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贞:朱元璋称帝后唯一活着的同辈,三世皆封王,因其孙爵位除

雍亲王府王妃 2024-04-03 12:29:05

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后,对一位叫李贞的老农格外的关心。将其封为镇国上将军、恩亲侯,但是不需要李贞跟其他的臣子一样去上朝,只需颐养天年即可;甚至还赏赐五爪金龙的龙袍给李贞穿;李贞年纪大了以后,为了方便经常见到,便将皇城内的一套房子直接赏赐给了他。

朱元璋经常去李贞家里,皇太子朱标、诸位藩王也都会经常去李贞家中做客。在李贞病重时,得知消息的朱元璋便放下朝政立马赶了赶去,抓住他的手:你还记得我吗?

此时的李贞已经说不出来话,但是他仰着头一直哭,朱元璋也跟着一起哭。

朱元璋回宫后,来探望李贞的朝臣是络绎不绝;李贞病逝后,太祖特地为其辍朝三日,亲自去祭奠。并且将其追封为陇西王,要知道在明朝初期能够在死后被追封为异姓王的,都是战功赫赫、跟随太祖一起南征北战的功臣。

从未上过战场,却得此恩宠,李贞究竟是何许人也?

可以说李贞是朱元璋称帝后,唯一一位活着的同辈,而且还是对朱元璋有恩的同辈。

李贞不仅是朱元璋的二姐夫,还是明朝初期大将李文忠的父亲。父子二人为家族争得“三世皆为王爵”,然而却因其孙,公爵爵位被除,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01 郎舅终于相见

朱元璋一共有两位姐姐,长姐被追封为太原长公主,二姐朱佛女被追封为曹国长公主。

太原长公主作为长姐出嫁的比较早,而且在出嫁后并没有像妹妹朱佛女一样照顾自己的娘家。两位姐姐嫁人时,朱元璋尚且年幼,而且几乎所有的亲戚家都比较贫寒,所以谈不上互相接济。唯独只有朱元璋的二姐夫李贞家中尚且能够吃得饱饭,经常会帮助朱元璋。

一来二去的,朱元璋自然会跟二姐一家较为亲近。

而且据说在朱元璋创业之初,被元兵追杀,走投无路便逃到了长姐家中,但是长姐跟长姐夫王七一担心会受到朱元璋的牵连,并没有让弟弟躲在自己家中。朱元璋对此很是介怀,所以即便是坐上皇位也很长时间没有提及自己的长姐,甚至将二姐朱佛女当成是长姐来对待。

李贞是盱眙县人,曹国长公主嫁给李贞后,于1339年生下了儿子李文忠。

“灵迹乡人,尚曹国长公主。初避兵淮东,后复居故土。仓卒遇变,有勘定功。

在儿子李文忠只有12岁的时候(1350年),李贞的家乡盱眙发生了旱灾,而且祸不单行,很快又发生了瘟疫。李贞所在的村子一共是两百多口人,但是大部分都去世了。没多久曹国长公主也没有躲过这场瘟疫,而病逝。曹国长公主病逝时,儿子李文忠只有13岁,而曹国长公主只有36岁而已。

李贞心善,为了能够同乡亲们一起渡过难关,便将自家的牛和猪都杀了分给乡亲们一起吃。

了解历史的应该知道,在曹国长公主去世这年(1351年),刘福通、韩山童等人起义,反抗元朝。自此以后,起义军与元军之间的争斗持续了很多年。在李贞与乡亲们守望相助时,乱兵进入盱眙,为了避祸李贞不得不带着儿子离开自己的家乡。

1352年郭子兴在濠州起义,自称为元帅,而朱元璋则是在1353年因为老乡汤和的缘故而加入郭子兴的起义军。

朱元璋因为作战勇猛、做事机灵、还略懂文墨而得到郭子兴的重用,留在自己的身边做亲兵,而且还将自己的养女马氏许配朱元璋。只是郭子兴心胸狭隘,他的两个儿子更是容不下在军中威望越来越高的朱元璋,便百般为难。

朱元璋便带着“淮西二十四将”单打独斗,打算南下定远。

在南下定远的途中,朱元璋先后招抚驴牌寨三千人,缪大亨两万人,实力大增。而且还得了一位左膀右臂——李善长,就这样朱元璋很快便攻下了滁州。

在1353年十一月,李贞终于得知妻弟朱元璋在郭子兴的麾下,便打算前去投奔。因为兵荒马乱的,李贞跟儿子不得不风餐露宿,几次差点活不下来。好在一个月后李贞带着儿子终于到了滁州城,见到了妻弟。

李文忠见到舅舅朱元璋,便想起了自己已经病逝的母亲,便直接扑倒舅舅的怀里大哭。能见到亲人朱元璋很是高兴,但是得知二姐已经病逝的消息,有非常难过。便对外甥说:外甥看到自己的舅舅,就跟看到自己的母亲一样。你在舅舅的身边,以后的日子便就有了依靠,你日后便跟我姓朱吧!

