客帆船”图、“西瓜扁”图和“商船”图,一组五件组合展出的清代通草水彩画也颇具特点。这些画都真实的反映了清代珠三角地区部分水上航行船只的风貌,是18、19世纪广东水路运输和商业活动的珍贵图像资料。

张学良旧居综合办副主任胡美子介绍,本次展览由张学良旧居陈列馆与广州博物馆联合举办“海贸遗珍——清代广州外销艺术品展”,展览将在旧居展出持续至 10月7日。展览甄选百余件清代至近代广州工匠制作的广彩瓷、牙雕、贝雕、银器、织绣、石湾陶、外销画等广作工艺精品,希望观众可以通过这些文物,了解18、19世纪广州口岸对外贸易历史和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社会景象。

辽沈晚报记者 朱柏玲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