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司马迁为什么宁愿接受腐刑,也一定要完成《史记》吗?

古今风云人物 2023-01-12 21:58:21

司马迁诞生在一个史官世家,主角登场前我们先来了司马迁的父亲,看看他是如何影响司马迁走上史学道路的,他父亲生活在文景之治的繁荣年代,广读诗书学识渊博,非常喜欢史学,热爱研究历史,立志要在史学方面有所建树,在汉武帝建元年间,他如愿以偿做了太史令,除了履行太史令工作职责之外,还抽时间整理古迹和历史,整理过程当中常常感叹,自从孔子的春秋之后,再也没有人整理记录历史了,这样下去历史上的一些事情和人都会随着时间消逝而消失,真是太可惜了。他对历史的执着自然也影响到了司马迁,希望儿子将来可以继承自己的史学事业,在司马迁很小的时候,司马谈就严格要求他学习读书,在司马迁十岁跟随父亲来到长安做官,从此他的学习和眼界被打开了新的大门,长安城内人才云集,为他拜访名师求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因为父亲太史令官职的缘故,也让他接触到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图书,在长安城内求学的十年间,他师从孔子的第12世孙孔安国,是当时古文学派的经学大师,曾经为古文尚书做过注释,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引用的史料,便是采用安国所注释的说法,当时司马迁还兼学了大师董仲舒的学说,在两种学说间取长补短,为初步形成自己的学术体系是打下了基础,勤奋刻苦的司马迁在良师的指导下,学识越来越广博,眼界得以提升,心胸也越发开阔,可每天只是埋头苦读,多少有点儿纸上谈兵的局限,所以在司马迁20岁那年,父亲给了他一辆马车让他去各地转转司马迁在父亲的鼓励和支持下开始动身旅行,司马迁这次外出旅行可不是简单的游山玩水,其实是有目的性的访游名山名川,考察各地风土人情,搜索各方历史材料。

路途中司马迁求得了许多闻所未闻的知识,他来到淮水流域,陈胜武广就在这里发起了农民起义,他为他们的英雄气魄所感动。司马迁还去了屈原投水的地方,站在江边凭吊,抒发着对屈原的无限怀念,他游历了祖国的广阔山川,接触了各地的风土人情,亲自考察了历史遗址,知道了许多历史人物的奇闻异事,了解了许多地方的经济和生活,获得了许多第一手的材料,他的收获不仅丰富而且宝贵,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一里程碑式的漫游无疑为整理史记这一历史巨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保证了史记的真实性和科学性。

司马迁游学回来不久便做了官,踏上了当官的道路,也许有人会不解,为什么没有参加任何的科举考试的司马迁,一回朝便可以做官。其实我们熟知十年寒窗苦读,一朝考取功名的科举选拔是在隋唐才开始的,司马迁所在的西汉汉武帝的时期,实施的是查举制,主要就是由各地的地方父母官,在他所管辖的区域内考察,选举人才,将这些选出来的人才推荐给上级,经过试用考核合格之后就可以任命官职,所以司马迁算是走的快车道。

那时汉武帝一心求仙,司马迁的父亲有诸多的抱怨和不满,气得病倒在床,临死前司马懿紧紧抓住司马迁的手,希望司马迁完成自己的遗志,司马迁发誓不会懈怠,自此司马迁的内心就种下了这颗小火苗,可惜因为李陵事件仗义直言,而遭受腐刑。 可他想起父亲交付他的史书还没有完成,他只能选择忍辱负重的活着,其实司马迁也是无奈之选,当时司马迁被判误枉欺君罪,本该是死罪,但西汉有个法律规定,就是花钱赎命,如果身边朋友凑一凑说不定还有转机,但没有一个朋友肯出钱相助,因为司马迁是因为惹怒汉武帝而判刑的,这个时候帮助司马迁,也就是和汉武帝作对,谁也不肯拿自己的前途命运做赌注,这件事情也是讽刺的很。李陵和司马迁虽然是同朝为官,但只是点头打招呼的交情,私下没有过多的来往,即使这样司马迁还是坚持自己内心的原则为她辩护,可司马迁的昔日好友却不敢出手帮助自己,何其悲凉,用重金赎命这条路走不通了,此时如果为了救命还有一条路可行,那就是接受腐刑,他毅然选择接受服刑活下去,这一刻司马迁活下来了,这一刻司马迁也死去了,剩下的只有写书使命,从私人事情上升到了传承民族文化的使命,他发奋要完成史记,完成父亲的遗命,而且要将史记扬名天下,洗刷自己所受的屈辱。遭受腐刑后司马迁自然不能继续做太史令,但汉武帝还是看重他的才能,不久司马迁就被任命为中书令,相当于皇帝的秘书长,此时的司马迁已经看透了汉武帝的骄傲,也看透身边官员的势力,身虽在朝廷,但心中早只有完成史书这一件事情,又经历了七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史记一书,一共花费了十四年的时间,写完史记司马迁终于松了一口气,他对于父亲和自己都有了交代,这一生也无憾了。之后关于司马迁的经历,历史上再无只言片语,他何时去世,写完史记又做了哪些事情,我们再也无从考证,一个曾为无数先贤豪杰立传的大家,却没能为自己最终归宿,在历史中留下一笔,让人唏嘘 。

1 阅读: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