就这样,李文忠改叫朱文忠。

(为了方便阅读,整篇文章都称呼李文忠)

朱元璋对待外甥就像是亲生的儿子一样,专门请了老师来教李文忠读书,李文忠很聪明,很快便能通晓文章的内涵,不仅熟读经史,而且诗词歌赋方面也颇有造诣。

02 儿子立战功

1357年,李文忠已经19岁,朱元璋便带着外甥一起带兵驰援池州,虽是第一次战场,李文忠便立下了战功。

次年李文忠跟随大将邓愈、胡大海一起进入浙江,从元军的手里将建德夺了过来,朱元璋大喜,将其擢升为亲军都指挥,并且镇守在建德。在此期间,李文忠还将杨完者的旧部三万多人收服。

没过多久,李文忠便同胡大海一起攻占了诸暨;并且在严州大败张士诚,而张士诚正因为在李文忠那里吃了亏,不敢再打严州的主意。而李文忠,凭战功被擢升为同佥行枢密院事。

1362年,大将胡大海与耿再成都在苗兵叛乱中被杀,李文忠平定叛乱,并安抚其部众;这年张士诚派十万大军攻打诸全,谢再兴支撑不住求援李文忠,李文忠便派胡德济前去救援;但是仍旧支撑不住,恰逢朱元璋正在征伐处州的乱军,无暇顾及诸全,李文忠便心生一计,到处说徐达大将军马上就要率领大军来到诸全,徐达是朱元璋麾下智勇双全的大将,张士诚十分忌惮,便连夜率兵逃走。如此,诸全才得以保住。

然而不久谢再兴背叛了朱元璋,投靠张士诚,并且率兵攻打东阳。得知消息后李文忠便率领上千骑兵打败谢再兴,并且在诸全城外五十里又修建了一座城池,互相依靠,哪怕是张士诚派十六万大军前来攻打,都没有成功。

1365年张士诚再派麾下大将李伯升率领二十万大军攻打新城,李文忠同朱亮祖一起救援,并且在新城城外实力安营扎寨。麾下大将胡德济派人告知李文忠,李伯升部势头正盛,最好是先驻扎城外,等待大军到来后再行攻打张士诚的部队。

然而李文忠并不是这样想的,他认为“用兵在谋而非人数多少”,所以便在次日的早晨开始进攻。恰好天色昏暗起了大雾,李文忠亲自率兵对战李伯升,恰好池州的援军到来,李文忠便手持长矛,骑着马直接冲入敌军之中,很快便被敌军团团围住,但李文忠作战勇猛,很快便大败敌军。并且率兵追击溃败而逃的敌军十里,斩杀数万人。

此战李文忠大获全胜,得到的粮草、兵器足够大军用很长时间。

朱元璋得知后非常高兴,便将李文忠召回武昌,好好设宴慰劳一番。

1366年秋,朱元璋率领大军征伐张士诚,而李文忠的任务是率兵攻打杭州,牵制主杭州一带的敌军。李文忠便带着麾下大将朱亮祖一起攻下了桐庐、富阳等地,很快便兵临余杭城下。镇守余杭的是谢再兴的弟弟谢五,李文忠便给谢五写信,若是谢五能够归降的话,便答应不会杀他。就这样谢五、谢再兴父子五人全部归降李文忠,虽然诸将都建议李文忠处死谢再兴五人,但是李文忠都没有同意。

紧接着李文忠率兵到了杭州城下,杭州城守将潘远明也投降,并且准备好了歌妓迎接李文忠进城。但是李文忠整肃军队后进城,将部队驻扎在高楼,并且下令:绝不允许将士们擅自闯入老百姓的家里。

此战李文忠俘获三万人,粮食二十万。

朱元璋将李文忠加封荣禄大夫,并且让其改回本姓,仍旧叫李文忠。

1367年,李文忠奉命平定了建州、延州等地。在路上李文忠看到很多被弃儿,便让士兵们收养,李文忠此举救活了不少人。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虽然已经建立大明王朝,但是对于明朝来说,还有很多的地方需要平定。毕竟元朝的残余势力仍旧存在,李文忠跟随大将常遇春北上,直逼元大都北平,元顺帝逃走。常遇春死在北伐的路上后,李文忠便接替常遇春率兵,同大将徐达一起攻打庆阳

