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战役八天速胜,多亏毛主席临阵点兵,8天消灭10万人

陶陶读历史 2024-04-07 19:15:29
前言

1948年9月,华东野战军接到攻打济南城的命令,这场战斗的艰巨性不言而喻。

济南城不仅是国民党在山东设置的最后防线,同时也是华东和华北两大战场之间的关键连接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经过浴血奋战,战士们终于在24日取得了济南战役的伟大胜利。

令人不禁好奇的是,在济南战役即将爆发时,毛泽东主席居然决定以中央军委名义电告许世友和粟裕,让他们分别担负整个攻城指挥和全军指挥的重任。

兵家大忌的临阵换将,为何在这场重要战役上出现呢?

济南战役前究竟发生了什么?毛主席是选择谁来指挥济南战役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这段历史吧。

济南城守备

1948年春末夏初,人民解放战争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经过一段时期的战略防御后,我军果断地转入战略进攻,战局逐渐由不利向有利转变。

为了改变战争的最终走向,双方都在积极地寻找突破口,力求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在这个关键时刻,有三座重要的省会城市成为了双方争夺的焦点:山东济南、吉林长春和山西太原。

这三座城市分别位于华东野战军粟裕部、东北野战军林彪部和华北军区徐向前部的作战范围内,它们的得失直接关系到战争的走向。

毛主席深谋远虑,将目光投向了由国民党十几万重兵防守的济南城。济南地理位置重要,北靠黄河,南依泰山,地势险要。

尽管济南地形复杂,易守难攻,但毛主席相信只要能够攻克济南,华东和华北野战军将能够连成一片,为解放全国提供坚实的后方保障。

为了攻克济南这座坚固的城市,我军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济南城防工事坚固,早在韩复榘时期就已经初具规模,日寇占领后更是进行了进一步的加固和扩建。

而在近代,抗战名将王耀武更是将济南的城防工事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在1946年对济南的城防工事进行了全面的加固、扩建和完善,形成了由众多支撑点构成的永备、半永备型城防体系。

仅钢筋水泥的碉堡就有近十万个,为守军提供了强大的防御力量。

当时,济南城由国民党第二“绥靖区”司令官王耀武所部守卫,这说是蒋介石的心腹都不为过,对于王耀武还有一句传言,叫做:宁碰阎王,不碰老王。这个老王指的就是王耀武。当时他有着三个师、九个旅以及五个保安旅,共计十万余人。

防御体系由商埠、外城和内城构成三道基本防线,形成了东、西两个守备区的坚固防御体系。

但你以为这就完了吗?蒋介石为了济南可是下了血本,毕竟济南的重要性他也是知道的。除了这些兵力,他还以徐州地区的三个主力兵团十七万兵力作为后备力量,以确保济南不失陷。

如此庞大的军队阵容,使得济南城的防守变得异常坚固,无疑是一块难啃的骨头,但我们的军队专门治各种不服。

调兵遣将

1948年6月,毛泽东主席在西柏坡紧急召见了在山东地区享有崇高声望的王建安。

主席向他布置了一项紧急任务,那就是立即出任山东兵团副司令员,与许世友司令共同携手,为即将到来的济南战役做好充分准备。

两个月后的8月29日,华东野战军前委在攻打济南的作战会议上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经过反复讨论和仔细研究,最终形成了详细的作战方案。

8月31日,华东野战军向军委发电,电报中详细汇报了攻打济南城的作战计划。军委在收到电报后,经过慎重考虑和全面研究,最终批准了华东野战军的作战方案。

然而,在审阅华东野战军电报时,毛主席发现了一个令人费解的问题:电报落款处缺少了许世友的签名。许世友作为攻城部队的总指挥,为何会缺席济南?这引起了毛主席的关注和困惑。

原来,早在1940年,为了扩大抗日根据地,毛主席就将目光投向了山东,并派遣许世友将军前往。许世友将军在山东地区展现出了卓越的领导能力和军事才能,为抗日根据地的壮大做出了重要贡献。

经过五年的艰苦努力,胶东的抗日武装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抗日根据地日益壮大。在这一时期,地雷战等著名战役也在这里打响,充分展示了胶东抗日武装的实力和战斗精神。

然而,就在济南战役即将打响之际,许世友却因严重的腿伤在数百里之外的胶东蓬莱接受治疗。他的伤势复发,无法继续指挥作战,只能提前离开战场。

为了弥补这一空缺,8月25日,毛主席致电粟裕、谭震林,决定任命正在养病的许世友为济南攻城部队指挥员。

毛主席十分看重许世友勇猛无畏的作战风格,认为攻坚战正需要这样的悍将。他相信许世友即使身体不适,也能发挥出强大的战斗力和指挥能力。

中央军委越过华东野战军司令部,直接向许世友发出电报,命令他立即赶赴济南前线。许世友接到电报后,得知是毛泽东主席亲自点名让他指挥攻打济南时,激动得欣喜若狂。他顾不得腿伤未愈,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前往济南的征程。

敲定计划

1948年8月,在济南战役即将打响之际,毛主席与其他军事领导人共商打法,提出了三种策略。

第一种策略是以少数兵力主攻济南,而将主要精力放在抗击援军上,通过巧妙的运动战来大量歼灭敌军增援部队。

第二种策略则是集中主要兵力首先占领济南,同时派遣部分兵力阻击来自北方的援军。

第三种策略则是同时展开攻击济南和抗击援军的行动,根据战场形势的发展,适时调整兵力分配。

在这三种策略中,粟裕更倾向于第一种。他认为,我方的兵力占有明显优势,攻下济南城并不困难。在这样的前提下,他主张应该尽量扩大战果,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

然而,许世友对此持有不同看法。他认为,我军之前并没有太多攻坚大城市的经验,尤其是像济南这样的大城市。

虽然临汾战役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借鉴,但临汾和济南的规模与重要性并不能相提并论。此外,他还担心攻打济南可能会花费更长的时间,甚至超过当初打临汾的72天。

因此,粟裕和许世友在战术策略上产生了分歧。这也引发了一些传闻,称许世友不尊重粟裕,经常与他唱反调。然而,这真的意味着许世友对粟裕心存不敬吗?

