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笔下,最开阔的一首诗,气势不输《登鹳群楼》

槐序姑娘本人 2024-03-09 13:38:31

捧一卷诗书,品一盏清茶

01.

南宋以后,再出才女,世人皆言堪比李清照,似乎她就是一个标杆。

但实际上,李清照之后,再无李清照,纵然历史再往前推500年,放眼大唐诗坛,也没有哪一个女才人可以和李清照比肩。

当李清照写下那首《夏日绝句》时,就已经注定了她在文坛的地位。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首诗作于赵明诚弃守江宁之后,李清照与他行船路过乌江,一时悲愤,挥笔成诗。奈何,这一年秋,赵明诚就撒手人寰了。

所以这腔悲愤,最终也化为了心中的哀默。

世人皆知,李清照的词冠绝群芳,却不知她的诗同样巾帼不让须眉。

唐人王之涣有“四大边塞诗人”之誉,他一首《登鹳雀楼》可谓是盖压后世的五言绝句。雄阔的笔触,把鹳雀楼的落日之景,描绘得气吞山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而我们今天要讲的李清照的这首诗,同样是描写楼宇亭台之作,我们可以相互比较一下。

02.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

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李清照《题八咏楼》

八咏楼:位置在宋代婺州,也就是今天的浙江金华,原名元畅楼,宋太宗至道年间更名八咏楼,与双溪楼、极目亭同为婺州临观胜地;

南国:泛指南方;

十四州:宋两浙路辖二府十二州,即平江、镇江府,杭、越、湖、婺、明、常、温、台、处、衢、严、秀州,泛称十四州。

绍兴四年,1134年,赵明诚去世5年后,李清照前往婺州,投奔赵明诚的妹夫李擢。时李擢任婺州太守,因此李清照暂时有了落脚之处,并在酒坊巷寻了一处宅子以容身。

这首诗就是作于此间,李清照游“八咏楼”后,有感于江山破碎、故地难回,而自己更是漂泊无依,所以有此一叹。

下面我们再深度解读一下这首诗。

03.

诗文大意可解为:

登上八咏楼极目远眺,内心有万千感慨,泱泱大宋,如今变得支离破碎,而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不如暂时放下这些哀愁,让后人去操心这些事吧!

此地水路纵横,密集交错,足可以深入江南三千里,其战略位置完全可以左右江南十四州的生死存亡。

赵明诚和李清照生前曾收藏了大量文玩古物,因此留“脱衣市易”之美名。靖康之变后,李清照投奔任江宁知府的赵明诚时,这些文物整整装了15马车,可以说是一笔巨资。

因此赵明诚死后,有朝臣诽谤赵明诚对国不忠,面对家国沦丧竟然独据雄财,李清照为了替赵明诚辩诬,决定把这15马车的古物全都献给宋高宗赵构。

可是,当时金人大举南侵,想要吞并南宋,因此宋高宗一路逃跑,而李清照就一路追,直至宋高宗退踞海上,李清照才放弃,随身携带的文物差不多流失殆尽。

不得已,李清照避难金华,回首北宋灭亡后的山河巨变,内心悲恸万分。

如果说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是一抒山河之壮阔,那么李清照这首《题八咏楼》则是悲叹家国之兴亡。

这是一种大情怀,所以后人评价这首诗时,总是说“不让须眉”。

唐代诗人严维曾在《送人入金华》中写:明月双溪水,清风八咏楼。

同一时期李清照还写过一首《武陵春 · 春晚》: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些愁,皆是李清照对时局、对天下黎民百姓之愁,其格局与情致上,非送别诗和抒情诗所能比拟。

0 阅读: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