此战李文忠大胜,不仅斩获敌军上万人,而且还活捉了元将脱列伯。

1368年李文忠又跟随大将徐达一起分道北征,李文忠率领十万人,先后攻占兴和、骆驼山、开平、应昌等地。并且在应昌俘获了元昭宗的嫡长子、王妃、宫女、文武大臣等数百人,在经过兴州的时候,又俘获元军三万多人;到达红罗山时,杨思祖麾下一万六千人,被李文忠降服。

一个接一个捷报传到南京城,朱元璋非常高兴,在奉天门接受朝贺。

并且开始大封功臣,李文忠被封为“开国六公爵”之一的曹国公,年俸三千石。

被封曹国公后,李文忠仍旧需要领兵出征:

洪武四年,在大将颍川侯傅友德平定四川后,李文忠奉命前去修筑新城,并且派兵驻守在要害之地,一切完成后才返回南京。

次年以左副将的身份北征,到达胪朐河的时候,李文忠便命韩政等人护送辎重,而自己则是率领大军,仅带20天的粮食迅速赶到土剌河。元军全部渡河,李文忠便率兵直接进攻,敌军才有退却的意思;等到了达阿鲁浑河的时候,元军增加,李文忠的马受伤,李文忠只好手持武器继续战斗;在重获战马后,李文忠殊死作战,终于大败敌军,俘获上万人。

原本李文忠大捷,但是在接下来对元的作战中,李文忠错过了旧路,宣宁侯曹良臣、指挥使周显等人都战死沙场,所以太祖并未赏赐。

洪武六年(1373年),李文忠率兵在三角村大败敌军;

次年先后攻克顺宁、杨门、白登、大宁、高州等地,之后一直到洪武十年之前一直在防备边境。洪武十年(1377年)回到南京,同韩国公李善长一起商议朝政要事。

在京仅两年的时间,因洮州十八番族反叛,李文忠又听西平侯沐英(太祖养子)一起前去平定叛乱。回京后,朱元璋让李文忠掌管大都督府以及国子监的事务。

此时的李文忠已经是位极人臣,再加上战功赫赫,在朝中的威望极高。

然而洪武十六年李文忠病重,次年便病逝了,年仅46岁而已。

李文忠病逝后,朱元璋将其追封为岐阳王,配享太庙。并且让其子李景隆承袭曹国公爵位,而且朱元璋非常喜欢重视李景隆。

李文忠作为李贞与曹国长公主唯一的儿子,成为太祖朱元璋南征北战的一员虎将,立下赫赫战功,获封曹国公。朱元璋本就对姐夫李贞曾经的帮忙感恩戴德,再加上外甥如此骁勇善战,自然不会亏待李贞一家。

03 李贞被追封陇西王

在朱元璋称帝后,1368年便将姐夫李贞封为恩亲侯、驸马都尉;“恩亲侯”的侯爵确实非常符合李贞,李贞既是朱元璋的亲人,又对朱元璋有恩。并且李贞的祖上三代皆追封为王:

李贞父亲李富,被追封为陇西王

李贞祖父李六二,被追封为岐阳王

李贞曾祖李五二,被追封为陇西王

在洪武三年,朱元璋将外甥李文忠封为曹国公时,又将二姐夫李贞加封为荣禄大夫、右柱国、曹国公。按理说有了爵位,还有了官职,应当是跟其他的朝臣一样上朝听政的,但是朱元璋并未如此,而是允许李贞无需上朝。

“衣冠焜燿于三世,恩泽滂沛于一门,揆今食禄之家未有过于臣者”

甚至随着李贞慢慢年纪大了,腿脚不灵便,不能经常入宫,朱元璋便再皇城内选了一处宅子让李贞一家居住。不仅朱元璋经常去看望李贞,皇太子朱标以及弟弟们也会时常去看望姑父

对于李贞而言,被封曹国公、驸马都尉、荣禄大夫,便像是突然掉下来的荣华富贵一样,所以经常心中不安。哪怕是朱元璋允许李贞穿龙袍,李贞也并未因此恃宠而骄,穿衣服得体干净即可,从不追求华丽;所吃的饭菜能够吃的顺口即可,也不会刻意追求奢侈。

朱元璋知道姐夫勤俭,便经常送给李贞衣服穿,但是李贞经常是将穿坏了的衣服缝缝补补接着再穿。值得一提的是,刘贞不仅如此要求自己,对自己的子孙后代也是有期望,经常给子孙们讲自己还是农民时的样子,希望子孙们即便是得了荣华富贵也不要忘了贫贱的时候,如此才是君子。

