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曾说:亡于日本,能为亡国奴;亡于共党,为奴亦不能

南玖卿 2024-04-15 22:15:33

1931年9月18日,经过先前数次试探后,日本关东军发现无论他们如何过分,中国军队都不抵抗后,开始武力侵占东北,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张学良手握三十万东北军,却听信了蒋介石的不抵抗军令,让1.9万的日本关东军将东北给占了去,而就在九一八事变的前几个月,风风火火忙着“剿灭共匪”的蒋介石,在南昌发表演讲时,义正言辞的说道:“亡于日本,能为亡国奴;亡于共党,为奴亦不能。”

东北三省3.5倍于日本国土,蒋介石为了与日本维持表面的和谐,安心“剿共”,竟肯拱手相送,还在事变前夕发表这样的言论。

蒋介石为何容得下日本侵略者,却容不下中国共产党呢?

在内乱中走向权力之巅

蒋介石一开始,只是黄埔军校的校长,因为受到孙中山先生的赏识而一步步走入政坛,1925年3月,孙中山于北京病逝,同年8月,国民党极具影响力的左派领导人物廖仲恺在广州被刺身亡。

正当此时,蒋介石被推了出来,与汪精卫和许崇智一起组成三人特别委员会,就廖仲恺被刺事件予以调查处理,不得不说,比起军事手腕,蒋介石似乎更适合权谋论,在处理廖仲恺被刺事件时,他巧妙的将能与他抗衡的高级领导人物纷纷拉下水,走到了国民党的第一把交椅上。

后来,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又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制造了“中山舰事件”,此次事件对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人士以及国共合作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随后,又相继发动四.一二和七.一五等一系列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导致国共第一次合作走向破裂。

1928年,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死之后,张学良改旗易帜,投到了蒋介石的麾下,将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奉行到底,在区区1.9万日本关东军的挑衅下,愣是没放一发子弹。

东北丢了,蒋介石觉得没关系,因为与3000万东北群众相比,他显然觉得剿灭共产党和没有归顺他的各路军阀更重要。

为了弥补自己在九一八事变上的致命缺点,1936年12月,张学良幡然醒悟,联合杨虎城将军兵谏蒋介石,以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促成了全国统一抗战路线。在蒋介石的政治生涯中,他一直在绞尽脑汁的剿共与被迫共同抗日中来回挣扎。

而与共产党合作蒋介石显然是心不甘情不愿的,于是,张学良便被囚禁了半个世纪。

蒋介石是不是抗日英雄

自1930年开始,在长达4年多的时间里,蒋介石对日益壮大的工农武装红军展开了五次大规模的围剿活动,红军吸收了广大的工农群众,是一支从群众中走出来,又服务于群众的队伍,但蒋介石却更愿意称呼他们为“赤匪”。

他十分看不起工农红军,却又非常忌惮红军的战斗力,总觉得这支抗日队伍会威胁到他的地位,所以在五次围剿活动中,甚至有几次是蒋介石亲自坐镇主持的,在他看来,似乎剿灭一心抗日的红军比将日本侵略者赶出我国更为重要。

后来更是导致红军爬雪山,过草地,长征虽然举世闻名,但无数战士也因此殒命。

1938年,徐州会战期间,蒋介石在台儿庄大捷中深受鼓舞,调集20万大军围堵日军14军,结果因为作战各部联系不紧密,在日军的突袭中,蒋介石嫡系大将桂永清不敌日军,怯战而逃,导致兰封失守,随后守卫商丘的将领黄杰直接不战而逃,硬生生的将一场围歼战打成了保卫战。

针对此次战役,蒋介石都难得亲口承认这是“战争史上的千古笑柄”。为阻止日本,蒋介石听信了陈果夫、姚琮、陈诚等人的建议,与1938年6月,炸开花园口黄河大堤,花园口位于河南省郑州市惠济区北郊17公里处的黄河南岸,因为此处的黄河大堤被人为炸毁,导致下游的河南、安徽以及江苏等地1200万亩良田被毁,成为“黄泛区”,上千万人因此流离失所,成为难民,近百万人因此而丧命。

可笑的是,炸毁花园口大堤这一决定让我国百姓损失如此之重,而日军伤亡不过几千人,而且,炸毁黄河大堤这样的大事,对百姓影响之深远蒋介石必然心中十分清楚,但为了安居一隅,阻滞日军的脚步,他宁愿牺牲无数无辜的百姓,与其说,是为了阻击日军才炸毁的黄河大堤,还不如说他是为了稳住自己的地位权势才拿无数百姓的生命当儿戏。

结论

纵观整个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自始至终都奉行“攘外必先安安内”的政策,不是在剿共就是在剿共的路上,而他之所以这么做,无非就是担心别人影响到他委员长的地位。

可以说,国共合作,共同抗日时期,蒋介石都是被逼的,五次围剿红军,破坏共同抗日统一路线才是他最真实的心思。

这一想法在抗日战争胜利,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悍然发动内战时期得到充分的体现。

但他始终不明白,唯有服务于广大群众的队伍,才能赢得广大同胞的支持,才能带领中国人民走向胜利,走向世界,他看不起工农红军,又何尝不是蔑视最广大的中国穷苦大众呢,这样的人,他又怎会胜利?

2 阅读:238

南玖卿

简介: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