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沈醉爆料,军统曾在毛主席身边安插特务,潜伏多年未暴露

陶陶读历史 2024-03-29 19:25:06
前言

沈醉,这位长期为国民党调查统计局效力的杰出人物,堪称军统局戴笠麾下的一位得力悍将。他在军统局的岁月里,他参与了许多重要的情报和特务活动。

以其年轻有为和资深经历在军统中脱颖而出,他凭借着非凡的才干和过人的智慧,赢得了戴笠的高度评价和信赖。

1949年12月9日,沈醉在云南被卢汉扣押,后参加云南起义,并协助卢汉逮捕了在昆明的大多数国民党人员。

而在1950年沈醉向我党爆料国民党的特务已经潜伏在毛主席身边多年了而且还没有暴露身份。

沈醉说的这个人究竟是谁?

沈辉?李国栋?

这个人就是戴笠手下的得力干将、军统特务沈之岳。沈之岳出生于1913年浙江省仙居县,在上海复旦大学读书期间积极参与、支持工人运动后被国民党拘捕。

由于被捕后他将自己伪装成某位国民党高层的亲属,避免了刑罚。而这一事件被戴笠知道听了去,他对沈之岳的机制与应变能力产生了兴趣。

于是,戴笠几次主动找到沈之岳,与他进行了深入的交谈。最终成功地说服了沈之岳加入国民党的特务系统,为国民党效力。

而后戴笠还把他送到了警校学习,以提升沈之岳的能力,在校学习期间他加入了国民党。

毕业后,沈之岳化名为李国栋进行一系列的特务活动。

在1938年,沈之岳奉命秘密潜入延安,他的任务就是收集情报并且找到合适的机会刺杀毛主席等高级领导人。

4月,沈之岳化名为沈辉,以萧致平教授助手的身份来到了延安,受到了毛主席等人的接见。沈辉在在整个过程中表现的十分恭敬随和。

三十天的访问时间转瞬即逝,沈辉在这时却表示不走了,要留在延安。由于早在之前沈辉就已为共产党做过很多努力,在取得信任后他的抗日军政大学申请书很快就下来了。

因此在保卫处对他审查的时候,沈辉严丝合缝,没有露出一点马脚。

共产党非常欣赏人才,沈之岳在大学期间展现出了他出色的个人品质。他不畏艰难,积极向上,且在人际交往中与同学相处也十分融洽。

在学习中遇到不懂的也积极询问,在其他方面也非常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因此深受同学们的尊重和喜爱。

共产党中央部长也对沈之岳给予高度的评价,认为沈之岳不仅个人素质出众,而且能够积极融入集体,与同志们共同进步。

正是他的赏识和推荐,使得沈之岳在抗大有了更多的机会和平台。他不仅在学业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还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锻炼了自己的能力。最终,他成功加入了共产党,成为了党组织的一员。

沈之岳在延安期间表面上是一位勤勤恳恳,为国家任劳任怨的共产党员,实际却在暗中搜集共产党情报。

刺杀未果,引起怀疑

沈之岳也想过接近毛主席,寻找机会刺杀领导人,但这一险恶的阴谋却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实施。

沈之岳在延安的潜伏时间相对较短,仅不到一年时间,了解的不全面也不充分,这也限制了他进行刺杀的可行性。

而且毛主席的身边也不是想接近就接近的,延安那边对领导人的安全工作非常重视,且专门成立了中央警卫,这就导致了沈之岳难以找到合适的行动机会下手。

再者他觉得时机不成熟,贸然的行动只怕还没有完成刺杀任务,自己的小命就先葬送在此了。

因此他深知时机的重要性,所以选择静待时机,选择更好的机会。

某天,沈之岳发现了同伙来找自己的标记,在一个老榆树底下,这是他潜入延安前与毛人凤约定的秘密信号。

然而,这张写有暗语的烟盒纸却让他心生警觉,彻夜难眠。他经过深思熟虑,最终决定放弃这次会面,与这位未曾谋面的同伙的联络也暂时中断。

在保卫处的侦查中发现了一位可疑人员,立刻采取了行动,被抓后经审讯还顺藤摸瓜找到了他的一系列同伙。

而在他的口供中也得知了一位潜入延安的特务,他的任务是刺杀共产党高层领导。

沈之岳得知被抓后还供出了这条消息,这令周兴深感忧虑、惶恐不安。但也因人口延安众多,鱼龙混杂,即便动员大部分人力,却始终未能找到任何线索。

沈之岳在此期间选择静观其变,不与任何人接头也不由任何行动,幸运地避过了搜捕的锋芒。的这一决策不仅保全了自己,也使得这场刺杀行动最终未能得逞。

然而沈之岳并没有长期呆在延安,反而没多久就离开了,主要也是因为沈之岳之后的行为引起了毛主席的怀疑。

沈之岳表示长期的潜伏任务,并没有引起共产党的怀疑,反而对他非常的信任。毛主席更亲自指派他协助收编新四军,这足以彰显他在当时的重要性。

在1937年共产党在南昌设立新四军军部,并派遣干部前往各地进行收编工作。沈之岳便是其中之一,他被毛主席委以重任,派往第三支队协助张云逸司令,协助筹组新四军司令部,同时还肩负军中与民间的组训工作。

