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慈高马皇后病逝后,朱元璋仍在位16年,谁来统管后宫?

雍亲王府王妃 2024-05-09 10:49:05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用16年的时间建立大明王朝,而朱元璋之所以能够成就大事,跟他身边的一群谋士、能征善战的大将分不开,跟他的发妻马氏更分不开。

马氏的祖上曾是宿州的富豪人家,到了马氏父亲马公这一辈家业日渐没落。倒不是因为马公喜好奢侈守不住家业,而是因为乐善好施,将家业拿出来帮助困难的人。在马氏出生后不久,马氏的母亲便病逝了。虽然马氏一个女儿,但是马公极其疼爱。

而马氏又聪慧,不仅能作诗还会画画,尤其是在史书方面颇有研究。

只可惜马公因为躲避仇家,不得不将女儿托付给了好友郭子兴代为照顾,郭子兴夫妇二人将马氏当成亲生女儿一样照顾,不仅让马氏学习针织刺绣,而且还让马氏继续读书学习。到了近20岁的年纪时,马氏便出落得端庄清秀。

值得一提的是马氏遇事从不慌张,而是从容应对。

郭子兴夫妇都十分喜爱马氏这位养女,一直想要为马氏找一位好夫婿,如此才能辜负好友马公的嘱托。1352年郭子兴看中了朱元璋,让朱元璋做了自己的养女婿。从1352年到1368年16时间里,马氏不仅为朱元璋生儿育女,更为朱元璋成就大业出了不少力:

在养父郭子兴猜忌朱元璋的时候,马氏多次在养父面前为夫君说话弥补裂痕

在朱元璋南征北战时,马氏管理往来文书,而且管理得井井有条;马氏经常劝说朱元璋不要随意滥杀,不要打扰百姓,得到朱元璋的赞赏。

甚至能够在朱元璋陷入困境时,能够帮助朱元璋稳定军心

.....

正因为如此,朱元璋一直非常宠爱并且尊重自己的发妻,在登基后便将马氏封为中宫皇后。被封皇后后,马氏母仪天下,但即便如此马氏仍旧每日亲自操持朱元璋的膳食,就连皇子皇孙的饮食起居也要亲自过问,事事做到无微不至。

朱元璋作为一国之君,自然“后宫佳丽三千”;马皇后从不妒忌,反而在妃嫔怀孕时,多加照顾;在妃嫔或者宫人惹得朱元璋生气时,马皇后也会从中说和,避免其受罚。

然而如此贤德的皇后,洪武十五年便病逝了,终年51岁。

马皇后在临死之前,还在叮嘱朱元璋:纳贤才、听意见、做事有始有终,子孙贤能。

马皇后的去世,对朱元璋的影响非常大,朱元璋决定:孝慈高皇后马氏之后,再无皇后。所以从洪武十五年开始,一直到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再没有立后。

皇后作为六宫之主,统管后宫所有事务。若无皇后,便会有一些资历深厚的妃嫔代为统管六宫。那么马皇后之后,谁来管理六宫事务呢?

01 唯一一位辅佐马皇后处理后宫事务的妃嫔——孙贵妃

在朱元璋的后宫妃嫔中,有一位不得不提,此人便是孙贵妃;虽然她在马皇后之前病逝,但她却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存在:是朱元璋册封的第一个贵妃,在后宫的地位仅次于马皇后;

不仅如此,朱元璋还让其辅佐马皇后处理六宫事务。可以肯定的说,若非孙贵妃在马皇后之前病逝,在马皇后病逝后,她便是板上钉钉的“后宫之主”。

朱元璋对她的宠爱程度,丝毫不亚于马皇后。

孙氏的父亲孙和卿曾在元朝做过官,也因此举家搬到了江南居住。孙氏从小便十分聪慧、端庄贤淑,在父母去世后,家中由其长兄孙楧来打理。1355年孙氏跟随二哥孙范来到扬州,但是因为兵荒马乱孙氏与二哥走散,后被马世雄收为养女。

