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要实现的两个目标:认识自己,认识心中的善和爱

用户_989315 2024-01-14 19:01:27

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无神论与有神论的争吵。有神论者认为世界万物的生存、生长都和神明有关系。与之相对,无神论者通常认为世界上的各个物种都在长期不断地自然演化,唯有适者才能生存。要对二者的观点做出评断,其实是很难的事情。有神论者无法证明神的存在,无神论者则无法证明神的不存在。在这样的逻辑认识下的讨论,就成了一个无法证真也无法证伪的命题了。

其实,哲学性的探讨对我们的生活并不具备实质意义。作为有神论的典型代表,宗教其实更强调民众的信仰,而非是肆意传播神的功绩。也就是说,宗教是从人出发的组织,尽管其可作为神意的代表,但它仍要回归到为普罗大众服务的本质。所以与其讨论是不是有神,不如去讨论是否具有信仰。信仰的对象,并不一定非要是某个具体的神明,而是可以泛化为人生的信条。而这一信条,归根到底,则是对真善美的追求。或许有人会说,信仰者看无信仰者,都是爱河欲海中沉浮的众生,多么悲苦。于是他们发大慈悲心,发誓要拯救众生。但笔者却非常赞同一句话,我们看到的世界,其实是自己内心的映照。你看得众生苦,是因为你的眼中有苦。你看不到众生的乐,是因为你非众生,而不知众生的乐。这其实是一个“子非鱼”的逻辑。而当你自己在心识上产生了苦乐的对比(甚至不自主地把信仰作为乐,不信仰作为苦),这自然也会产生偏颇的观点了。

真正的信仰,不是限于宗教和神明,而是能让人们发觉自己内心的真实,并且愿意不断提升对真善美的理解。所以,如果你也信教,这是任何宗教都欢迎的。而于道教来说,即便你不信教,但你本身就在道中,只要依道行事,自然也没什么问题。这不是你信或者不信的问题,而是你能够在茫茫的人生旅途中明确自己的角色是什么。明白自己是谁,远比想明白神灵是谁要更加困难。道教修行的首要目标,就是认识到自己的本真是什么。最怕的不是不信仰,而是在缺少了信仰的坚守时,人们做任何事情都没有了底线和敬畏。这是文化的缺失。宗教在很大程度上是承担着人类精神提升的社会责任的。所以,当讨论是否应该有信仰时,其实我们在讨论的是如何做好人、如何做好事、如何促进社会进步的命题。在这个范围内,没有谁是绝对的对错,只要能让每一个人变得更好,这就是信仰所追求的目标。在此前提下,有无信仰只不过是外在表现的手段不同罢了。

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每十年失忆一次的人,在掉进坑里摔惨后,告诉好友:“在我失忆后,再走这条路时,请提醒我不要再掉到那个坑里。”他失忆后,朋友遵守承诺,在他走近坑时告诉他:“这里有坑,别掉下去了。”他大怒:“哪里有坑?你眼里才有坑!我爱掉下去怎么着?”作为一个好友,此时你会怎么做?在这个假设中,你对朋友的帮助或许不是出于信仰,而是出于本能。保持正信的人们,非常善于控制自己的脾气秉性,但如果信仰是骨子里的慈悲,那么一切的善言善行便是本性使然。让每一个人心中都充满慈爱,让每一个人都去发现自己心中的爱,这正是道教修行要实现的第二个目标。然而,现实生活中存在一种怪现象。很多人坚称自己是无神论,是无信仰的人,可是他们在生活中却又痴迷于星座、塔罗牌等关于爱情运势、生活走向等测试,认为这是另一种神秘科学。等你谈起周易与阴阳、五时,却会被他们冠以迷信。由此可见,人们其实并不是不信仰宗教或者不信神,而是对自己想象中的(和真实情况往往并不相符)神秘学嗤之以鼻,与此同时,却对披上科学外衣的不了解之物趋之若鹜。但其实,这只不过是一种迷信性的转移罢了。

有网友说,信仰只是一种善的维持,是让人们保持善心,心存大爱,敬畏自然,感恩生命!信仰是对人生的约束,因为有了约束才更明白自由的珍贵。生活中的盲目跟风,只能产生现代迷信。任何形式的痴迷,都是自我设造的爱河欲海;毫无所忌的生存,则是自己种下的因果循环。其实,根本不用求有神明施报,要相信,时间是世上最好的评判人。信仰或者不信仰,此刻的因,早已经注定了自己未来果。

0 阅读:4

用户_989315

简介:此用户有点懒,还没有正式介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