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史诗话剧《澜沧水长》得到第十八届中国戏剧节专家肯定

文旅中国 2024-03-22 17:53:49

11月8日,第十八届中国戏剧节在杭州开幕,34部参演剧目、1部特邀剧目和12部展演剧目在杭州与温州竞相上演。为秉承戏剧节评论与创作并重的理念,举办“一剧一评”剧目评论会,11月16日上午,话剧《澜沧水长》、话剧《天算》、扬剧《郑板桥》三个剧目为一组的专家评论会在杭州召开。

马捷

(云南省话剧院党总支书记、院长)

《澜沧水长》的创作是从2017年开始,当时我们的目光是聚焦在版纳的两个有代表性的人物,一个是召存信,就是后来当了40年的老州长,另外一个是刀世勋,傣王朝的血统继承人。他们年岁相仿,我们想写出两个年轻人的心路历程。

从2018年开始,导演、编剧多次沿着召存信的路线去版纳采风,到2019年的时候,我们把原来的两稿写两个年轻人的方案彻底推翻,开始了以盟誓碑为主题的创作,因为在采风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为了矗立这块盟誓碑有很多人付出了非常沉重的代价,也为今天云南的和谐稳定发展带来的一个非常良好的基础。

作为云南省话剧院来说,我们首要的责任就是讲好云南的故事,因此历经5年的创作,三次重大的修改,今天交出了这个答卷——《澜沧水长》。

宋宝珍

(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云南省话剧院近年来一直在探索自己的发展路径,《澜沧水长》借势云南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资源,探索创造有云南特色的文化景观。这个戏在演出时,在题材选择、台词处理、人物塑造、服装设计、舞美设计、仪式场面、音乐风格上都显示出鲜明的云南文化特色。大河之水的歌谣一唱三叹,傣家舞蹈用的很节制,此剧主题鲜明,26个云南少数民族一起结盟起誓,立下民族团结誓词碑,这是了不起的历史壮举,也是民族团结的里程碑。它结束了猎人头、相互杀戮、征战不休的悲剧历史,奠定了云南地区各民族友好相处、共同进步的良好局面。

我们看到《澜沧水长》讲了云南方言,戏剧当中的人和现实当中的人一样,离不开文化土壤和民族的根与魂,云南的话剧是因为讲了方言,打开了演员走进历史、感悟祖先生命状态的那扇门,这是我要肯定的,是此剧的一个特点。这个剧把十二版纳的老百姓的性格特点、文化内涵也都表现清楚了,这是我想讲的第一点。

第二点,一座盟誓碑怎么能成为一部戏。这部戏的主要时空在1950-1951年间,表现十二版纳这段时间发生的众多跌宕起伏的历史情境,这部剧的叙事视角很独特,透过版纳州长召存信的回述,以叙事体戏剧的方式,表现老年和青年两个召存信在时空当中的交错和互望。台口一把旧藤椅,椅上一席旧长袍,长袍加身是晚年的召存信,长袍一脱转身就进入往昔岁月。在剧情展开中视角不限于召存信一人,它是全能的开放视角。

第三,此剧有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冲突当中包含着生与死的选择,甚至是族群的生与死。一是文化发展不平衡带来的各部落之间的矛盾,以及部落与外部世界的矛盾。二是封闭的处境给他们带来的心理矛盾。三是命运的选择,经济落后带来了各部族的争端。

第四,此剧塑造了有历史感、有民族性、有地域特色的人物形象。剧中人物性格和行为方式各有不同,各派势力相互倾轧之中。

第五,这是一台具有仪式感的戏剧。人类的戏剧本来就起源于仪式,古希腊起源于酒神祭祀,中国戏曲起源于驱鬼除魔的民间仪式。此剧中运用歌队渲染的戏剧场面,营造了猎头仪式、出行仪式、盟誓仪式、镖牛仪式、咒神仪式等等一系列很有戏剧性的场面。这些仪式沟通了人与某种自然力量、生命能量的有机联系。云南少数民族原始仪式其实是他们古老文化的印记,值得重视,值得艺术表现,这是有意味的形式,我们得尊重历史,对此不能挑剔,因为人家盟誓碑上写的清清楚楚,就是通过剽牛、喝咒水,感应天意,顺应天意,坚定了民族团结的意志。

建议:剧中残匪真的很残,我知道舞台上要以少胜多,但是一两个残匪在戏剧场面上略显孤单,我希望再影影绰绰地有一些国民党的残军,他们还是有势力的,在盟誓之前、签字之前可以有零星的枪声,标志着那时民族的选择是艰难的,解放军很淡定地说“他们掉进了我们的口袋阵”,这样,决胜的局面就已经有了,那两个残匪最后在舞台口出现有点多余。

丁科民

(陕西省艺术研究院院长、研究员,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第一,这是一部高扬爱国主义精神,讴歌民族团结,彰显社会发展进步的作品,题材重大,主题鲜明,对筑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因为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团结稳定是少数民族地区社会长治久安、人民生活幸福、生产快速发展的根本之基和动力之源。它也启示我们民族团结信任的局面来之不易,要用生命和鲜血来换取,也值得我们用生命和鲜血去守护。

