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三餐”是错的?过了50岁,一天吃几顿才更健康?医生告诉你

李可乐知识分享 2024-05-10 01:39:06

早从汉朝开始,我国就已经形成了“一日三餐”的饮食规律,因此在现代人的认知里,以及国内的多项科研也已经指出,一日三餐对于身体健康是存在很大的积极意义的。

但值得一提的是,这个被我们坚持了很久的“饮食传统”,其实并不适合所有年龄段的人群,尤其是过了50岁,如果依旧坚持一日三餐,身体反倒会“受伤害”。

那话说回来,过了50岁之后,依旧一日三餐的话,身体会出现什么变化?而到了这个年龄,一天吃几顿才更健康呢?

一、人过50岁,“一日三餐”或许是错的,身体反而会受影响?

通常情况下,我们一日三餐的进餐时间最好保持在早饭7:00-8:30,午饭为12:00-13:30,晚饭为18:30-20:00这三个时间段,并且规律的三餐时间对于人体能量的补充,以及包括心脑血管在内的身体各个器官和组织,都是存在很大的有益机制的。

但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多年来遵循的“一日三餐”,可能在过了50岁之后要做出一些调整,否则对于身体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1.不利于血糖稳定

人一旦过了50岁之后,身体各项机能的衰退速度是会逐渐加快的,其中就包括胰岛素的分泌水平。换句话来说,过了50岁,血糖是会受到身体自主衰退的影响而出现“较大波动”的。

如果在这个年龄阶段继续保持一日三餐的话,每一餐的时间间隔会相对较长,那较长的间隔时间又会加重人体的饥饿感,很容易造成“下一餐大量进食”的情况。

而我们都知道,机体的血糖水平是会受到进食的蛋白质、脂肪以及碳水化合物等成分的影响的,简单来说就是吃完饭之后血糖会出现短暂的升高,之后又会逐渐降低。

可如果两餐进食间隔较长,且每一餐的进食量又比较大的话,就会导致血糖出现“忽高忽低”的波动变化,从而对健康群体来说,不仅可能会引起头晕等低血糖症状,并且久而久之是存在引发糖尿病的风险的。

而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血糖的异常波动还有可能会加重病情,严重时或可引发糖尿病并发症。

2.加重消化系统和心脏负担

我们之前说过,一日三餐较长的时间间隔很容易导致人体出现“每一餐进食过量”的情况,而进食过量首先是会对消化系统产生一定负面影响。

50岁之后,胃部和肠道肌肉组织的弹性会大不如前,从而使得这两个器官的收缩能力大大降低,也就是说消化器官的蠕动性会有所下降,使得它们所承担的消化功能受损。

并且一旦进入了这个年龄阶段,人体内肠道菌群是会出现“有害菌数量>有益菌数量”的变化的,再加上功能退化会导致胃液和消化酶的分泌水平降低,因此在这几个因素的共同影响之下,机体的消化能力会不断下降。

如果每餐的间隔时间长且进食量大的话,会对胃部和肠道形成较大的刺激,从而在加重消化系统负担的同时,极有可能引起消化不良等不适症状。

而除了消化系统之外,心脏也很容易受到“一日三餐”的波及。

如果三餐的进食量过多,胃部是需要有更多的血液参与到消化作用中的,也就是说,大部分的血液会在这个时间段集中在胃部,而心脏所受到的血液供给量会有所减少。

与此同时,当胃部的需血量增大之后,心脏的输血量也会相应的增加,如此一来,该部位的收缩和舒张、心率都会逐渐加快。在这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心脏的负担也是会变大的。

值得一提的是,当胃部的内容物增多之后,胃的体积也是会变大的,而心脏作为最靠近胃部的一个器官,很容易受到挤压,从而使人体感到不适。

那既然一日三餐对50岁以上的群体并不“友好”,过了这个年龄之后,一天到底吃几顿才是最合适的呢?

二、过了50岁,一天吃几顿才最好?医生给你答案

关于过了50岁以后的吃饭顿数,医生建议大家一天尽量保持在5-6顿,但这并不是说五六顿要顿顿吃饱,而是要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如此一来身体才会受益。

首先,5-6顿的少食和一日三餐所提供的总热量基本是相同的,从而能够保证身体每日所需的能量,保障身体机能的正常运作。

其次,5-6顿的少食并不会对肠胃造成过大的负担,也就是说,每一餐所吃的食物都会得到有效的消化,从而避免人体出现消化不良等不适症状。

此外,少食多餐对于血糖来说,也是存在积极影响的:少食并不会像“过量进食”一样,导致血糖出现过高的波动,而多餐”则能有效避免过度饥饿,从而降低血糖过低的风险,有助于血糖维持在一个平稳的范围内,保证心血管健康。

并且据相关数据显示,一天吃6顿饭的人,比遵循常规一日三餐的人,胆固醇水平会降低5%,直白来说,他们所面临的“三高”风险也会相应降低,从而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也是存在很大积极意义的。

所以,过了50岁之后,传统的一日三餐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在增加顿数的同时,减少每餐的进食量,才是保证身体健康的根本。而除了吃饭次数之外,吃饭时间也要有所注意,为何呢?

三、研究显示:遵循这样的吃饭时间,心脑血管或更健康

据《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报道的一项研究显示,来自西班牙的研究团队曾针对“早晚进食时间”进行过相关实验:

研究人员选取了超10万名平均年龄为42岁的参与者作为受试群体,在对受试者每天的第一餐和最后一餐进食时间、进食次数、心血管疾病患病情况进行了解之后,开启了平均7.2年的随访研究,并在随访期间对受试者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情况进行了记录。

在将所有数据全面比对分析之后,该团队发现:

• 早餐进食时间越晚,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就会越高,每延迟1个小时,该风险风险会增加6%;

• 而晚餐时间则与脑血管疾病存在一定关联,晚餐的进食时间每晚1H的话,脑血管疾病的风险会增长8%。

在得出这个结论之后,研究人员对男性和女性的关联差异又进行了研究,其结果显示:

相比于男性而言,女性的心脑血管受进食时间的影响会更加显著。

因此,研究团队表示,适当的提前吃饭时间,并保持这种规律性,是有助于心脑血管健康的一种生活方式。

直白来说,提前吃晚餐可以延长人体在晚上的禁食时间,有助于夜间血压和血糖的稳定,减轻对血管的伤害。并且长期坚持的话,还有助于降低血脂和胆固醇水平,从而促进血液的流通和循环,对心脑血管产生一定好处。

而就早餐来说,此前有国外研究已经证实,相比于早上8点吃早饭的群体而言,9点吃饭的人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会升高59%。

因此,医生在这里建议大家,人一旦过了50岁之后,不仅要对吃饭的频率做出一些调整,避免暴饮暴食,同时还要注重吃饭时间的把握。

并且一定要重视“食物多元化”,保证每天摄入一定量的蛋白质、钙、维生素以及膳食纤维等营养物质,如此一来才能从多方面确保身体健康,减少疾病对身体的伤害。

参考文献

[1] 前瞻性队列中的饮食昼夜节律和心血管疾病风险 . 自然通讯

[2] 中老年饮食需走出误区 . 健康

1 阅读:335
评论列表
  • 2024-05-10 10:32

    限制自己不好,我有爱吃零食的习惯,感觉是对的。

李可乐知识分享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