1356年朱元璋率兵攻占扬州城,马世雄率部归顺太祖。

1360年,孙氏已经18岁,朱元璋听闻次女颇为贤德、姿容也很不错,而且言行举止遵从礼法,是难得的贤女。朱元璋便前往其长兄孙楧家中求娶孙氏,就这样孙氏嫁给了朱元璋。并先后为太祖皇帝生下四位公主,洪武三年,孙氏被册封为贵妃,位居众妃嫔之首,成为大明王朝的第一位贵妃,在后宫的地位非常高,仅次于母仪天下的马皇后。

即便是位居贵妃之位,孙氏仍旧谨小慎微地伺候太祖,还经常能在一些事情上劝说朱元璋。

只要是提到朱元璋身边的“贤内助”,我们首先想到的便是马皇后,其实孙氏对朱元璋的“贤内助”作用也非常大。

朱元璋不仅宠爱孙氏,更信任孙氏,便让孙氏帮助马皇后一起处理六宫事务。

然而,孙氏在洪武七年便病逝了,年仅32岁。

实在是可惜,朱元璋因孙氏的死而十分伤心,将其追谥为“成穆贵妃”(此时明朝还没有皇贵妃的称呼,贵妃便是妃嫔中位份最高的)

惟尔贵妃孙氏,以笃慎之资,纯淑之行,勤于事上,慈以抚下,当国家开创之初,备警戒相成之道,德实冠于嫔御,功有助于中闱.....宜加赠谥以表推崇,可谥曰成穆。

因孙氏没有生下皇子,所以朱元璋便让众位皇子为孙氏服丧。并且在后来,将其附葬明孝陵。孙氏虽然没有单独的掌管六宫,但是她曾辅佐马皇后多年,还是朱元璋十分宠爱的贵妃,确实很值得一提。毕竟她是马皇后在时,唯一一位管理过六宫事务的妃嫔。

李淑妃

洪武十五年马皇后病逝,两年后马皇后丧期结束,朱元璋将李氏封为淑妃,代替已经过世两年的马皇后统管六宫,成为实际上的后宫之主。可能有人会问:李淑妃并不是十分得宠,其父李杰也只是位居广武卫指挥使的位置,算不得朝廷重臣,朱元璋为何会选李淑妃代行皇后之职呢?

毕竟比李淑妃资历老的大有人在,比如郭宁妃。

郭宁妃跟马皇后嫁给朱元璋的时间差不多,而郭宁妃的背后是功勋之家——郭氏家族,而且郭宁妃还为朱元璋生下一子两女,不管从哪方面讲郭宁妃都比李淑妃更为合适。

但朱元璋最终还是选了李淑妃,在册封李淑妃的旨意中,朱元璋对李淑妃的评价还是颇高的“贤淑有德行”,单从其封号便可看得出。

“妃嫔之立,所以助皇后奉宗庙、理内治也,非淑德贤行,曷膺兹选?朕自后崩之后,欲得贤淑之女,助朕奉祀宗庙.....惟尔李氏最贞,特册尔为‘淑妃’,助朕以奉宗庙之祀,尔惟敬哉。”

至于原因笔者认为,正因为李淑妃没有强大的母族才“略胜一筹”。郭宁妃便不同了,她的兄弟子侄均在朝为官,而且已经封两位侯爵,大权在握;而且朱元璋宠爱郭宁妃,郭宁妃膝下有皇子,若是再让郭宁妃统管六宫,若是造成后宫干政、外戚专权的局面便不好了。

这便是明朝与清朝在选后选妃时最大的不同:清朝极其注重后妃以及皇后的出身,因为后妃的母族势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稳定朝局,而又不造成外戚专权的现象。

关于朱元璋选李淑妃,还有一种说法:其实皇太子朱标并非马皇后所生,而是李淑妃所生

其实这样的说法大多见于野史,李淑妃的父亲李杰在至正十六年投奔太祖,这一年李杰尚且只有26岁,即便此时李淑妃已经出生,也不过是几岁孩童而已。而皇太子朱标是在至正十五年出生,如此朱标怎么可能会是李淑妃所生呢?

不管是何种原因,李淑妃是马皇后之后第一位代行皇后之职的妃嫔。

只可惜李淑妃统管六宫后不久,便病逝了。

后宫再次出现“无主”的情况,李淑妃之后,朱元璋又选了谁来统管六宫呢?

