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越军战俘交换前,做了一“反常”举动,令越方脸色铁青

南斋孤风中 2024-04-08 21:21:49

《高山下的花环》,这部于1982年上映的话剧,改编自我国作家李存葆的同名小说。

该剧,讲述了在对越战争时期。

一群年轻的军人,不论军衔高低,不问身份出处,在战场上奋勇拼搏、保家卫国的感人故事。

该剧一经上映,便吸引无数民众。

之后,还被多次改编为舞剧、电视剧、电影等形式。

其中一个画面令人印象极其深刻,解放军战士在越军据点看到“中国大米”,气愤大喊:

“200个亿,养了个狼崽子!”

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

在真实历史中,为了祖国和平、人民幸福,在战场上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子弟兵数不胜数。

也正因有了他们。

才让胜利的天平,彻底向我方倾斜。

在1979年战争彻底结束,双方交换战俘时,却出现一幅离奇的景象,甚至让越方面色铁青。

那么,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

接踵而至的挑战

提起对越自卫反击战。

或许在如今的我们看来,这场战争的结果毫无悬念。

毕竟如今的我国,不仅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是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其综合实力可想而知。

然而,对于那时的我国而言。

这场战争的爆发,让我国面临不小的挑战。

就军事来看,凭借越南战争的胜利,越南不但缴获大量美军装备。

其中不仅有M16自动步枪、M79发射器、M113装甲战车等各类轻、重型武器,甚至还包括不少F-5系列战斗机。

而且,苏联每年的经济援助,高达20亿美元。

同时还派遣大量军官、顾问等专业人才,对越南军队进行多方位培训。

因此,就军事方面,越南的实力不容小觑。

就地理环境而言。

这场战争发生在越南,其优势不言而喻:

陡峭崎岖的山路、密密层层的丛林、成群结队的毒虫,以及神出鬼没且经验丰富的敌人。

甚至连美国也曾在此失利。

就外部条件来说,那时的苏联,为在东亚谋取更多利益。

不仅从我国撤走大批专家、项目。

甚至还大力援助越南等国,企图牵制我方。

然而尽管如此,我国在面临越南三番五次的挑衅时,依旧选择正面迎击。

于是,在1979年2月17日。

当中越边境第一发炮声炸响时,这场战争也正式拉开序幕。

与众不同的军队

战争爆发后,凭借着许世友将军精准的预判、有力的指挥,以及战士们奋勇拼搏。

我方不但克服前期的种种不利,将越军打得措手不及。

而且,我方还巧妙运用穿插战术,成功实现了多兵种合成进攻,接连拿下越方多个据点。

为之后的胜利奠定基础。

不过,令越军乃至世界印象深刻的,不仅是我方的势如破竹,且战且胜。

更是中国军队对于战俘的态度。

在战斗过程中,我方曾俘获不少越军士兵。

起初,这些越军士兵,表现得有些不安。

毕竟根据我国学者刘关林的研究,发现越军对待俘虏的方式,以越南战争中所俘获的美军为例。

主要如下:

在生活环境方面,这些关押俘虏的牢房,其面积仅有约15平方米,有时却会被塞进5名俘虏。

而且,每间牢房的窗户,都被紧紧钉死。

其活动空间之狭窄、闭塞可想而知。

在医疗条件方面,由于那时的越南处于战争时期。

因此,对于许多战俘的伤口,仅做了简单的包扎处理。

有些战俘的伤势,直至被遣返回国时,都未得到任何处理。

在饮食方面,监狱方所提供的食物,往往只有带泥巴的蔬菜、冷而腐烂的肉类。

使不少俘虏,因此染上腹泻的毛病。

为了得到更多情报,这些俘虏往往会经历多轮审讯、逼问,甚至是毒打。

对其造成的身心伤害,不言而喻。

这些恶劣的关押环境,直至美国与越南进行商谈后,才有所改善。

因此,这些越南士兵心生恐惧,害怕我军会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他们。

然而,事实却恰恰相反。

1947年10月10日,毛主席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关于重新颁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训令》中明确规定:

“不许虐待俘虏兵、不许打骂、不许搜腰包。”

在管理方面,对于刚刚俘虏且负伤的越军士兵,我方不但会全力救治,而且在之后的生活中。

其生活条件也能得到基本保障:

在饮食方面,越军俘虏的伙食标准参照中灶水平。

保证其大米、白面、鱼、肉、蛋、糖、油等的按量供应,每日都可以吃到荤菜。

且食物新鲜,绝无偷工减料、弄虚作假之举。

在居住环境方面,我方为战俘们提供干净、明亮的集体宿舍。

无论是通风、采光,还是保暖、卫生条件皆是最好。

在日常管理上,我军也是充分尊重对方人格、尊严,绝无辱骂苛责、严刑逼供之举。

而是采取上大课、单独谈心等柔和方式。

让战俘们放下思想包袱,消除其对我军的误会与偏见。

除此之外,我军还会开展一系列文体活动。

让战俘们在放松身心的同时,也能舒缓心中的不安与压力,有利于其身心健康。

也正是我军真挚诚恳、宽宏大量的态度,让不少越南战俘心生感动。

其中,就包括许开良。

1979年6月22日,双方交换俘虏。

我军释放355名越军俘虏,越方释放56人。

许开良便主动站出,向越方代表人表示:

“我叫许开良,今年三十八岁,住在越南高平市,我是一名越南民兵,在中越边境冲突中被中国军队俘获,我知道河内政府正在实行法西斯政策,我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证,所以拒绝遣返,要求继续待在中国。”

也正是因为许开良这番肺腑之言,让越方代表面色铁青。

毕竟己方士兵,公然表示不愿回国,反而对敌方多加赞赏。

这一举动,无疑让场面十分尴尬。

而且,其他的越南战俘也是如此。

有俘虏说:

我是吃着中国大米长大的,用着中国援助的武器,现在还穿着中国援助的军装。

上级强迫我用中国援助的武器来打中国人,我不想和中国人打仗,我是昧着良心在做事!

这话,他可不是夸大,而是大实话。

仅1950年到1978年,中国对越援助物资折合人民币100亿元。

其中有200万吨石油,3.5万辆汽车,600多艘船。

在对待朝夕相处的中国军队时,他们显然十分不舍。

甚至多次与中方士兵握手、拥抱,哪怕越方多次大声催促,也久久不愿离开。

甚至在回到越南领土后,面对代表的命令与催促。

战俘们也不愿扔掉中国赠送的衣物、干粮等生活用品,反而将其视为中国赠送的礼物,对其愈发珍惜。

从此番举动便可看出,我方不但在战场上勇往直前、所向披靡。

在对待敌人时,同样展现出游目骋怀、休休有容的大国风范。

自古以来的礼仪之邦

事实上,我国这般举动,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

自那时起,我国便主张优待俘虏、礼待对手。

也因此被称为“礼仪之邦”。

与此同时,也正因我方优待俘虏的行径,不仅让不少国家对我国心生敬佩,扭转了以往的固有印象;

而且,其也因此开始主动与我国交流、互动。

不仅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声誉,也对开展国际贸易、外交活动也有所帮助。

由此可见,我国的此番举动并非毫无意义,其背后还蕴藏着深远的中国智慧。

0 阅读:6

南斋孤风中

简介: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