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军入川时吴璘给金军以迎头痛击,但在主和思想影响下只得撤军

史海撷英 2024-01-14 14:43:15

随兄守关,吴璘与众将士同金兵血战和尚原,“璘功居多,超迁统制和尚原军马”;继兄镇蜀,吴璘承袭长兄遗志,力战金军铸成西北边疆“长城”;同兄共封,吴玠、吴璘均位列南宋七王,“涪王乃吴玠,信王吴璘继”。从戎四十载,从一普通士卒,到入朝进拜太傅,封王,吴璘如何为南宋立下擎天之功?

兄弟齐心,兄终弟继

建炎四年(1130年),宋金为争夺川陕地区爆发了富平之战,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占据大优势的宋军战败,陕西五路大部地区丢失,而金国虽然取得优势,却也导致第一名将完颜娄室病逝。“失地存人,人地皆存,失人存地,人地皆失”,就在金国信心满满以为能够取陕川而灭宋时,一对兄弟站了出来,成为了他们的梦魇。

“和尚原最为要冲,自原以南,则入川路散;失此原,是无蜀也”,手握残兵几千,外是虎视眈眈的金兵,内无援军相助,本以为此地唾手可得,没想到的是吴玠、吴璘兄弟竟然守了下来,吴玠数次勉励将士,吴璘阻碍金军不得合围,兄弟联手最终大败金军。“愤甚,谋必取玠”,刚刚成为陕西金军统帅的完颜宗弼忍不了这口气,亲率十万大军再犯陕西。

吴璘

同样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吴玠、吴璘面临的困境比诸葛亮可以说是只多不少,但他们依靠着谋略和英武,依然顽强抗金。面对不可一世的完颜宗弼,兄弟二人又给予其迎头痛击,“仅以身免,乘梯亟剔其须髯遁归”,这是这位金国“四太子”从军以来最惨重的失败。

“南宋之得仅延,吴玠、吴璘捍之也”,吴璘随兄戍守陕川近十年,前五年几乎年年与金军交战,直到仙人关一役,吴璘先是转战七昼夜与兄长会师,然后又率军死战不退斩杀大量金军,并最终与众将士合力打退金军。“四年,兀术、撒离喝果以大兵十万至关下,璘自武、阶路入援。先以书抵玠,谓杀金平地阔远,前阵散漫,须后阵阻隘,然后可以必胜。玠从之,急修第二隘。璘冒围转战,会于仙人关。敌果极力攻第二隘,诸将有请别择形胜以守者,璘奋曰:‘兵方交而退,是不战而走也,吾度此敌去不久矣,诸君第忍之。’震鼓易帜,血战连日。金兵大败,二酋自是不敢窥蜀者数年。”仙人关之战后,金人“不敢窥蜀者数年”,但直到吴玠病逝,吴璘继兄守陕川之志,都没能等到北伐的命令。

金人狡诈,誓死破敌

西北有吴氏兄弟拦阻金人的脚步,中原还有岳飞、韩世忠等人的崛起,金国主战派受挫,主和派趁机抬头,其头领之一的完颜昌提议“以和议佐攻战,以僭逆诱叛党”,甚至派出了曾经的“热血青年”秦桧返回南宋,说服宋高宗赵构选择屈辱求和。然而就在达成和约的前夕,金熙宗完颜亶对主和派进行打击,可赵构依然心存幻想。

绍兴九年(1139年),宋金达成协议,宋向金称臣,每年向金纳贡并重新划分疆土,金国则废黜伪齐,并归还其占据的河南、陕西一带土地。然而已经擢升为陕西诸路都统制的吴璘对议和并不看好,“金人反覆难信,惧有他变”,他依然坚持屯兵川地为后援,而不是立刻把军队都迁移到陕西。“时金人废刘豫,归河南、陕西地。楼炤使陕,以便宜欲命三帅分陕而守,以郭浩帅鄜延,杨政帅熙河,璘帅秦凤,欲尽移川口诸军于陕西。璘曰:‘金人反覆难信,惧有他变。今我移军陕右,蜀口空虚,敌若自南山要我陕右军,直捣蜀口,我不战自屈矣。当且依山为屯,控其要害,迟其情见力疲,渐图进据。’炤从之,命璘与杨政两军屯内地保蜀,郭浩一军屯延安以守陕。”

宋朝以文制武是老传统了,胡世将以枢密直学士出任四川安抚制置使,可以说是赵构安排在吴璘身边制衡他的人了,但宋朝只会逞口舌文人不可怕,可怕的是能文善兵的文人,而胡世将恰好就是后者。“既而胡世将以四川制置权宣抚司事,至河池,璘见之曰:‘金大兵屯河中府,止隔大庆一桥尔,骑兵疾驰,不五日至川口。吾军远在陕西,缓急不可追集,关隘不葺,粮运断绝,此存亡之秋也。璘家族固不足恤,如国事何!”时朝廷恃和忘战,欲废仙人关。于是世将抗奏谓:“当外固欢和,内修守御。今日分兵,当使陕、蜀相接,近兵宫贺仔谍知撒离喝密谋曰:“要入蜀不难,弃陕西不顾,三五岁南兵必来主之,道路吾已熟知,一发取蜀必矣。”敌情如是,万一果然,则我当为伐谋之备,仙人关未宜遽废,鱼关仓亦宜积粮。’于是璘仅以牙校三队赴秦州,留大军守阶、成山砦,戒诸将毋得撤备。世将寻真除宣抚,置司河池。”

