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了白居易,就读懂了人生,他是真的活明白了

槐序姑娘本人 2023-12-08 12:54:19

古诗词也可以很有趣

在上一章节中,我们讲了白居易和初恋湘灵之间的爱情故事,今天我们继续讲《白居易的一生》

他是中唐、乃至全唐最聪明的诗人。

公元805年,唐德宗驾崩,太子李诵即位,为唐顺宗。

于是,太子伴读王叔文得重用,并和刘禹锡、柳宗元一起推动了永贞革新。

半年后,宦官俱文珍发动了宫廷政变,逼唐顺宗内禅,太子李纯登基,为唐宪宗。

因此,太子的老师、武则天的侄子武元衡得重用,叫停革新的同时,又将刘禹锡、柳宗元等人贬为司马,史称“二王八司马事件”。

此时的韩愈也在贬谪之中,元稹及第后尚未授官。

这一时期的中唐,极度混乱,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朝内党争不断。

但是,我们看此时的白居易在做什么?

实际上,他什么也没做,只要一有时间,就和武元衡、裴度吟风弄月,日子过得清闲又潇洒。

后来,武元衡、裴度均登了相位,这就叫韬光养晦。

在白居易的一生中,朋友除了武元衡、裴度,还有宰相李绛、宰相李绅、宰相元稹、宰相韦处厚、宰相令狐楚、宰相牛僧孺、宰相李德裕,尤其是他的弟弟白敏中,更是被他一手推到了相位。

最重要的是,这些人之间多为政敌,比如裴度和令狐楚就是死对头,牛僧孺、李德裕更是“牛李党争”的领袖。

而白居易的知交元稹,也先后和裴度、令狐楚有龃龉,但他们都和白居易交好。

有这般本事的人,必然是人精。

一定有人会说,这是白居易圆滑,左右逢源,这样讲就太不了解白居易了。

公元806年,白居易再登才识科,授盩厔县尉,随后几年平步青云,任进士考官、集贤校理、翰林学士,再封左拾遗,授太子左赞善大夫。

刚入官场的白居易,还是很有干劲的,总是给唐宪宗上书,有时甚至还评说他的过失,因此把唐宪宗搞得很烦,就对李绛说: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

自然,李绛是向着白居易的,他劝谏宪宗开言路,广纳贤言。

真正让白居易改变人生观的,是贬江州司马,这也是他人生中唯一一次贬官,还是为了朋友两肋插刀,留下千古美名。

公元815年,藩镇吴元济反,朝廷派兵围剿。节度使李师道拥兵自重,怕朝廷顺便收拾自己,于是就派刺客暗杀武元衡和裴度。

武元衡当场身亡,裴度的头部也受了重伤。

为此,白居易越级上表,希望朝廷能严惩凶手,但当时朝廷无人可用,许多大臣都建议采用怀柔政策,安抚李师道。包括韩愈和张籍,李师道也曾试图去拉拢。

所以,白居易以“文字狱”被弹劾,贬去了江州当司马,这一去就是5年。

虽然此时白居易的《琵琶行》写得凄凄凉凉,但其实他日子过得不错,甚至还在庐山香炉峰北建造了草堂,继续吟风弄月,日子逍遥快活。

有诗为证:

其下无人居,悠哉多岁年。有时聚猿鸟,终日空风烟。

时有沈冥子,姓白字乐天。平生无所好,见此心依然。

他的改变,是源于对朝廷局势通透的认知,当朝宰相被刺,朝廷不予追求,甚至连裴度暂时充任相位,也遭到了群臣的反对,建议罢免裴度以平息事端。

白居易母亲因赏花坠井身亡,这些人为了整白居易,就把他诗中含有“花井”的句子全都翻了出来,说他有伤教化,于是就将他排挤出朝,贬到了江州。

自此以后,白居易的为官之道就彻底改变了,开始享受人生。

公元820年,白居易复官回朝,任主客郎中、知制诰。次年加朝散大夫,正式著五品绯色朝服,很快又转上柱国、中书舍人。

此时的白居易,完成了仕途的三级跳,进入了权利的核心,可是白居易并没有贪恋权利,反而自请出朝,任杭州知州。

后世的苏东坡是白居易的粉丝,他早期的经历也和白居易极其相似,他们也都在杭州留下了佳话。白居易纳家伎樊素和小蛮,苏东坡羡“樊素口、小蛮腰”,就收养了朝云。

所以我们要问,白居易为何放弃京官不做,主动去了杭州?

