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改编,李先念连降六级,军政委成营长,毛主席:林彪干的?

乐蓉评历史 2024-01-13 20:01:11

1937年8月,红军正式改编为八路军。但在这过程中,却发生了一件较为荒唐的事情。原本担任红30军政委的李先念,接到的任命居然是去129师当营长。从军政委直接降为营长,这中间整整差了六级。

虽说当时八路军争取到的番号有限,只有三个师的编制,在军队缩减、军制缩编的情况下,干部降级使用也是普遍现象。但按正常标准来应该是官降三级,偏偏到李先念这里却翻了番,直接降六级。

李先念

此事在八路军中引发了不小的争议,特别是因为李先念的“特殊”身份,更是让不少人为他鸣不平。那么这件事的根源究竟在哪?毛主席得知消息后,又为何罕见地发了火,甚至因此耿耿于怀了16年之久?

一、鏖战河西,李先念功劳太大

为什么说李先念身份特殊?

因为在八路军改编前,他刚用47天的时间创造一个军事奇迹,救下了400多位老红军,其中多数人后来都成为了开国将军。说李先念是“大功臣”,毫不为过。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完成历史性的大会师。为了开辟新局面,联通西北,打通与苏联的联系,红四方面军主力奉命组建西路军,前往宁夏、甘肃建立根据地,并发起与西北马家军作战的宁夏战役。

但此次西征,最终因为特殊的历史背景,留下了历史性的遗憾。在孤军深入、后援不济的绝境下,红四方面军主力红9军、红30军,包括由一方面军合编过去的红5军,在河西走廊与马家军拼到弹尽粮绝,无力再战。

最后关头,上级电令西路军余部寻机突围,同时命令总政委陈昌浩、总指挥徐向前即刻离开部队,返回陕北。同时调离两位最高首长,是防止意外的无奈之举,也是一招险棋。没了主心骨,西路军群龙无首,部队谁来指挥?

作为西路军实际上的“一把手”,陈昌浩在整个西征过程中,行为处事都过于优柔寡断,瞻前顾后。直到最后选择接班人时,他才彰显出久违的魄力,当众宣布由红30军政委李先念全权接手西路军的军事指挥。

陈昌浩

这其实是一项不符合常规的命令,因为当时西路军中名将云集,总指挥一职怎么也不该轮到李先念。

比职务、资历,王树声是红四方面军的副总指挥、李卓然是西路军政治部主任,两人都是李先念的顶头上司。论行军打仗,红30军军长程世才、红9军军长孙玉清,那都是军中出了名的骁将。特别是红9军军长孙玉清,还是他当初亲手教着刚参军的李先念骑马打枪,两人算来应是师徒关系。

陈昌浩为何要力排众议,选中李先念?

两点原因:

第一、 当时西路军剩下的部队中以红30军人数最多,这都是李先念带出来的兵,他能服众。

第二、 虽说只是政委,但李先念却是实打实的全才,军事能力、组织协调能力都非常突出,而且关键时刻敢于决断。论综合能力,整个西路军中李先念恐怕只逊色于徐向前,甚至要超过陈昌浩。

李先念的地位,是拼出来的。整个西征,他从头打到尾。红军西渡黄河,徐向前曾交给李先念两个任务:一是想办法秘密打造40只木船,供大军西渡黄河;二是让他率领红30军当先锋,率先强渡黄河,突破马家军防线。

徐向前

两个任务,都有难度,但李先念却完成得非常出色。他本是木匠出身,造船算是看家的本事,亲自率领技术队就地取材,仅用一周时间就打造了一批可用的战船。紧接着,李先念又借着夜色掩护,率部抢渡黄河天险,让30军7000余人在一夜之间全部渡过黄河。

同马家军的作战中,一战河北湾,二战吴家川,三战尾泉,李先念如同马尾穿豆腐,兵贵神速,连战连胜,把马家军两个旅及地方守军打得四散溃逃。后来转攻为守,他又亲自带队阻击,用步兵死死挡住马家骑兵,掩护总部机关撤退。

李先念是帅才,这点毋容置疑。也正因如此,陈昌浩才把西路军的命运交到他手中,绝境之下的选择,必然全无私心。但李先念临危受命,并未做好心理准备,他曾坦言:

“当时要把西路军剩下的三千余人,交给我统一指挥,我心中无底,但组织上已经做了决定,也很难改变了。”

但没有时间适应,李先念接手西路军指挥权后,上来就是雷霆手段,甚至全面推翻了陈昌浩原本制定的突围计划。

陈昌浩离开前,将西路军余部分为三个支队,除保护伤员妇女的干部支队外,还有李先念和王树声率领的左右支队。原本的计划是三个支队分散突围,到西、南两个方向的大山中去打游击,等待后续支援。

