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与北宋时期,李煜对宋朝态度是求稳,为南唐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叮当呢 2023-12-18 15:31:25

李煜对宋的态度及策略是求稳,反观赵匡胤的作战策略可谓高明,总体策略是进攻。一是有计划有策略,二是有经验有胆识。赵匡胤多次参与或领导了攻打南唐的战斗,积累了攻打南唐的丰富经验。相反,南唐则一直是想通过贿赂赢得安定。最后使得南唐加快灭亡的脚步。

李煜即位时的第一件事就是向宋太祖赵匡胤呈上《即位上宋太祖表》,表明自己无意与赵匡胤抵抗,甘心臣服。全文只有387字。核心意思非常清楚:就是说自己对宋的忠心,希望宋皇帝不要灭掉自己。句句是谦卑,字字是臣服,全文透露出对北宋赵匡胤绝无二心,绝对的臣服。

即使在赵匡胤发兵灭南唐之际,李煜也还是不积极备战,还是希望以其臣服之心打动虎狼之师,停止灭南唐的脚步。又上表祈求宋不发兵。《南唐书·后主本纪·乞缓师表》只有286字,同上一篇《即位上宋太祖表》比,只有一个中心,就是乞求赵匡胤可怜、罢兵。李煜极尽个人文笔才情,希望能以对北宋的臣服之心,让宋皇帝“惟陛下宽之赦之”。

马令《南唐书》记载李煜派徐铉送上了这篇乞求延缓进攻的奏章。被赵匡胤的著名论调“尔谓父子者,为两家可乎”当面驳斥。此次上表并未达到李后主的根本目的,也没有为自己带来任何的好处。但李煜并不死心,“十一月辛未,江南主遣徐铉等再奉表乞缓师”。且又送了好多财物,《宋史·太祖纪三》载:“江南主贡银五万两、绢五万匹,乞缓师。”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无论李煜的即位即上表求稳思想,还是李煜的临时抱佛脚的上表乞缓师做法都是痴人说梦,是不可能实现存国目的的。结果也自然以“不答”和“上不之省”而告一段落,作为国君的李煜自然更是碰了一鼻子灰。宋赵匡胤打算消灭南唐,在态度上是坚决的,而且是不容置疑的。国家的交往从根本上看还是靠实力说话,可是李煜并没有看到问题的本质。他一味求和的态度,卑躬屈膝的行为,只得换来国破家亡的后果。

李煜在宋赵匡胤的问题上,一直是不想进攻也不敢进攻。试图以回避的方式,躲开对方抛出的各种问题。其中也不乏几次绝好的进攻机会,可惜历史没有假设。如果李煜敢于抓住机会奋力一战,结果或未易量。至少可以保持着尊严地站着再坚守一阵。

南唐柱国林仁肇曾提出过攻打宋的建议,可最终不被采纳。林仁肇,建阳人,事闽为裨将沉毅果敢,文身为虎,军中谓之林虎子。

在宋大军还在攻打南汉时,林仁肇认为此时是攻打宋的最佳时机。林仁肇上疏李煜,建议趁宋连年里征战,淮南防务空虚的机会,率精兵数万渡江北伐,收复淮南各州,然后扩充兵马渡淮北上攻取汴京。林仁肇且一一道出具体步骤:“出寿春,渡淮,据正阳”。因为如今事态形势非常好:“因思旧之民以复故境”。更为可赞是林仁肇连李煜的后路都想好了。“必不得志,兵起之日,请以臣举兵外叛闻,事成,国家衅其利,不成,族臣家,明陛下不预谋。”其中利害关系已经被林仁肇说得非常清楚了。

事成,李煜将保住皇位;事败,灭族其家,责任都可推到林仁肇的身上。可见,林仁肇对南唐、对后主都是忠心耿耿、死而后已。有这样敢于进取,敢于担当的忠臣良将,岂不是国家的幸运,岂不是李煜的幸运!可惜后主惧不敢从,无进取之心;可惜后主无识人之能。最后李煜不但不敢冒此风险,反将林仁肇调往洪州,任南都留守、南昌府尹。甚至于最后中了赵匡胤的离间计毒死林仁肇。

相反,赵匡胤知道林仁肇的建议后,利用反间计决定除掉林仁肇。林仁肇的重要作用连作为对手的赵匡胤都能够知晓。可李煜却不能才尽其用,最终落得“江南江北旧家乡,三十年来梦一场”的悲惨下场。

开宝四年初,“有商人来告,中朝造战舰千艘,在荆南,请密往焚之。国主惧,不敢从。”这次绝好的进攻机会,后主李煜“惧事泄”瞻前顾后,商人只好伤心“遁去”。商人都出此奇计,可见机会是好的。我们猜测商人之心一定和林仁肇一样伤心,欲哭无泪。不遇明主乃人生一大悲剧。

