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一路追随到昌国(之二)

吴宇吴岩 2024-03-20 13:59:38

二、一路追随到昌国

建炎三年(1129年),追随着宋高宗赵构一路奔波的,还有一位特殊的人物,宋高宗逃到哪里,她就追到哪里,沿着宋高宗走过的路线一路奔走,锲而不舍。这个人,就是宋朝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1155年),齐州章丘(今山东济南章丘)人。她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渥。其父李格非,进士及第,苏轼的学生,官至礼部员外郎,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是宰相王珪的长女,也是知书能文。李清照家学熏陶,耳濡目染,加之天资聪颖,才气超人,自小打下了扎实深厚的文学基础。17岁那年,初出茅庐,就以那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崭露头角。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李清照18岁,与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在汴京成婚。两人吟诗作词,把弄古玩,门当户对,三观一致,小日子过得甜美温馨。

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李清照44岁。金人大举南侵,靖康之难彻底打破了李清照平静雅致的乡居生活。

是年三月,赵明诚因母亲故于江宁(今南京市),南下奔丧。八月,起知江宁府,兼江东经制副使。北方局势愈来愈紧张,李清照整理好十多年来收集的书籍和金石,准备南下。或许谁也想不到,这一次的离别,此生再也无缘踏上这片故土。

建炎二年(1128年)春日,李清照在兵荒马乱中将这批15车的稀世之宝运抵江宁府,一路上的艰辛,可想而知。

建炎三年(1129年),某天夜里,江宁城里发生叛乱。赵明诚抛下妻子,自己临阵脱逃。三月,李清照与赵明诚舟过乌江。浩荡的江边,沿途的百姓哭爹喊娘,溃散的将士争相奔逃,没有谁停下来组织一场像模像样的抵抗。李清照见此情景,有感而发,写下一首《夏日绝句》凭吊项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以项羽宁肯一死以谢江东父老的壮烈史迹,讽喻惜命逃跑的南宋君臣。当然,这里可能也包含对赵明诚放弃抵抗、独自弃城而逃的埋怨。

奔波劳累,加上羞愧难当,赵明诚竟染上疟疾,于当年八月卒于建康(进江苏南京)。

经过战火的劫难,收藏的文物损失大半。这时候,李清照做出了一个大胆也是无奈的决定——把这些珍贵的文物捐献给朝廷。因为有传言说,赵明诚向金人投献了一个玉如意,即所谓“玉壶颁金”。通过进献宝物,可以洗冤明志,也可以保全这些文物。

李清照在她的《金石录后序》记载,“到台,台守已遁。之剡,出陆,又弃衣被。走黄岩,雇舟入海,奔行朝,时驻跸章安,从御舟海道之温,又之越。庚戌十二月,放散百官,遂之衢。绍兴辛亥春三月,复赴越,壬子,又赴杭。”

这样,李清照带着这些仅剩的文物精品,追随着宋高宗逃亡的路线曲折前行。从最初的山东,投奔夫君到江苏,跟随人潮往浙江台州,入海来舟山群岛,又从舟山渡海向温州。前面是紧追不及的皇帝,后边是咬住不放的金兵。这一路逃亡,从陆路到水路,复从水路入山路,途经嘉兴、杭州、绍兴、台州、舟山、温州、衢州等地,浙江沿海走了个遍,最后又回到杭州,绕了几个圆圈,足迹几乎踏遍浙江全境。

宋高宗在舟山停留了八天。从李清照的记述中,看不出她究竟在舟山海域呆了几天,有没有见到宋高宗?在台州黄岩入海之前,很明显离皇帝大臣还有一段较远的路程。接下去,雇船入海,追随出行中的朝廷,从“奔”字来看,应该是目标就在前面不远处。然后说,这时高宗皇帝正驻跸在台州的章安镇,跟随御舟从海道往温州,说明已经跟上了朝廷的大部队。由于中间海上行程写得一掠而过,难以判断是在舟山还是在温州真正被皇帝召见。

正因为记载模糊,所以有关事件扑朔迷离,众说纷纭。有说李清照跟随宋高宗到过岱山的,有说到过衢山的,还有说到过嵊泗洋山的,说起来还有鼻子有眼,并留下了不少逸闻趣事。

不过有一件事倒是可以肯定,就是李清照在此期间创作了一首词叫《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这首词气势磅礴,在李清照的所有诗词中可谓独树一帜,是她少见的浪漫主义名篇,历来引人瞩目。

《史记·封禅书》说:“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去人不远。”自从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开始,就派人入海寻找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这三座神山传说在渤海之中。

李清照,山东济南人,其夫赵明诚,山东青州人。李清照作为地地道道的山东人,并长期生活在山东,对流传在山东沿海一带的有关徐福入海求仙的故事,一定是耳熟能详的。

汉朝东方朔《海内十洲记》说:“蓬丘,蓬莱山是也,对东海之东北岸,周回五千里,外别有圆海绕山,圆海水正黑,而谓之冥海也。”岱山,古称蓬莱仙岛,是传说中的三神山之一,在唐开元年间就被命名为“蓬莱乡”,隶属翁山县,也就是宋朝的昌国县。

此时此刻,处于国破家亡、颠沛流离之中的李清照,听闻蓬莱这个传说中的地名,不由自主想起了远在山东的老家,想起了英年早逝的夫君,想起了过去的和诗对饮。现实中的云雾缭绕、千帆林立和梦幻中的天帝、仙山相互糅合,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使她的这首词一改之前的含蓄委婉,而变得豪迈奔放。一位婉约派的词人,一位以写闺情幽怨见长的女子,若不是流徙奔波,历尽艰险,她的词风怎么会陡然转变呢?

《李清照集笺注》一书的作者、著名词学研究专家徐培均认为,这首《渔家傲》作于“宋高宗建炎三年岁暮,追随御舟漂流海上期间。”也就是滞留舟山期间,或是在离别舟山的船中,显然词意与李清照当时的心境完全吻合。根据陈祖美《李清照简明年表》,此词作于建炎四年,也就是李清照辗转于浙东的1130年。那么,也可能是李清照构思于舟山,到台州安顿下来后正式书写成稿。李清照在舟山时,应该是1130年初,也就是建炎三年农历十二月末到建炎四年正月期间。

李清照好不容易追上了宋高宗的流亡政府,把大部分的珍贵文物进献上去,哪知道放在嵊州的青铜器等古物被一个李将军席卷一空。后来在绍兴时,藏在床榻下的五六筐书画砚墨又被当地居民夜里掘洞偷去五筐。李清照真是欲哭无泪,她和丈夫一生的心血几乎丧失殆尽。

此后二十多年,李清照倾注大量心血,校勘整理赵明诚和她一生所爱的《金石录》,表进于朝,并变卖家产把这本书刊行于世。

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72岁的易安居士怀着对已故亲人的绵绵思念和对故土难归的无限惆怅,永远地合上了双眼。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