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中最年长女红军:60岁参加长征102岁去世,小女儿嫁开国大校

观今品古 2024-05-17 20:36:49

前言

在中国革命史上,有众多优秀的共产党人士,以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追求,投身到革命建设当中,其中不乏有许多优秀的女性。

而我们今天要讲的这位女性,她是一名藏族女性,是长征途中最年长的女红军,大家都亲切地称呼她为“老妈妈”。在她的带领下,全家都参加了红军。

那么,这位藏族“老妈妈”究竟是谁呢?她的身上又承载着怎样的感人故事呢?

花甲之年走长征

她就是来自四川的藏族女红军杨金莲。杨金莲的藏名是板登卓。

她于1875年出生在四川靖化县(如今的金川县)的一个贫苦农家,她的出生正处于清朝末期,地主的压迫剥削和无尽的劳作杨金莲从小也饱受艰辛。

在她成年之时,她遇到了他第一位丈夫,是一名以行医为生的姜姓汉族男子,他在地主的手里将杨金莲买下,婚后育有四个孩子,虽清贫倒也过得去。

就在第四个孩子刚刚降临人世不久,她的丈夫意外离世,留下了她和四个年幼的孩子。

在那个时代,一个女子要独自抚养孩子,简直是难如登天。为了孩子们的生存,她选择了再嫁,嫁给了唐洪山这个男人。

小儿子的名字也因此改为了唐志泉,杨金莲和孩子也再次有了依靠。

微薄的收入却难以维持一家的生计,大女儿姜秀英被迫卖给人家当童养媳。在那个年代,说好听点是童养媳,说难听点就是一个丫鬟,完全就是另一个悲剧的开始。

她不仅有干不完的劳作,还要面对主家的冷眼。稍有不顺心就对她又打又骂,大女儿姜秀英在那家的生活并不好过。

大儿子和小女儿也为了生存,给地主打工劳作。杨金莲一家的景象也正是那个时代万千底层贫苦家庭的缩影。

1935年5月,红军的旗帜飘扬在岷江上游,他们在这里创建了松理茂苏区。对于这个贫穷的小山村来说,村民们颇为忐忑。

他们不知道这些身穿军装的人到底是来干嘛的,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逐渐了解到红军的到来是为了解放百姓,给百姓更好的生活的。

杨金莲的丈夫唐洪山也受到了红军的感召成为了其中的一员。就在他们以为好日子终于要来临时唐洪山却在一次反动派的袭击中不幸牺牲。

这是杨金莲第二次失去丈夫了。在红军的帮助下大女儿姜秀英被解救出来回到了她的身边。于是杨金莲便动员全家一起,加入了红军的队伍。

由于杨金莲是藏族人所以她一家人既会说藏语又会说汉语这使得他们在红军中成为了一支特殊的力量。他们被分配到不同的部队开始了他们的征程。

藏族“老妈妈” 杨金莲

杨金莲参加长征之时已经60岁,是整个长征队伍中年纪最大的人,她在红军中担任“通司”(也就是翻译)一职。

并且不仅履行着自己的职责,做好自己翻译工作,同时她还积极地投身于发动藏族群众的工作中,给他们宣传革命思想。

队伍里的战士们也非常敬佩和尊重她,同时更是照顾这位年长的老人,他们亲切地称呼她为“老妈妈”。

尽管自己加入时年龄已经很大了,体力不如年轻人,但她跟着这些同志们爬雪山、过草地,极力地坚持,克服了常人无法克服的困难,最终走完了长征。

她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年龄并不是障碍,只要心中有信念,就能克服一切困难。

长征结束后,杨金莲被分配到了红军总供给部。在那里,她意外地见到了久别重逢的女儿们。那一刻,她喜极而泣,激动得无法用言语表达。

当她只看到女儿没看的儿子的身影时,便询问着自己的儿子是否被调往别的地方工作。得到的答案却是儿子失踪的消息。

蔡畅

小儿子在长征的途中与部队失去了联系,下落不明。虽然大儿子还活着,但他的双脚在过雪山时被冻残,一直到解放后,大儿子才和家人取得联系。

在延安时,蔡畅为杨金莲起了一个新名字——“杨金莲”。这个名字寓意着她如莲花般纯洁无瑕、坚韧不拔。

从此,板登卓便以杨金莲这个名字行走于革命的道路上。她跟随着组织转战山西、河北等地,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为革命事业默默奉献着,直至退休。

1977年11月,这位历经沧桑的“老妈妈” 杨金莲在102岁走完了她传奇的一生。

杨金莲的两个女儿——姜秀英、姜萍

杨金莲的大女儿姜秀英之前因生活窘迫被送往别家当童养媳,身陷生活的泥沼,那段日子对她来说暗无天日。

她在那个家中遭受了无尽的磨难与屈辱,最后实在忍受不了逃了出来,在红军来到这片土地时,姜秀英迎来了生命的转机,她被陈再茹搭救。

在母亲的带领下,她和家人一同加入了红军的队伍,她被分配到保卫局担任翻译的工作。

陈再茹夫妇

1935年6月,隐藏在喇嘛寺中的国民党军官罗济群等人在蒋介石的命令下,策划了一场反革命政变,姜秀英被组织委以重任,派往参加战斗。

由于她精通藏语,便利用这一优势向周围的僧人们喊话传达真相,用激昂的话语激发他们的正义感,使他们明白了真相,纷纷站在了革命的一方。

姜秀英也在此次任务中表现出色,成功瓦解了敌人。

姜秀英还是一位勇敢坚毅的女性,在长征爬雪山的途中,面对衣着的单薄、天气极度的严寒,让很多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冻伤。

