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防疫奇迹,美军细菌武器无计可施,他们是如何做到的?

历年壹沫 2024-01-09 00:10:28

1952年3月的一天,志愿军总后方,兵站医院。苍白的病房里,一名年轻的志愿军战士丧气地趴在病床上。他右腿上的枪伤正在恶化,不仅让他疼痛难忍,更让他对返回前线充满怀疑。

这时,病房门被推开,邓华带着几名防疫专家大步走了进来。战士一脸狐疑地抬起头,正对上邓华坚定有力的目光:“同志们,美帝国主义又使出卑鄙手段,向志愿军投掷细菌武器!我们一定要全力防范,坚决打回美帝国主义的狼子野心!”

70年前的1950年10月,为支援朝鲜人民抵御美国的武装进攻,中国人民志愿军应朝方的请求,组建了以彭总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首的东北边防军,正式跨过鸭绿江参加朝鲜战争,保家卫国。

这支由中国各地优秀儿女组成的铁军,在入朝后首先经历的是极其惨烈的攻势战役。在后方补给短缺的情况下,志愿军指战员们白天厮杀,夜晚挖掘战壕。寒冷、疲劳和疾病成了他们最大的敌人。别说加强营养,有时连一口热饭也吃不上。大家不得不以炒面充饥,结果营养不良,抵抗力下降,引发各类疾病。

好在,随着国内全民援朝的加强,志愿军的后勤条件也明显改善。精米白面取代了糙米粗面,鸡蛋、海鲜和蔬菜成了前线食品定额的重要组成部分。指战员们的体质明显增强,也减轻了疾病的发病率。

更为可贵的是,志愿军卫生系统在这场战争中也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建设过程。入朝之初,志愿军仅有不足2千名卫生员和医师。通过国内医疗队伍的支援和培训体系的完善,到了1953年,每个作战集团军都拥有超过1800名的卫生工作者,保障了前线医疗救治和防疫工作的顺利开展。

志愿军指战员们在卫生系统的指导下,不断总结运动战中防疫的经验教训。他们发明了“湿热灭虱”、“干热灭虱”等灭虱的方法,保证了部队卫生;定期体检厨房和监测食材营养成分,保障营养均衡,从源头上减少疾病的产生。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住了痢疾、疟疾等流行病的传播。

然而更大的挑战在1952年初降临。侵朝美军开始大范围使用细菌武器,严重威胁着志愿军的生存。从国内调来的防疫专家带着试剂和仪器奔赴前线,指导志愿军开展防疫工作。在邓华的直接领导下,志愿军成立了总防疫委员会,并扩散到各级单位,统一防控网络渐成。

在防委的统筹指挥下,100万志愿军全体官兵开始了前所未有的防疫接种和消杀工作。交通要道设置了检疫站,部队驻地划定了防疫区。所有可能传播疫情的途径:水、食品、病人、虫鼠、物资等都被严格管控。坚决打回了美帝国主义用细菌武器制造疫情的卑鄙计策。

就在防疫工作如火如荼地展开时,志愿军某部传来噩耗:发现疑似病原体测试呈阳性反应的病患384人!消息一出,防疫指挥部立即调派邓华带队亲自赶赴一线指导。

邓华等防疫专家刚一出现,立即在部队里掀起了一阵防疫风暴。邓华亲自检查病房隔离效果,细致询问病人症状和zombie动向,对护理和消杀工作提出指导意见。他的严谨细致和果断应变很快打消了官兵们的疑虑,坚定了防线。

然而就在防线稳固下来的时候,战报传来更大的震撼:新发现阳性病患,已经有126人不治身亡!从未有过的巨大阴影笼罩在志愿军防疫工作者的心头。此时此刻,防疫工作的成败直接关乎着100万将士的生命安危。

作为总防疫委员会主任,邓华在短时间的痛苦挣扎后,果断下达了疏散半岛病人的紧急命令。与此同时,他亲自带队开展病原体溯源和精准防控。在他的带领下,这场与死神抢人的防疫攻坚战,终于渡过了最危险的时刻。

在防疫体系的全力运转下,志愿军官兵们团结一心,协力防治,终于战胜了这场疫情防控的严峻考验。据统计,三年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志愿军因病入院455,189人次,病死率仅为2.9%。这个数值的背后是上百万志愿军指战员无畏牺牲、顽强奋战的鲜血与汗水。

与志愿军英勇顽强、严谨治军的防疫法相比,侵朝美军则显得懦弱无能。他们不得不承认,志愿军每8个伤员中就有1个病员,而美军每1个伤员中就有8个病员。足见中国军人强大的意志品质和组织纪律是西方军人无法相比的。

这场战争以志愿军的完全胜利而告终。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以他们顽强的拼搏和无比珍贵的牺牲,赢得了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独立,书写了一段气壮山河的历史篇章。

这场战争向世人昭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官兵无与伦比的英勇与顽强。短短的三年时间,他们以远远弱于敌人的后勤和兵力,在严酷的环境下,不仅取得了战场上的决定性胜利,更在世界军事史上留下了防疫的精彩篇章。

正如毛主席所说:“你有飞机大炮,我有地道战术。你有原子弹,我有蚂蚁相。” 中国军人在进攻时勇往直前,顽强不屈;在防御时坚守不懈,严密不泄。这股永不服输的进攻精神和坚如磐石的防御功底,是中国军人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重要品质,也是我们民族伟大复兴中宝贵的精神财富。

1 阅读:33

历年壹沫

简介:历史上最突出偶然的机遇,是赫赫名人伟大人物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