吴璘

绍兴十年(1140年),金国撕毁合约,发动南侵,一月之间,割让的土地又重新夺回,而金将完颜撒离喝更是切割开了陕西和四川宋军,陕川大震,为了更好抗金,赵构许胡世将“便宜黜陟、处置军事”的权力。“懦语沮军,可斩也!璘请以百口保破敌”,吴璘这般豪气也激起了胡世将的壮志,“世将誓死于此!”主将如此,士卒焉不效死?“乃遣渥之泾原,命田晟以三千人迎敌。璘又遣姚仲拒于石壁砦,败之。诏同节制陕西诸路军马。”

守边安静,朝廷屈辱

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吴璘因“守边安静”,拜太尉,但这样的安静可不是像赵构那样“求”来的,而是实实在在打出来的。绍兴十年(1140年),面对金人的背盟,吴璘不仅说服了节制自己的胡世将一同拒敌,而且还敢写信约金将交战,以激将法引蛇出洞,包括被其兄吴玠打哭过的完颜撒离喝,皆非吴璘的对手。

在吴璘等人的力战下,失地逐步被收回,剡家湾之战是吴璘的又一场扬名之战。为了遏制宋军的兵峰,金国统军蒲察胡盏、完颜习不主屯兵五万,凭险设营,自认为无忧。为了避免金军骑兵从高处俯冲宋军,吴璘先是向对方约战,在决战的前一夜命将士卷甲衔枚,趁天阴雾浓逼近对方。蒲察胡盏自恃勇武仓促出击,结果金军大溃。“二酋老于兵,据险自固,前临峻岭,后控腊家城,谓我必不敢轻犯。先一日,璘会诸将问所以攻,姚仲曰:‘战于山上则胜,山下则败。’璘以为然,乃告敌请战,敌笑之。璘夜半遣仲及王彦衔枚截坡,约二将上岭而后发火。二将至岭,寂无人声,军已毕列,万炬齐发。敌骇愕曰:‘吾事败矣。’习不祝善谋,胡盏善战,二酋异议。璘先以兵挑之,胡盏果出鏖战。璘以叠阵法更休迭战,轻裘驻马亟麾之,士殊死斗,金人大败。降者万人,胡盏走保腊家城,璘围而攻之。城垂破,朝廷以驿书诏璘班师,世将浩叹而已。明年,竟割和尚原以与敌。撤戍割地,皆秦桧主之也。”宋高宗将吴璘召回朝廷,加拜为检校少师,又赐田五十顷田地。

随着“绍兴和议”的达成,奸臣秦桧的地位可谓是水涨船高,为了巩固自己靠投降换来的权势,他“当仁不让”打压起主战派来,除了害死岳飞,解除了韩世忠、张俊的兵权外,还流放主战派的名臣赵鼎、胡铨等人。一坐在皇位上就开始制衡的赵构虽然表面上放任秦桧,但却在不停给吴璘等人加权,以展现自己的帝王心术,但屈辱求来的和平终究只是泡影,总有一天会被戳破。

战胜转惊,入朝封王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弑兄夺位的金帝完颜亮统兵六十万,分四路攻宋,入陕的是金国西路主帅名为徒单合喜,也是一位在未来能封王的存在。吴璘得知消息后,带病来到前线与其对峙,同时,他还向诸将分授方略,分四路收复失地,再一次打破金军企图速胜的计划。

赵眘

同年,不得人心的完颜亮被刺杀,金军撤退,吴璘率军反攻,相继克复德顺军、镇戎军、大散关、环州等地。然而风水轮流转,宋孝宗赵眘继位后,宋廷为了再度与金国达成合约,命吴璘放弃收复的失地,为了避免新君猜忌,吴璘主动撤军,“敌乘其后,璘将士死亡者甚众,三路复为敌有”。

此次失败似乎让步入花甲之年的吴璘心有戚戚,加上新任四川安抚制置使的沈介不像胡世将那般和自己政见相符,朝堂之上不乏攻击自己的政敌,为了保住自己的晚年,已经是力不从心的吴璘以退为进,请求入朝觐见皇帝以示心志,又在途中上表请求去职致仕。

这一套组合拳明显让宋孝宗慌了,不仅不准吴璘辞职,还搬出自己的老父亲宋高宗和皇太子赵惇来打感情牌,“朕与卿,老君臣也,可数入见”,甚至又拜吴璘为太傅、新安郡王,仍领四川宣抚使。“沈介为四川安抚、制置使,与璘议不协,兵部侍郎胡铨上书,语颇及璘。璘抗章请朝,上亲札报可。未半道,请罢宣抚使及致仕,皆不允。”不过吴璘早已不复年轻时的骁勇,为了西北安定的他既老且病,最终猝然长逝,享年六十六岁。

在南宋朝廷看来,只要能维持虚假的和平,河北河南可弃、陕西四川可失、岁币绢布可贡,甚至赵氏皇帝愿意向金称臣,接受金的册封。可若非吴玠、吴璘等心怀大义的将士们出生入死,浴血奋战,赵构等主和派又从哪里来的资格与金人议和,金人自以为打得过的时候就悍然背盟,打不过就颐指气使议和,宋廷就视前线将士的血肉不顾,一次次屈辱求和,“南宋之得仅延,吴玠、吴璘捍之也”,此为吴玠、吴璘之荣,亦二人之悲。

1 阅读:68

史海撷英

简介:历史不在神坛,也不在地狱,将一切历史拉回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