这一切的情况都是李煜不进攻策略的结果。这样的策略后患无穷,由于不敢进攻导致南唐上下无作战经验,到了真正打起仗来,溃不成军,一败千里。

李煜即位后,由于尊奉宋廷,故宋对南唐的诏书不直呼李煜的名讳。而李煜出于惧怕的心理,上书请求宋皇帝直呼其名。不以皇帝之名行事,不行皇帝之节,以这样低级的手段来打动北宋,自然是起不到任何积极作用的。这种小儿科的做法是不会让赵匡胤动恻隐之心的。

乾德元年春正月,“太祖遣使来赐羊马橐驰。三月,太祖出师平荆湖,国主遣使犒军。十二月,国主表乞罢诏书不名之礼,不从。”这次李煜提出“不名”是在宋与南唐之间互相示好之后,双方互有交往的前提下。李煜提出“不名”的目的只有一个,希望能获得宋皇帝的欢心,而不灭掉自己的国家。这个时候宋皇帝是不会答应,因为赵匡胤在这个阶段暂时没有灭掉其他国家,还是希望稳住李煜。

后来上表求“不名”的结果就截然不同了,宋已经灭掉南唐周围的国家了,只剩下南唐自己了。你再求“不名”已经没有意义了,所以“从之”。开宝六年夏,太祖遣翰林院学士卢多逊来,国主李煜闻太祖欲兴师,对自己动武,急忙上表愿受爵命,宋皇帝当然不许了。可见宋对李煜的一切做法不是取决于李煜的情况,而是取决北宋的情况。

在李煜不断求罢名的时候,其实宋太祖也不断要求李煜入朝,宋太祖的是想不战而屈人之兵,直接灭掉南唐。在此期间,曾经多次要求李煜进京,李煜都以各种借口推脱。

开宝五年,李煜以疾病拒绝。这样一拖又是几年过去了。开宝七年,曾经两次召李煜入朝。第一次国主不答,直接不回复,结果不了了之。第二次不但“国主辞以疾”,还说出绝决之语“臣事大朝,冀全宗祀。不意如是,今有死而已。”意思说我李煜如此尽心尽力地侍奉朝廷,就是希望能保全宗庙,如果宋皇帝你一定要求我去的话,我就一死了之。话说到这份上了,宋皇帝只好发兵攻打了。

李煜也深深明白赵匡胤邀约自己去汴京实质就是一场鸿门宴,一旦入宋廷,便永无归回南唐之日。所以,开宝七年这次面对宋廷的催促,他不再是保持沉默,而是以狠话应对。我认为李煜的做法是正确的。不应该效仿刘禅,在寄人篱下的岁月中,过着乐不思蜀的生活。可惜没有学勾践卧薪尝胆,奋起抗争。最终当然是“肉袒降于军门”。

另外,李煜还在暗地里和宋皇帝玩起捉迷藏。俯首称臣做足表面文章,罢名是假,苟且偷生才是真正目的。在不断求“不名”之际,暗地里李煜却一直行皇帝的制度。他表面上取消国名,改“南唐国主”为“江南国主”,将“南唐国印”改为“江南国印”。而实际上,北宋使者南下,李煜改服紫袍、撤下象征皇权的鹏吻以示谦恭;待使者离去,则又是一番天地。这种掩耳盗铃的做法,不欺人,只能害自己。

李煜在对待宋廷的问题上,还有个给予很大希望的做法是“送”,而且是大送、特送。《宋史》记载“煜每闻朝廷出师克捷及喜庆事,必遣使犒师修贡;其大庆节,更以买宴为名,别奉珍玩为献;吉凶大礼,皆别修贡。”李煜对北宋到了无时、无事不贡的地步。其进贡资财,包括金、银器具,各类珍玩,纱罗、绢丝等等。粗略统计如下。综合陆游《南唐书》、马令《南唐书》《宋史》约计贡大礼16次以上。

南唐送的金银无数,财宝无计。李煜贡赋前后共二十余年,种类繁多、数量惊人。不但送财物,送地图。宋廷遣卢多逊为江南国信使。得国主欢心。及还,使人白国主曰:朝廷重修天下图经,史馆独缺江东诸州,愿各求一本以归。国主亟令缮写与之。

送礼记载不胜枚举。李煜为什么这么大送特送呢?开宝二年,李煜在给南汉刘的劝降书即《宋史·遗刘鋹书》中给了明确的答案:“夫强则南面而王,弱则玉帛事大,屈伸在我。”这也是李煜对北宋的指导思想。

无节制“贡送”必然导致国力亏空,无力在与大宋开战。李煜送礼的目的是希望宋能保全南唐,结果是枉费心机,以肉投馁虎。宋代苏洵《六国论》的观点,其实也完全能说明南唐李煜灭国的一个原因。一味的贿赂宋,而不加强自己国家内部的力量,也是灭国之道。

李煜对宋的种种措施,不论是被动还是主动,都不能阻止南唐的灭亡脚步。种种想法无疑“饮鸩止渴”,除了加速南唐的灭亡外,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宋灭南唐的决心。

1 阅读:40

叮当呢

简介:每日分享精彩,欢迎关注