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老总问起导弹研发进度,美国用了十年,钱学森回答:五年就够了

江舸 2024-02-21 19:23:14

在现代战争中,导弹已经成为至关重要的战略性武器,其不但能够远距离打击敌方的军事目标,更是防卫领土和领空的重要依仗。

如今我国的导弹技术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这对我国的国防事业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然而在新中国建立之初,我国的导弹事业却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而我国之所以能够迎头赶上,都仰仗于投身于两弹一星事业的科学家们。

其中有着中国导弹之父称号的钱学森先生,更是居功至伟。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在美国工作的钱学森先生便一直尝试回到祖国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力量,但由于美国方面的层层阻挠,钱先生最终在1955年年底才终于回到了中国。

回国之后钱学森与科学院的领导进行了会面,科学院工作人员除了委托钱先生组建力学研究所之外,也转达了中央军委的委托,希望钱学森能够为新中国的导弹研究做出贡献。

钱学森之前在美国便是这方面的行家,于是便当即应允下来。

随后科学院的领导邀请钱学森到东北转一转,因为那里是新中国的重工业基地,也是我国军事工程学院的所在地。

钱学森随后立即奔赴东北地区进行考察,在他到达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时候,惊讶地发现担任学院院长的陈赓大将竟在门口等候。

陈赓见到钱学森后也非常激动,他拉着钱学森走遍了校园的各个实验室,并表示:

对于钱先生,没有什么密要保。

在走过一个户外火箭实验台的时候,钱学森的目光被深深吸引住了,他走上前去与做实验的师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陈赓大将见状凑到了钱学森的身边,小心询问钱先生中国能不能造出自己的火箭和导弹。

钱先生听后表示中国又没有比外国人矮一截,自然能够设计出自己的导弹来,听闻此话陈赓的眼神瞬间亮了起来。

原来他此行受到了彭德怀元帅的委托,就是要看看钱学森有没有设计研发导弹的信心。

钱学森的表态很快传回了北京,彭德怀元帅也感到精神振奋,在钱老回京后彭老总就将其请到了自己的办公室里,自己询问起导弹研发的相关事宜。

在此次谈话中,彭德怀元帅提及了研发周期的问题。

钱学森表示美国从开始研发到第一枚导弹试射成功用了十年的时间,他有信心在五年之内完成导弹的设计和制造,这让彭总喜出望外。

在得到钱学森充满信心的答复之后,党中央和军委也加快了导弹研发部门的组建工作。

最终在1956年10月8日,由聂荣臻元帅主持,专职进行导弹研究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在车道沟成立,钱学森也成为了该单位的第一任院长。

在五院成立之后,钱学森立刻投入到了紧张的工作之中。

他首先对研究院中的工作人员进行了培训,向他们传授了先进的数学,物理及其他方面的知识,其他时间他就开始着手研究导弹的设计工作。

聂荣臻元帅看到钱学森工作十分繁重,便提出了“爬梯子”的设想,他建议钱学森去往苏联与当地专家进行交流,并向苏联方面申请一定的技术支持,先通过仿制搞清楚导弹设计中的部分问题,之后再在这个基础上完成自主设计。

钱学森听到后对此表示极度赞同,他在1957年跟随聂荣臻前往苏联进行访问,期间钱学森与苏联导弹专家进行了多次交流,并进行了以“工程科学”和“工程控制论”为题的演讲,收获了高度评价。