郭宁妃

毋庸置疑最有资历的郭宁妃,前文中我们已经提到了朱元璋之所以会选择李淑妃而非郭宁妃,是因为郭宁妃的娘家是功勋之家,若郭宁妃再干政的话,很容易造成外戚专权。

那么李淑妃之后,为何朱元璋又肯让郭宁妃代行皇后之职了呢?

郭宁妃是娘家——郭氏家族是最早在朱元璋身上押注的家族,在朱元璋刚加入郭子兴的队伍不久,在招兵买马的时候曾路过郭宁妃的家,郭宁妃的父亲郭山甫是一个相面人,郭山甫见到朱元璋便十分惊讶,认为此人必定能成就大事,自己的儿子若能跟随朱元璋一起,必定能封侯。

所以在朱元璋离开的时候,郭山甫不仅让两个儿子郭英与郭兴跟随一起,还让自己的女儿郭氏前去朱元璋身边侍奉。至于郭氏具体跟随朱元璋的时间并不确定,不过朱元璋迎娶马皇后为正妻,而郭氏则是妾室侍奉左右,可推断出郭氏很可能是在马皇后之后跟随朱元璋的。

郭山甫一共有五个儿子,除了长子夭折外,另外四个儿子全部跟随朱元璋一起南征北战:

次子,也就是郭宁妃的二哥,在生前做到了福建都指挥使的位置;

三子郭兴,也就是郭宁妃的三哥,其实郭兴原名郭子兴,只是与马皇后的养父同名,所以在史料中将其称为郭兴,加以区分。郭兴拳脚功夫不错,善于骑射,原先在郭子兴麾下效力。因为父亲郭山甫的缘故,转而跟随朱元璋,并且跟随朱元璋一起离开濠州城。

郭兴便是“淮西二十四将”之一,朱元璋信任郭兴,便经常让郭兴担任自己的宿卫。

跟随朱元璋一起攻下滁州、和州、采石矶、太平府等地,在1356年(至正十六年)攻打集庆的时候,郭兴因为“先登”的功劳,而被擢升为管军总管。

1357年,郭兴跟随大将徐达一起攻下常州城,凭战功被擢升为统军元帅。

在之后的几年时间里,郭兴多次跟随大军攻下宁国、宜兴、安庆等地,多次立下战功。

1360年,陈友谅设计杀死徐寿辉,自立为帝。次年朱元璋亲自率兵征伐陈友谅,攻占江州,紧接着陈友谅逃往武昌,1362年江西南昌(洪都府)被攻下。1363年的鄱阳湖之战,朱元璋以少胜多,彻底打败陈友谅。而朱元璋之所以会选择火攻,是因为采纳了郭兴的建议。也正因为郭兴的建议,让陈友谅弹尽粮绝,只能冒死突围,最终死在了流箭之下。

郭子兴一直跟随朱元璋身边,不仅出谋划策,而且作战十分骁勇。

1364年朱元璋自称吴王,建立吴王政权,并且不久便亲自征伐陈友谅的儿子陈理,结束了陈友谅建立的陈汉政权。因为郭兴多次立下战功,被授予鹰扬卫指挥使,之后又跟随大将徐达攻下安丰、庐州等地。次年郭兴率兵攻下了襄阳、衡州等地,并且在1366年同众将(常遇春、汤和等人)一起合围平江,历经八个月的时间终于将平江攻破,结束了张士诚的东吴政权。郭子兴在平吴之战中,战功卓著,被擢升为大都督府都督佥事。

1368年(洪武元年),徐达与常遇春率兵北上征伐元朝。郭兴跟随一起出征,攻下了汴梁,并且在重镇潼关抵抗元军,并且打破元军。之后郭兴又奉大将徐达之命,攻下了奉元路(西安)。在大军将巩昌府(陇西)攻下后,郭兴负责在巩昌府招抚流亡的士兵以及百姓,威震巩昌。洪武三年,郭兴被封为巩昌侯,位列功臣榜十五。

其实按照郭兴的功劳,封为公爵也理所应当,但是郭兴因为虽无大错但是小错不断,而只是封为侯爵。从洪武三年到洪武十六年,郭兴大多都待在京外,要么练兵,要么率兵在外。一直到洪武十六年,才被召回京城。