但李先念却提出了一个惊人的计划: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奋力一搏争取生机。分散行动容易被敌人各个击破,必须统一兵力,全军突围方向向西,翻越祁连山,进入新疆。

李先念的话引起了巨大争议,不说要推翻陈昌浩的方案,单说翻越海拔高,且终年积雪的祁连山,很多干部就不相信红军能做得到。况且就算过了祁连山,山的南面也是戈壁,根本无法生存。包括找来一些当地的藏民问意见,回答也是:“没试过,不敢说能过去。”

但李先念的态度非常坚决,他从军事角度分析说:

“敌人在三个方向集结重兵,根本没有我们的立足之地,只有向西,西面虽然是人迹罕至的冰山雪地,但是正好可以借此来摆脱敌人。我们红军长征过雪山,走草地,不都是借绝地摆脱敌人,或被动为主动吗?”

事实证明,李先念的提议是当时摆脱绝境的唯一出路。三个支队,除了李先念的左支队外,其他两个支队后来都被打散了,仅有少数人辗转回到陕北。

当然,李先念这边问题也不少,不敢翻越祁连山主动退队的、逃跑的战士,比比皆是,仗着资历老不服李先念,要带部队单走一路的干部也有。李先念的指挥风格很明确:你服我,我豁出命都要保着你突围,你不服要走,我也绝对不拦。

西路军翻越祁连山,比长征翻越雪山更为艰苦,紧靠着仅有的一点干粮,47天走了740公里(1400余里)的冰雪山路,穿越号称“死亡之海”的茫茫戈壁,沿途还有大批敌人围追堵截,最终只有400余人安全抵达新疆。

但400人可不简单,其中师级干部以上10多人,团营连干部70多人,战士都是3年以上的老兵,还有译电员、医生等技术人员30多人。他们中很多人都在建国后被授予将军衔,或是担任要职。

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李先念的力挽狂澜。

二、林彪的”双一原则“公不公平?

回到陕北后,李先念在抗大学习并休整了一段时间,直到后来八路军改编,负责干部工作的谭政突然主动找到李先念谈话:

“先念同志,组织上决定你到八路军129师当营长,你有什么意见吗?”

军政委到营长,连降六级,换个脾气烈一点的将军,估计当场就要拍桌子。但李先念当时求战心切,脑子里想的是只要能扛枪打鬼子,干什么都行,于是一口应了下来。

李先念甘愿做出牺牲,关于职务的问题闭口不谈,但这件事却还是迅速在军中发酵,原因很简单:这次的人事安排太离谱了。

要知道当时129师两个旅的正副旅长,除了老资格的陈赓外,王宏坤、王新亭、许世友原来都是军级干部,和李先念平级。而团级干部像陈锡联、叶成焕等人,原来都是师长、师政委,算是李先念的下级。

那么问题根源究竟在哪?

首先要弄明白一个流程,抗战初期,红四方面高级干部都在抗大进行军事学习,在学业完成后再分配到各部队任职。但在职务安排上,四方面军出身的干部却往往要比红一、红二方面军的干部要低上几级。

这里就要提到一个人,当时担任抗大校长的林彪。林彪在干部任用上,曾提出过一个有名的“双一标准”,即:三个方面军中,优先使用红一方面军的干部;红一方面军中,优先使用红一军团的干部。

这个标准过于偏心?这其实也要结合当时的情况辩证来看。

首先从干部质量讲,红一方面军的干部,特别是红一军团的干部,大部分都是老井冈红军,参加过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其中不少还是黄埔系出身,无论是资历还是能力,都是军中翘楚。

相比之下,红二方面军是贺龙从湘西拉起来的部队,成分比较多元,既有老红军的底子,也不乏一些江湖豪杰、草莽英雄,比如当时红二方面军最能打的战将贺炳炎,就是打铁出身,少年时行侠仗义,16岁就跟着贺龙闯天下。

而红四方面军,更特殊。虽然它曾是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一个方面军,但正因为扩编快,加上曾有“排除知识分子”这一历史旧事,军中大部分干部的文化水平都不高。而且很多干部都是“红小鬼”出身,十五六岁就参军,到改编八路军时也就二十出头,资历、威望都有限。再加上长征途中,四方面军一些干部曾被迫执行过“南下路线”,一些单位在用人时难免会有成见。

再说林彪个人,他是出了名的爱用熟人,包括后来解放战争期间在东北主导一纵换司令,让老红军的李天佑替下出身东北军的万毅,就曾惹出过不少风波。但林彪用人,一般也是基于军事上考虑,谁能打仗就用谁,谁用着顺手就用谁,也没那么多道道。

一方面军干部素质高,四方面军能打仗的不少,但文化水平、过往资历的问题也复杂。特别是以四方面军原本的实力,编成两个师绰绰有余,但经历几场大仗之后,只能改编为人数最少的129师,原本两个师的干部要压缩到一个师里,自然有人职务会降得多一点。