第二,这是一部彰显共产党人博大胸怀和党的方针政策强大感召力的作品。展现了共产党人对少数民族同胞的真挚情感,对少数民族不同习俗的文化无比尊敬,为了实现民族间的平等自由、团结进步所进行的不懈奋斗和不怕牺牲的优秀品质。它也同时告诫我们,民族的问题要用民族的方式来解决,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在民族问题上反对一切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

第三,这是一部具有浓郁地方风情、民族特色、独特民俗民族文化的方言话剧,也是一部描写西南大山里的少数民族,从开始的怀疑、担心、戒备、防范到后来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从原始部落一步跨入社会主义,实现历史性飞跃的精神史诗。

第四,这是一部艺术化地记录再现民族团结发展历史上的重大史实的真实事件作品,是充满着激情和诗意的艺术作品。在舞台呈现上,传奇的故事,富有特色的舞台美术,比如房子的来回变化,后面澜沧江的大水,给人的印象非常深,“大河水”的民歌合唱震撼人心,使整个舞台充满了画面感和激情,调动了整场观众的情绪。

第五,这是一部充满悬念和张力的戏剧作品,紧紧抓住了观众的心。

建议:这部戏在情节方面,有些个别情节设置还不够合理,矛盾的解决有些简单。人物塑造方面还有一些不足,人物内心的开掘不足,戏剧作品的主要任务是主人公要解决自身的问题、自身的困境、自身心灵的超越。

沈勇

(评论家,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教授)

我觉得这部戏有三重独特的表达:

第一重,契合地域特点的时代表达。在这样一个多民族的省份里去写一个民族团结的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能够体现云南省话剧院的地域特色。在党的二十大报告当中,提出了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道路,强调了中华民族一家亲,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成一团。这部戏很好地诠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这个内涵就是民族平等、文化包容、和平共处。

第二重,从史实走向史诗的艺术表达。本剧讲述了民族团结盟誓碑,这是新中国民族团结的第一碑,这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编剧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强化了戏剧表达的形象性、情感性与审美性,对真实事件进行了史诗性的表达。“大河水从哪里来,要流到哪里去”这个主题歌不断地吟唱,不仅强化了主题,更强化了戏剧的情感力量。小河从不同地方汇聚到澜沧江里,波澜壮阔,滚滚向前,这是寻根之源,主题意象非常的突出。剽牛前夜,不同空间的心理对话与人物情感之间的开掘、戏剧悬念的设置等,都是在努力建构史诗的过程中。

第三重,表达了诗画意象的自由表达。晓鹰导演一直在追求话剧的民族化,也一直在追求诗画意象的独特创新点,应该说,这个戏的画面感很强,整个画面有油画的底色,特别具有震撼力。在舞台导演表达上,是非常好的,包括那两块板的运用,舞美老师设计的很好,晓鹰导演运用的更好,又是屋顶,又是向上攀登的山崖,又是一个仪式的高台等等。

整个戏在诗意与史诗的双向奔赴中,把诗的意韵、空灵、诗性与史诗的厚重、深刻、宏阔,通过舞台影像、音乐,特别是重大的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厚重,又空灵。

建议:第一,强化主旨的内涵表达。我觉得这个戏的主旨是“平等、包容、共处的一家人”的表达。要挖掘的是各个部落头领内心的变化,只有把他们内心的变化写出来,才能真正地从心底里认同一家亲。

第二,强化戏剧矛盾与人物个性化的表达。另外,有几个人物,国民党和共产党稍微有点概念化,还可以细化,再精雕细琢。

第三,要强化叙述者召存信这个人物在剧中发挥的作用以及价值。召存信是男一号,但是显然这个戏中,他不是男一号,他没有进入到整个戏剧的冲突当中,没有在整个戏剧冲突当中发挥他应该有的作用。

当然,瑕不掩瑜,我觉得这还是一部好戏,祝贺大家!祝贺云南!

仲呈祥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研究员,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原主席)

习近平同志在6月2日讲的一段话,他的前提是说繁荣文艺,后来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的时候又加上了建设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文明的现代化。这是很精辟的话,叫“坚守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的历史时间和当代时间,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坚持精神的独立自主。”这是习主席倡导的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话剧《澜沧水长》坚守了党领导下的革命文化、红色文化的自信,坚守了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

第二,我们坚持走了自己的路。云南省话剧院有它的民族题材优势,走了他们的路,选择了他们独特的题材,表现了独特的主题,也是中华文明现代化建设当中不可或缺的。用中国道理来总结好中国经验,从王守国老师开始就是中华哲学的道理,中华文人的道理,一直到最后,每一位同志都运用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化、时代化的道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道理。总结出来的是我们自己的经验,这一条非常宝贵,唯其如此,我们才能坚守精神的独立自主,我们舞台艺术界要充满自信。

我们今天研讨会吸收骨干班的同事们、朋友们的参加,是在新时代繁荣戏剧艺术的“出作品、出人才、走正路”的新经验,要充分肯定!

来源:云南省话剧院

责编:勾晓庆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