很简单,这一年唐穆宗即位,元稹被重用,很快就升为中书舍人、翰林承旨学士,翰林承旨就是当宰相的前奏。

而当时裴度为相,元稹过于着急,勾结近侍魏宏简企图趁裴度在外平乱,充任相位。

他们俩都是白居易最好的朋友,所以白居易一想,得了,我才不蹚这个浑水,你们俩争吧,我走了。

在杭州,白居易修了西湖,疏浚六井,还开凿了西起虎丘东至阊门的山塘河,既有政绩又有生活。

他追怀苏小小,因此收了樊素和小蛮两位绝世美女为家伎,每每泛舟湖上,月夜畅饮,琴音袅袅,歌舞翩翩。

关于工资,白居易在诗中是这样写的:

34岁时:俸钱万六千,月给亦有馀(月薪1万6)

36岁时:月惭谏纸二百张,岁愧俸钱三十万(年薪30万)

38岁时:俸钱四五万,月可奉晨昏(月薪四万五),廪禄二百石,岁可盈仓囷(囤粮大户)

45岁时:岁廪数百石,月俸六七万……

多金,官高,有美女相伴,有诗名,有一众朋友,还有风花雪月的生活,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而白居易的智慧,还不仅仅体现于此,他还有更神的操作。

公元826年,白居易在扬州与刘禹锡初次相聚,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此时的刘禹锡,刚刚结束了近23年的贬谪生涯,因此白居易为他接风洗尘,并有诗相赠。

次年,白居易任秘书监,配紫金鱼袋,升刑部侍郎,封晋阳县男。

这已经是三品大员了,可白居易却假病托辞,没有赴任,反而选择了去东都洛阳任太子宾客。

东都洛阳就是养老的地方,他也因此躲过了甘露之变,这就是智慧。

公元831年7月,元稹病逝,白居易亲自为他撰写了墓志铭,9年后又写下了: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他和元稹同窗苦读,一起登科,一起当官,又曾一起贬官,在诗坛上,他们俩推动了新文化运动,某一时期的诗名,比李杜还盛。

白居易和元稹之间的诗歌酬唱,多达300多首,这样的友谊成千古美谈。

因此,元稹过世后,白居易就在洛阳履道里买了宅子,正式准备退隐。半生宦海沉浮,他是真的活明白了。

公元842年,70岁的白居易以刑部尚书致仕。

这一年,唐武宗打算启用白居易为相,白居易称年事已高,婉拒,遂让李德裕举荐了自己的弟弟白敏中,从东都殿中侍御史直接提知制诰、翰林学士,后升相。

这才是权谋之术,有自己弟弟在相位,哪怕党争再严重,他亦可自保无虞。

因此,白居易尽疏家财,全部用来做善事,并且还打算卖马放伎,为樊素和小蛮找到了好的归宿。

可是马被牵走时,竟然反顾嘶鸣,不忍离去,这让樊素和小蛮深受感动,于是就又留下来陪了白居易三年。

晚年的白居易,经常和刘禹锡出入裴度的府邸,一起研诗,把酒言欢,日子过得很是闲逸。而白居易还主持了“七老会”,后世的司马光贬官洛阳时,也曾效仿白居易。

唐武宗会昌六年,公元846年9月8日,75岁白居易在洛阳长逝,谥号“文”,葬于洛阳香山。

唐宣宗李忱赋诗悼念: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这是对白居易极高的评价,他是诗远播海外,句传鸡林,成就为中唐最高。纵观唐代诗坛,能长寿且善终的诗人并不多,尤其功成名就,百世长青。

想李白、杜甫、李商隐、杜牧,皆是郁郁不志,诗虽写得好,但生活一团糟,杜牧自命风流,“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但相比于白居易与樊素、小蛮的感情,杜牧终归只是个浪子。

白居易的一生,知进知退,有着良好的生活观,懂得活在当下,这些都是值得后人学习的。

0 阅读: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