李先念的身份就更特殊了,他不仅是红四方面军的干部,还是西路军回来的。

红军三大主力改编为八路军三个师,115和120师在人员配置方面没有大改动。只有红四方面军改编而来的129师,干部任用普遍存在多降级、多副职的状况,甚至出现李先念这种极端情况。

这种鲜明对比,自然会引起红军内部的舆论。比如刚上任129师769团团长的陈锡联,在率部进入晋东北抗战前,就曾特意找到徐向前,抱怨过两个“难以接受”的问题:

第一、将红军的番号、帽徽改成国民党的,感情上接受不了。

第二、八路军改编,很多干部层层下放,原来的红军军长、师长,明明能带一个军、一个师作战,现在却只能带一个团、一个营,有些人觉得委屈。

有问题就要解决,谁来解决?

三、毛主席特殊命令,再次促成军事奇迹

对于李先念,毛主席的印象很深刻。当年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懋功会师时,26岁的红30军政委李先念作为代表出城八里迎接,给毛主席留下了很好的印象。西路军返回后,毛主席也给予了李先念高度评价:

“李先念是将军不下马的。”

毛主席认为李先念是人才,应该重用、大用。所以当听说他只被安排担任营长时,非常诧异,特意找来李先念询问情况:“听说要你去129师当个营长,有这个事吗?”

看到李先念没有否认,毛主席脸色沉了下来,重重地说了句:“这太不公平了!林彪他们怎么这么干?”停顿了半响,主席突然又问道:“高敬亭这个人,你认识吗?这样吧,你到他哪里去当参谋长怎么样?不过,听说高敬亭这个人脾气不好,难共事,你怕不怕?”

“不怕。”李先念继续说,“在鄂豫皖苏区时,我跟他在一起打过游击。后来建设根据地,我俩工作中也有很多接触,无话不谈,还在一个铺上打过滚呢!”

直到这里,毛主席才满意地点了点头。

高敬亭所在新四军第四支队,是由坚持在鄂豫皖苏区三年游击战争的红28军改编,是当时新四军中实力最强的一支部队,相当于旅级编制。调李先念担任旅级干部,符合当时红军军一级干部的使用规格。

高敬亭

事情解决了吗?没有。安排好一个李先念,还不足以让四方面军的干部们解开心结。在了解到干部使用情况上的区别化现象后,主席也是亲自出面纠偏,批评所谓的“双一原则”。直到后来的1961年6月12日,毛主席回忆起这次事件,还不点名地批评了林彪,并强调:

“我说三个方面军都是一尺,不是一方面军是一尺,四方面军九寸,四方面军就抬不起头,只有九寸,矮一寸。四方面军的光荣历史是抛不掉的,跟一、二方面军有一样的光荣历史。”

主席的这番话,说到了四方面军广大将士的心窝里,为这次的事件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而毛主席的这一番行动,也意外促成了另一次军事奇迹。

毛主席点名李先念去鄂豫边区,独当一面领导华中抗日游击战争和根据地建设,最后创建发展了新四军五师。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时,李先念开创的中原抗日根据地,已经拥有5万正规军和民兵30余万人。

解放战争打响后,蒋介石动用30万大军,将中原解放军压缩围困在方圆不到一百公里的狭小地域,妄图“一举包围歼灭”。危难时刻,李先念再次临危受命,统一指挥中原各部队。

中原突围,是不可能中的可能。李先念临危不乱、运筹帷幄,把几股力量拧成一股绳,重压之下连续突破敌人的钢铁防线。这一切,都仿佛当年西北突围的翻版。

建国之后,李先念逐步走向台前,为新中国的改革与开放立下了汗马功劳。

1992年6月21日,李先念病逝,享年83岁。遵照他的遗愿,骨灰一部分被洒向大别山、大巴山、祁连山,另一部分被埋葬在了八宝山的国家公墓里。墓碑上没有名字,也没有生平,只有24个大字:

“先天下之忧而忧,与天地同在;念人间之乐而乐,共日月齐光。”

这24个大字,是李先念这一生最真实的写照。

54 阅读:17383
评论列表
  • 2024-01-15 22:33

    要是55年授衔时还在军中,李先念是可以授大将的!

    境·界 回复:
    李先念任中原军区司令员时,副司令员是王树声,王树声是大将,整个解放战争,李先念的排名功绩都在王树声之上,所以李先念大将排名还很靠前
    伯爵崔 回复: 境·界
    是的!👍
  • 军哥 11
    2024-01-15 10:14

    上马将军下马治国,心底无私日月同辉

  • 2024-01-15 19:49

    伟人永远是伟大的。

  • 2024-01-16 18:29

    李先念在南阳桐柏打小日本那是响当当的

  • 2024-01-15 21:00

    致敬先烈~

  • 2024-01-18 00:03

    致敬前人!

乐蓉评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