在新四军期间,沈之岳巧妙地在为共产党工作的同时,与戴笠派去的同志保持密切联系,暗中建立组织,搜集共产党与军中的机密情报。

正是由于沈之岳在皖南事变期间活动频繁,所以引起了怀疑。虽曾一度露出马脚,但他凭借机智和谨慎,成功避免了留下任何把柄。

沈之岳结束潜伏是因为他之前推荐的工作人员暴露了身份,因此他也被迫回了重庆。

在1943年沈之岳担任军统局的站长,共产党那边才知道沈之岳原来一直都在为国民党效力,沈之岳的叛徒身份也就坐实了。

也没有人知道,他到底是沈辉还是李国栋。

沈醉

1914年,沈醉在湖南湘潭的沈家大屋这个充满乡村气息的地方呱呱坠地。他从小生长在这片热土上,感受着大自然的恩泽和乡亲们的淳朴。

1932年,正值青春年少的沈醉,在长沙艺文中学求学,深受影响,怀揣着满腔热血,与高年级的同学们一同掀起了浪潮。

然而,这场风潮却让他遭到了学校的开除,面对突如其来的挫折,他并未气馁,而是选择独自前往繁华的上海,投奔在那里生活的姐夫余乐醒。

余乐醒,这位沈醉的亲人,早年与李富春、李维汉等杰出人士在法国勤工俭学,回国后担任黄埔军校的教官。

他历经北伐的烽火,担任过叶挺独立团的教导员,是南昌起义部队指挥机关参谋团的成员。

然而,命运的转折让他与党组织失去联系,最终加入了军统,成为该组织早期的核心骨干。

在余乐醒的引荐下,沈醉得以进入复兴社担任联络员。他满怀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份“工作”中。

当时的他聪明能干、思想单纯,与复兴社的总头目戴笠一见如故,深得戴笠的赏识。随着时间的推移,沈醉在军统中的地位逐渐上升,成为该组织的重要成员。

沈醉,这位年少有为的军官,在年仅28岁时便荣登少将处长的宝座,成为了军统内部军衔最高之人,同时也创下了国民党军队系统中最年轻将军的纪录。

沈醉所做的这些绑架陷害的勾当却不敢让母亲知道。母亲对他的教诲是要学会做人。

不巧的是在沈醉的一次执行任务中,恰巧碰到了自己的母亲。由于沈醉在车里他母亲也怕认错了人,只是喊了声沈醉的名字。

沈醉害怕暴露自己,也害怕母亲知道自己竟然做这种事情,于是只能说她的认错了人,这才作罢。

1949年秋,沈醉以为家中无人,便和其他特务在家商量如何刺杀杨杰将军。他们的想法对策一一被沈醉母亲听了去。

待人走后,沈醉母亲才出来,气不打一处来的怒骂沈醉,杨杰将军家与沈醉家经常走动,关系也非常要好。

如今听得自己的儿子要杀杨杰,大感失望,气的沈母当下就要跟他断绝关系,只当没有这个儿子。

沈醉的内心的无比挣扎与矛盾,当他回想起母亲从小对他的教诲,听完母亲的一番话也觉得羞愧难当,最终没能执行刺杀杨杰的命令。

在权力的诱惑与道德的束缚之间,沈醉选择了坚守人性的底线,这无疑是对母亲教诲的最好回应。

在戴笠离世后,毛人凤便接手了军统局,沈醉在毛人凤眼里就成为了个极大的潜在威胁,因此沈醉被派往云南担任军统站长,以监视卢汉。

在云南期间,沈醉目睹了徐远举对江竹筠(即江姐)的刑审过程,并对江姐的坚强和威武不屈产生了深深的敬佩。

他内心的善恶冲突和道德观念的变化,于是他制止了徐远举想要扒光江姐衣服的行径,沈醉也成为了《红岩》中“严醉”的原型。

1950年,沈醉被当做要犯交给了共产党。之后他更是爆料了潜伏在主席多年的特务沈之岳。

结语

在风云变幻的历史舞台上,个人的选择和行动往往受到时代背景、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沈醉和沈之岳都是军统的重要成员,他们的职业生涯和人生轨迹都与这一特殊时期紧密相连。

他们或主动或被动地参与了许多重大事件,这些经历不仅影响了他们的个人命运,也塑造了他们的性格和价值观。

沈醉虽然长期服务于国民党调查统计局,但他对江姐的敬佩和对毛人凤的矛盾情绪都显示了他内心的善恶冲突和道德观念的变化。

在面对重大抉择时,我们应该坚守自己的信念和原则,不被外界因素所左右。

无论是沈醉还是沈之岳,他们的人生都充满了曲折和变化,但只有在坚守自己的信念和原则的基础上,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他们的故事不仅是一段历史的回忆,更是一面镜子,让我们反思自己的选择和行动,坚定自己的信念和原则,勇敢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1 阅读:946

陶陶读历史

简介: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