在回顾历史时,我们会发现类似的情况并不罕见。

在解放海南岛战役之前,韩先楚在广州会议上坚持己见;陈赓也曾违抗过毛主席的命令;华北军区的许多悍将也曾质疑过聂帅的决策……

这些行为是否都意味着他们心存不敬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这些将领们经历过太多的战争和牺牲,他们在考虑大局时,往往更加关注如何减少士兵的伤亡,如何打得更漂亮。

而对于许世友和粟裕的传言,许世友的女儿斩钉截铁地说:“这些都是无稽之谈,不值得一驳。我父亲对粟裕将军的敬重之情溢于言表,他们之间的友谊也是坚不可摧的。”

经过深思熟虑和广泛讨论,高级将领们最终选择了第三种策略作为攻打济南的方案。为了确保战役的顺利进行,我军积极行动起来,进行了全面的准备工作。

在战役发起前,我们动员了高达50万的民工,他们为前线将士提供了坚实的后勤支持。这些民工们不仅负责运输武器弹药、军装和医药等物资,还协助修建工事、传递情报等工作,他们的辛勤付出为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紧张而有序的氛围中,1948年9月16日午夜时分,西路集团军终于迎来了发起冲锋的关键时刻。随着冲锋号声的响起,济南战役正式拉开了序幕。

“打到济南府,活捉王耀武”的口号响彻云霄。

八天结束战斗

许世友将军在战场上以独特的“牛刀子”战术而著称,这种战术强调将主力部队集中使用在关键时刻,以达到一击必杀的效果。

这种战术的成功应用,为许世友在多次大战中取得胜利提供了有力支持。毛泽东主席对许世友的这种战术非常赞赏,认为这正是将好钢用在刀刃上的体现。

在国民党军在东线的部署中,存在两个明显的问题。首先,他们的战略纵深明显不足。这意味着一旦我军能够突破东线阵地,就能迅速进入济南城区,给敌人造成巨大的威胁。

其次,东线国民党军在火力点的设置上也存在不足。他们的火力点隐蔽性不够好,使得我军能够轻易地发现并摧毁这些主要火力点。这两个问题都为我军提供了宝贵的战机。

针对这些问题,我军制定了相应的战术和策略。我们充分利用国民党军的战略纵深不足和火力点隐蔽性不够的弱点,采取了灵活的战术手段,成功地牵制了东线阵地。

而这时的王耀武在干什么呢?这时的王耀武已经蒙了。

东线打的热闹,西线也没有闲着。

西线集团直接朝敌军飞机场进攻,而此时国民党指挥官王耀武收到情报。误以为西线是我军主力部队,于是集结兵力捍卫机场。

他深信,只要能够守住机场,就能有效遏制我军的攻势,扭转战局的不利局面。

后来发现东线攻势更加凶猛,又派兵前往东线增援。

王耀武在这个时候很困惑,就像一个迷失方向的和尚一样。他无法找到他指挥的部队,也不知道我们的主力军在哪里。战士们经过七天的激烈战斗,终于打到了内城的核心部位,东西线上的战斗达到了高潮。

在最后关头,王耀武试图带领一些国军高级将领逃离战场,但因为我军的严密布防,他们最终不得不退回城中。

据称,王耀武多次致电蒋介石,请求援助或者批准其放弃济南进行突围行动。然而,蒋介石并没有对此作出回应,而是指示他坚守阵地等待救援。

经过八天的激烈战斗后,红旗成功飘扬在济南城头上空。清晨时刻,毛主席带着胜利的喜讯找到周总理分享喜悦之情,嘴里不停地说着:“胜利了!胜利了!”

而蒋介石则根本不相信这一消息的真实性,直至自己亲自驾驶飞机飞越济南上空后才不得不承认失败的现实。

经过八天的激烈战斗,济南战役终于取得了胜利。这场战役中,我军成功歼灭了敌军共计11万人,充分展示了我军强大的战斗力和不可阻挡的攻势。济南战役的失利,对于国民党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济南战役的胜利,不仅巩固了我军在山东地区的战略地位,更使得华北和华东两大解放区得以连成一片,为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南下陇海铁路以南地区,展开更大规模的歼灭战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结语

这场战役的胜利,对于我军在整个解放战争中的战略部署和战局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为最终取得全国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胜利离不开广大官兵的英勇奋斗和牺牲精神,也离不开党和人民的正确领导和坚定支持。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守着对革命的无限忠诚、九死无悔的革命意志和充满智慧的战斗精神,这些精神品质成为了人民军队不断壮大和取得胜利的重要动力。

我们应该全面看待人民军队的胜利历程和经验,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1 阅读:350

陶陶读历史

简介: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