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战俘,为何杜聿明宋希濂进功德林,这两位国军中将却不用?

纵观历史2021 2024-04-25 20:42:06

提起国军战俘,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功德林。其实,功德林不是谁想进就能进的。能进功德林的战俘,最起码都是大佬级别。

杜聿明当年被俘后,狠狠打了自己一顿,试图“以身殉国”,赢个好名声。不曾想,他前脚开始“殉国”,后脚就被送进功德林,接受改造。

宋希濂当年被俘后,揍了前来采访的记者。用他的话解释就是:

“我是国军名将,不是战败俘虏。”

后来,老朋友陈赓过来看望他,又是叙旧,又是畅谈未来,终于把他的情绪稳定下来,送进功德林。

1959年,经过10年改造,两人认识到原先的错误,重新做人,成为第一批被特赦的战犯。

获得自由后,两人痛哭落泪:

“共产党宽宏大量,我们一辈子都不会忘记恩情!”

相比其他战俘,杜宋二人的命运相当好,第一批就被放了出来。但他俩命不算最好。因为同为战俘,两位国军中将在被俘虏后依旧自由,没被送进功德林。这俩人一个叫区寿年,一个叫邱维达。

先来看区寿年。

1948年,区寿年被解放军战士俘虏后,不光没下跪求饶,反而淡定表示:

“我和粟裕是老朋友,我要见他。”

小战士以为他在吹牛,便把他捶了一顿。无奈之下,区寿年表明身份:我是绥靖区副司令员,真是粟裕朋友。

几天后,粟裕设宴邀请区寿年,把酒言欢。

“寿年兄,多日不见,你消瘦了不少。”

“成天被你们追着赶,我哪有心思吃饭?”

“以后还跟老蒋不?”

“不跟了。既然日本人跑了,跟谁不是一样干。”

就这样,区寿年弃暗投明,脱离老蒋。

仅凭粟裕这层关系,区寿年不可能获得自由。他不被送进功德林,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他是十九路军的嫡系大将。这十九路军来头可不小,抗日时是急先锋,跟日本人干了不少恶仗。后来由于看不惯老蒋,主动联系我党,联合倒蒋。要不是叛徒出卖,倒蒋这事真可能成了。

第二:他舅舅是抗日名将蔡廷锴。毛主席非常敬重蔡廷锴,给了他相当高待遇。

也就是说:区寿年不光出身好,关系还硬。因此,他免于被送进功德林。

说完区寿年,再来看邱维达。相比于区寿年,邱维达那是要出身没出身,要人脉没人脉。

当年张灵甫兵败孟良崮后,国民党重建整编74师,邱维达担任师长。淮海战场,他兵败被俘。

按理说,他应该被送进功德林,接受改造。可就在这个时候,筹建南京军事学院的刘伯承看上了他,请他去当教员。

邱维达出身黄埔,文化功底深厚,加上他性格温和,谦虚待人,很快就成了学员口中的好老师。有了这份贡献,他自然不用去功德林改造。留在学院当教员,就是对国家最好的贡献。

同为战俘,杜聿明和宋希濂被送进功德林。区寿年和邱维达却依旧自由。只能说:人各有命。

谨以此文,不忘历史。

1 阅读:152

纵观历史2021

简介:一个历史自媒体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并提出宝贵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