钱学森一行人回国的时候苏联不但同意派遣技术专家支持我国的导弹研发事业,还送给了中国教学和科研弹P-1以及P-2的图纸,这让钱学森如获至宝。

回国之后钱学森立即组织人手对苏联的图纸进行了翻译,并明确了以P-2为蓝本进行导弹仿制的方针。

但就在仿制导弹即将制造完成的时候,赫鲁晓夫突然撤走了专家并要销毁部分资料,这给导弹的研发造成了极大阻碍。

在其他研究人员对于前景产生悲观情绪的时候,钱学森挺身而出承担了责任,其将一切责任揽在了身上,鼓励研究人员畅所欲言。

在他的带动下导弹研发工作再次运转起来,在1960年底我国仿制的P-2导弹,即东风1号终于制作成功。

1960年11月5日,随着东风1号在酒泉火箭发射基地的试射成功,我国终于拥有了自己制造的导弹,这堪称中国国防历史上的里程碑。

而这一天距离钱学森与彭老总的会面,刚好过去了差不多五年的时间。

完成了东风1号的试射工作后,钱学森和研究所的其他人员并没有时间来庆贺,便立即投身于新导弹的研发工作之中了。

由于东风1号是在苏联导弹的基础上制作出来的,因此苏联方面对这次试射并不买账,这让第五研究院的科学们们憋着一口气要证明自己。

他们立志要凭借努力研制出中国自己的导弹,在研究所里这枚导弹也被冠上了“争气弹”的小名。

当时东风1号导弹的有效射程为五百千米左右,这极大地限制了其在战争中的运用,因此钱学森在会议上确定了东风2号的研发目标,即令其成为射程近一千千米的中近程导弹,这对于我国的科研团队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但东风1号的试射成功赋予了他们充足的自信,在钱学森的带领下,他们仅仅用了不到16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第一枚东风2号的设计和制作,人们都相信这枚导弹一定能够达到预定的设计目标。

但在1962年3月21日进行的试射中,东风2号在发射不久后就偏离了航线,最终坠毁在发射台附近的荒漠中,这给导弹研发团队造成了不小的打击。

作为领导的钱学森并没有因此气馁,他带领同事们在导弹坠毁现场收集了大量残骸,借此分析导弹设计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在改进过程中他们也适当放缓了脚步,对一些细节问题进行了细致的讨论,并增加了多项地面试验,终于克服了一系列技术难关,完善了设计中存在的漏洞。

1964年6月29日,钱学森协助张爱萍在“二十基地”又一次进行了东风2号的试射。

这次导弹精准命中了预定的目标,在场的众人无不欢欣鼓舞,这预示着中国完成了从导弹制作到导弹设计的重大突破。

完成东风2号的试射之后,钱学森又投身到新的工作之中,这次他把目光放得更为长远,制定了一份“八年四弹”的计划。

在这份计划中,东风2号甲中近程导弹,东风3号中程导弹,东风4号中远程导弹以及东风5号洲际导弹被列入了待研发目录。

当时钱学森认识到了我国在长距离导弹研发领域的空白,这将极大限制我国的战略威慑能力,为此必须逐步增加我国自主研发导弹的射程,最终赶上西方国家的研发进度。

除了研制地地导弹之外,钱学森还同时领导开发了许多其他导弹,其研制的红旗型号地空导弹和海鹰型号的岸舰导弹,在经过试验后已经装备到各地部队。

其中红旗号导弹更是击落了多架美国U-2侦察机,极大遏制了敌人的嚣张气焰,为我国防空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此外随着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试爆成功,如何将核武器与导弹进行更好的结合成为了钱学森最在意的问题。

不比其他武器,核武器的巨大威力决定了其在最微小的环节上,都马虎不得。

钱学森作为首席科学家,在核武器运载导弹研发上耗费了大量的心血,要求每个相关设计人员都要向他进行汇报。

最终在钱学森及其他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下,装载有核弹头的东风2号导弹,于1966年10月27日发射成功。

这标志着我国拥有了进行中近程核打击的能力,核武器不再是没了牙的老虎,中国的国防安全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除此之外,钱学森还对我国的人造卫星事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其在空气动力学以及火箭制造方面的渊博学识及丰富经验帮助科研团队克服了诸多难题。

最终成功将东方红一号卫星送入了太空,让宇宙听到了新中国的声音。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在先进科学领域更是极大落后于西方国家,这让我国的军工事业发展严重受阻,国家安全受到了严峻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钱学森先生毅然放弃了其在国外的一切回到祖国,投身于国防事业的建设之中,并在两弹一星及导弹研发工作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他不但帮助我国军工事业完成了许多从无到有的突破,更规划出了中国导弹领域的发展路径,钱老中国导弹之父的称号更是实至名归。

参考资料

本文部分内容,参考自《钱学森与中国导弹航天事业》,刊登于《文史春秋》2021年第10期。

0 阅读:20

江舸

简介:读奇闻历史,品天下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