姜秀英的脚趾也被冻坏了,但她一声不吭忍受痛苦坚持行进。一次,在行进的途中遇到了敌人的袭击,子弹呼啸而过,她不得不寻找遮蔽物躲避。

这时她的脚趾不小心撞到了旁边的岩石,脚趾骨折了。

危急关头,姜秀英心一狠,将自己的断趾拿斧头砍掉,疼得她几乎要昏厥过去,仅用一些柴灰来抹上自己流血的伤口,便继续赶路了。

经过无数次的考验与挑战,姜秀英最终成功地走完了长征路,与家人团聚在了延安。

姜秀英

抗战胜利后,她继续留在中央工作,后来,她定居北京,照顾年迈的母亲。在1997年姜秀英去世,终年84岁。

小女儿姜萍也同样优秀,在参加长征时,姜萍年仅十四岁,她不仅是一名出色的翻译,更是红军队伍中不可或缺的向导。

别看当时姜萍年纪小,但她的功劳刻不小。红军踏入到藏区后,不明真相的藏民们家家关紧房门,把所有的粮食吃的全部都藏起来,也不予沟通。

一群陌生军队的突然到来令他们感到害怕,红军这时也陷入到了困难的境地,筹集不到粮食,无法行进。

姜萍

姜萍这时就发挥了作用,她与大哥、小弟一起,去做藏民的沟通工作。

他们用藏话沟通,解释红军的到来没有恶意,不要害怕,还给他们宣传革命思想,挨家挨户地敲门做着藏民的思想工作。

藏民们也逐渐明白了红军是一支正义之师,是为了人民而战的队伍。

在姜萍的努力下,藏民们纷纷打开了家门,拿出了自家的粮食支援红军。

有的甚至将自己的孩子也塞到红军的队伍当中,想让自家孩子也参军给国家做贡献。

一次部队们经过长途跋涉身体已经累到了极点,于是在当晚就就地在一个小镇休息。

疲困不堪的大家很快就睡着了,等第二天一看,他们发现这间屋子里全是百姓的人头,而另一间则躺着他们的尸体。

曾经的繁华不复存在,这些百姓成为了敌人残忍屠杀的牺牲品,他们的鲜血染红了这片土地,这个小镇也变成了一座空城,这个场景姜萍记了很多年。

在陕北的延安,姜萍继续着她的革命生涯。她在后勤工作中默默奉献,为红军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傅家佑

之后她结识了丈夫傅家佑,两人携手共度了余生的岁月。傅家佑在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而姜萍也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贡献,荣获了多个奖章。

时光荏苒,岁月无情。2014年9月15日,姜萍因病离世,94岁的走完了她的一生。

结语

在历史的画卷中,杨金莲和她的女儿们各自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她们不仅展现了女性的坚韧与智慧,更以自身的经历告诉我们生活的真谛。

杨金莲,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她的生活充满了坎坷与磨难,但她始终以乐观和坚韧的态度面对。

她作为一位母亲,她不仅是家庭的支柱,更是孩子们心灵的港湾。

因此,她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女儿们:无论生活如何艰难,都要保持一颗坚强的心,勇往直前。

杨金莲的大女儿,继承了她母亲的坚韧与独立。她为自己的信仰而努力,不畏艰难,不怕失败。

在她的眼中,没有什么困难是克服不了的。即使自己身处险境,也能当机立断,寻求出路。

她的这种精神感染了身边的每一个人,让人们看到了女性的力量和勇气。她告诉我们,只有拥有坚定的信念和决心,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小女儿姜萍在长征途中即使自己年纪小,也从不喊苦喊累,跟随着大哥一起,充当红军的翻译和向导,给藏民们传播革命的火种,宣传革命的思想。

回到延安后姜萍也仍旧在后方工作,从服装厂的小工人,一步步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小队长、工厂指导员。与丈夫一起定居武汉,在后勤工作。

在1951年时,还收养了日本投诚的夫妇的孩子,将她视如己出,当做自己的亲生孩子对待,并将她培养成立优秀的为祖国贡献的医务工作者。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才华和潜能,只有勇敢地去发掘和实现它们,才能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

同时,我们还要珍惜身边的人和事,用真诚和善良去对待他们。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不仅要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更要学会从中汲取力量,让自己变得更加坚强和成熟。

无论生活如何艰难,我们都要保持一颗坚强的心,勇往直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参考资料

投身革命志难移 骄骨玉肌耀天地——记党史上的三位川籍女英雄. 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杨金莲:红军长征中年龄最长的女英雄.中国军网

0 阅读:206

观今品古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