洪武十七年郭兴病逝,被追封为陕国公。

不过因为受到胡惟庸案的影响,洪武二十三年郭兴被认为是胡惟庸一党,世袭爵位被废。

四子郭英,也就是郭宁妃的四哥,郭英跟哥哥郭兴一样担任朱元璋的宿卫,郭英身长七尺,智勇双全,骑射功夫俱佳。也是“淮西二十四将”之一,先后跟随朱元璋一起攻下滁州、和县等地,也参与了鄱阳湖之战。而且郭英在鄱阳湖之战中身受重伤,但仍旧坚持作战。

1364年,陈友谅的部将陈同佥突然偷袭朱元璋部,郭英将其斩杀。之后郭英便跟随大将徐达、常遇春一起南征北战,立下不少功劳。不过郭英虽也骁勇善战,但功劳并不及其兄郭兴,所以在洪武三年的时间并未被封侯爵。

洪武十四年,郭英跟随大将傅友德一起攻打云南,生擒元军首领,之后又率兵平定曲靖等地;洪武十六年,郭英再次跟随大将傅友德攻打丽江等地,立下赫赫战功,凭战功在洪武十七年被封为武定侯。

这一年郭英的三哥郭兴病逝,妹妹郭宁妃正式开始代行皇后之职。

可以说这一个时间是非常巧妙的:巩昌侯郭兴之所以会在死后六年被列为胡惟庸一党,而且因为不遵守军纪等过失只是被封为侯爵,便说明郭兴虽然战功赫赫,但并非安分守己之人。郭兴在时,朱元璋自然“忌惮”其存在,若在郭兴在时让郭宁妃为“后宫之主”,确实不好说郭兴会出如何过分的事情,毕竟郭宁妃也生有皇子。

而郭英便不同了,郭英在朱元璋身边多年谨小慎微,从没有过错;哥哥是侯爵,妹妹是宠妃,可以说郭英在朝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但是郭英并没有因此而傲娇,反而更加谦逊,在众位功勋大臣们张罗田地房屋时,郭英并未如此,朱元璋问其原因,郭英的话让朱元璋十分放心、佩服:

我本就是一介平民,因为皇上的恩宠被封爵,子孙也都衣食充足,怎么能再有奢侈的想法呢

了解朱元璋的应该知道,朱元璋在位三十一年,发动胡惟庸案与蓝玉案,将几乎所有的开国功臣都处死,而郭英却能善终,便足以说明郭英的睿智与为人低调。

除了郭英外,郭宁妃还有一位哥哥叫郭德成,此人更不足以成为朱元璋的阻碍。郭德成其实也立下不少战功,两位哥哥被封侯爵,妹妹是宠妃,按理说他应该也会成为朝廷重臣。但是郭德成并不喜好名利,非常喜欢喝酒,并且在太祖赐官时说自己平庸无能不能胜任。甚至在自己酒后失言以后,剃度出家。因此郭德成不仅躲过了胡惟庸一案,而且得以平安终老。

可以说自巩昌侯郭兴病逝后,郭氏家族虽然是功勋家族,但是朱元璋还是比较放心的。

当然朱元璋之所以会选郭宁妃,跟郭宁妃自身有分不开的关系。

自郭宁妃嫁给朱元璋后,便一直过着军旅生活。在朱元璋招兵买马的时候,郭宁妃便事事以马皇后为榜样,尽全力做好朱元璋的贤内助,无微不至地照顾夫君,朱元璋自然很感动,在继位之初便将郭氏封为宁妃。要知道此时的李氏还未封妃,洪武十七年,才被封为淑妃。

李淑妃病逝后,郭宁妃接替李淑妃代行皇后之职。

在后宫的地位堪比皇后,不过即便是成为“后宫之主”,郭宁妃也并未因此而傲娇,仍旧谨言慎行,严以律己,对管理六宫之事十分尽心。

结语

马皇后、孙贵妃与郭宁妃是较早跟随朱元璋身边的,马皇后与孙贵妃病逝后,郭宁妃本就是资历最老的一个,让郭宁妃统管六宫也是理所应当。

不管是马皇后、孙贵妃、郭宁妃还是李淑妃,都是十分贤德之人,是朱元璋当之无愧的“贤内助”,由她们来管理六宫事务,朱元璋自然放心。

3 阅读:1783

雍亲王府王妃

简介:我是一位历史爱好者,喜欢读历史书,更喜欢畅谈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