“一旦富贵而忘贫贱,君子不为也。

其实李贞如此,确实是一个难得的明白人。他很清楚朱元璋虽然是自己妻弟,儿子李文忠的舅舅,两家是至亲;但在朱元璋登基后,两家便要首先论君臣,其次才是亲情。若是作为君臣的话,李贞很清楚哪怕是朱元璋再厚待自己,也不愿意看到亲人恃宠生娇;只有谨言慎行、谨小慎微才能确保一辈子的安稳。

而且李贞作为朱元璋所有亲属中最年长的一位,他很清楚自己更应该给子孙们做一个榜样,如此才能教养好子孙们。

“今上方以勤俭化天下,吾为戚里之长,苟为奢靡,何以劝率家人!

也正因为李贞如此,朱元璋一直很尊敬他;在李贞病逝后,将其追封为陇西王。

李贞与儿子李文忠为自己的家族挣来了曹国公实世袭的爵位,以及在朝中的地位,再加上两家是至亲关系;所以朱元璋非常器重承袭曹国公爵位的李景隆,在明朝初期不断长大的将二代中,朱元璋最喜欢的除了徐达的长子徐辉祖,便是李景隆。

然而,曹国公这个世袭的公爵爵位,却因为李景隆而爵除,仅在大明王朝传了三代而已,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04 曹国公爵位除

李景隆于洪武二年出生,从小便长得眉清目秀,而且喜欢读书,尤其是典故,朱元璋非常喜欢这个外甥孙。洪武十九年李景隆作为长子承袭曹国公爵位,并且多次前往湖广、陕西等地练兵,而且还曾掌管左军都督府。

长身,眉目疏秀,顾盼伟然。每朝会,进止雍容甚都,太祖数目属之。

建文帝登基的次年,燕王朱棣起兵靖难。

一开始建文帝派老将耿炳文前去征讨燕军,但是耿炳文首战并败了;建文帝听从心腹黄子澄的建议,让曹国公李景隆率兵前往。虽然李景隆率领50万大军,但是被燕王打的落荒而逃;

虽然李景隆一败再败,但建文帝并未处死他,还是对其委以重任。

建文四年五月燕军已经到了扬州城,建文帝见状,便派李景隆等人前去跟燕王朱棣求和,其实这是建文帝的缓兵之计,在等待黄子澄与齐泰能够募兵归来,继续与朱棣周旋。但是朱棣看穿了建文帝的诡计,并未上当。

很快朱棣便率领燕军渡过长江,兵临南京城下。

李景隆见建文帝大势已去,便与谷王朱橞一起打开金川门,让朱棣进入南京城。

朱棣登基后,便将“功臣”李景隆加封太子太师、左柱国,年俸增加一千石。

然而李景隆毕竟曾经与朱棣为敌,率兵攻打燕王,所以在永乐二年,因群臣弹劾,朱棣便将李景隆抄没家产,削掉公爵爵位,囚禁家中。

宣德四年,李景隆病逝。

就这样,李文忠凭自己的战功获封的曹国公爵位,仅三代而除。

李景隆的功过是非我们暂且不论,毕竟靖难之役是叔侄之间争夺皇位的争斗,不管是朱棣还是建文帝在皇位上,大明王朝始终是朱家的天下。然而靖难之役却成为明朝初期很多功勋之家的转折点,很多对建文帝忠心耿耿的臣子被朱棣处死,并且牵连到了自己的家人。

李景隆虽然在靖难之役快要结束的时候,打开了金川门;但李景隆并非将帅之才,而且妄自尊大,本就威望不高;再加上曾任征讨燕军的主帅,让燕军吃过亏,自然是靖难功臣们的眼中钉。可以说从朱棣坐上皇位开始,李景隆的结局便注定了。

景隆贵公子,不知兵,惟自尊大,诸宿将多怏怏不为用。

只是因李景隆一人之故,便将曹国公爵位除,确实非常可惜。

13 阅读:4316
评论列表
  • 2024-04-12 15:58

    最骚的是曹国公府的龙袍是老朱给的,到靖难之后李景隆的其中一条罪名就是私藏龙袍[得瑟]

  • 2024-04-11 10:56

    李景隆,赵括式的将军。李文忠如赵奢一样,威武霸气,儿子却是庸才。

    逍遥游 回复: 用户18xxx11
    的确,碰到了武安君大杀神。[哭笑不得]
    用户18xxx11 回复:
    李草包比赵括差远了,赵括肯定不是庸才,只是对手太强

雍亲王府王妃

简介:我是一位历史爱好者,喜欢读历史书,更喜欢畅谈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