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有一种行为叫:厌学症(心理学视角下的青少年学校适应障碍)

青少年心理自救 2024-03-14 15:15:19

教育是通往知识世界的金钥匙,然而,并非所有学生都能愉悦地踏上求知路。日益增长的学生对学校生活的不适应和无法从学习中获得快乐,归结为一个被广泛讨论的心理现象——厌学症。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厌学症并非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心理障碍,涉及到个体对其学习环境,包括学校文化、教育制度、师生关系、家庭背景等因素的负面认知和情感反应。 

什么是厌学症?

厌学症(学校拒绝)是一种情绪和行为的障碍,表现为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抗拒、缺乏兴趣乃至情感上的反感,严重时学生可能会选择逃避学习甚至旷课或辍学。这种状态常常伴随着焦虑、抑郁、烦躁等心理体验,并且可能存在认知上的扭曲,例如对学校环境的过度消极评价,对自己学习能力的低估,以及对学习成果的过分悲观预期。

厌学症的特征

认知特征

- 学业评价扭曲:感到课程内容难以理解或缺乏实用性。

- 自我能力贬低:认为自己不具备应对学术挑战的智力或资源。

- 对未来的悲观态度:对学习成效和未来的职业前景持悲观看法。

情感特征

- 持续的负面情绪:如焦虑、抑郁、失落。

- 学习活动中体验不到乐趣:对参与学校活动感到无聊或痛苦。

- 对学校充满抵触情绪:强烈不愿去学校,极力回避学习任务。

行为特征

- 上课迟到或旷课:不愿上学,找理由逃避上课。

- 学习投入少:缺乏自我规划和自控力,作业经常未完成或草草了事。

- 社交隐退:在学校里逃避与同学互动,孤立自己。

影响厌学症的因素

心理学家认为厌学症的发生是多因素的结果,这些因素互相关联、互相作用。常见的因素包括:

- 学校环境:包括学校管理制度、压力大的学业要求、老师的教学方式、以及同学间的关系。

- 家庭背景:家庭教育理念、父母的期望、家庭成员间的沟通与关系。

- 个人因素:认知风格、学习习惯、情绪调节能力、个性特点等。

- 社会文化因素:社会对成绩的过分重视、对失败的不宽容等。

干预措施

为了帮助患有厌学症的学生,心理学家和教育者共同努力制定了一系列干预策略。

学校层面的支持系统,如建立咨询与引导服务,提供心理和学业上的帮助。

课程与教学方式的改进,采用活泼有趣、学生参与度高的教学方法。

家庭教育的支持与指导,帮助家长建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改善家庭沟通。

个体针对性的心理治疗,比如认知行为疗法,旨在改变学生的认知失调和调整情绪反应。

增强社会性支持,比如组建兴趣小组或爱好俱乐部,降低社交焦虑,提高参与感和属于感。

厌学症的治疗和干预需耗费时间和耐心,需要从多方面入手,构建一个支持性与包容性的学习生态环境。长远来看,深入研究厌学症背后的心理学机制,以及成长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对于预防和减轻这一现象有着重要意义。

在心理学专业人士看来,促进学生克服厌学症也需求关注其心理发展的整体性,即关注学习以外的生活领域。其中,情感管理、人际关系和自我认知是关键点。

情感管理

学生常常因为处理自己的情绪问题而感到困扰,比如恐惧失败、担心不被接纳等。情感管理能力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调控自己的情绪。学校和家长可以协助学生学会正面看待挑战,培养乐观态度,并且通过情绪调节技巧来缓解压力和焦虑。

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为学生提供社会支持,减轻其心理负担。老师和家长可以鼓励学生成立积极的人际互动,建立起友谊和支持网。通过集体活动、合作学习和团队项目,学校可以提供平台让学生在与人互动的过程中建立自信,并感受集体归属感。

自我认知

厌学症的学生常常存在自我认知的偏差,这可能包括自卑感、无效感和无力感。心理教育和自我肯定的训练能够帮助学生重新评估自己的能力和潜力,建立起更加积极和现实的自我形象。学生可以通过目标设定和个人成就的积累,逐步修复和提升自我价值观。

预防措施

预防厌学症的出现同样重要。学校和家长可以采取如下预防措施:

- 提升师资培训,让老师们能更早识别学生的心理需求,并提供适时的关注与支持。                                              - 家长教育,帮助家长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鼓励他们在压力和期望之间找到平衡点。                                          - 设立心理健康课程,旨在培育学生的自我意识、情绪管理技能以及应对学校生活挑战的策略。

总之,厌学症是一个复杂的心理现象,它跨越心理学、教育学、家庭学等多个学科范畴。对厌学症的理解和干预,要求专业人员具备多元化的视角并采取整合性的策略。重视每一个学生的个别需求,尊重他们的特质与成长节奏,建立健康的教育环境,是帮助学生克服厌学症,归于正轨的核心之道。通过这样的共同努力,我们可以期待更多的学生能够发现学习的乐趣,充分激发他们的潜力,真正享受知识带来的快乐。

0 阅读:52

青少年心理自救

简介:专注于青少年心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